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贾政是《红楼梦》中一个正派的封建知识分子,他深受儒家影响,信奉“修齐治平”。作者多侧面地揭示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本文试图在对贾政形象的悲剧性略作揭示的基础上,探讨他与宝玉形象的参照关系,挖掘这一形象所蕴含的男性世界的悲剧。一、贾政形象的定位 作者把贾政形象定位为三点:个人身份是正派的读书人,家族角色是文字辈的继承人,社会角色是无所作为的臣子。由此,作者揭示了贾政的尴尬处境和悲剧性人生。就个人身份而言,贾政是文字辈中唯一的读书人。他“自幼酷爱读书”(第2回)。作者评道:“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贾政形象的生活原型是清代江宁织造曹寅,但贾政形象与曹寅的满腹韬略、文采风流相去甚远.其原因就在于小说原作者是曹寅过继的儿子曹颜,他未能接任江宁织造,故对曹寅多有不满,因而塑造了平庸的贾政形象,而曹雪芹只是小说的修订、评点者.  相似文献   

3.
不少评论者把"宝玉挨打"中的贾政看做是封建卫道者,通过解读文本,从宝玉挨打中贾政的"三气""三打""三哭""三求"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贾政只是一个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父亲,是一个孝子。本文探讨贾政的形象以期引起人们客观全面的重新审视这一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4.
也说贾政     
贾政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此人的评论,多从名上说起,有假正经、假政、假真等说法。在传统中国,名和字在意思上是有联系的,评论者大都纠缠于贾政其名,而忽略其字。本文将贾政名字联系起来解读,并以文本为据,对贾政形象进行分析。认为贾政(存周)名字含有保存继承周代礼文化并以此正人正己并视为(道)统的意思,其本质特征是守礼。通过贾政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礼教的批判,也表达了对僵化、教条、迂腐人生的嘲讽。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的回目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两回的前半部分文字主要写大观园建成后贾政、贾宝玉与众清客游园、题对额的事。笔者认为: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贾政的“严父”形象和众清客的附庸风雅;而且还可以悟出:贾政耐心、宽容地激励、启  相似文献   

6.
解析贾政这一封建社会没落贵族、官府老爷形象,应从其对社会作用的好坏,学识素养的高下,道德品质的优劣,人际关系、人生信念及权利观等方面介入,才能准确地掌握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小说通过对作为官吏、文人、家庭成员等面目出现的贾政这一形象,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深刻而巧妙地刻画及揭露,给人们展示出这一形象复杂的性格特征,使人们准确地认识到这一时看时新的典型人物形象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意义:“国贼禄鬼”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平心論賈政     
贾政,在《红楼梦》这一人物画廊中谈不上是曹雪芹用重彩描绘的主要人物,然而又必须承认是作者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翻阅历来的评红文章,论及贾政似多持否定态度。或曰:“贾政者,假正也。”①或曰:贾政是“典型的伪君子”,“道道地地的儒家巧伪人”。②更有人把他斥之为“不学无术的欺世盗名的假道学”。③评价是否公允?似乎值得商榷。笔者于此略陈浅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对宝玉大打出手。之所以如此,按照传统研究者的观点,贾政是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宝玉则是一个封建叛逆。贾政不能容忍宝玉的离经叛道,因而欲除之而后快。但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在痛责宝玉的过程中,怒不可遏的贾政本应很解气、很痛快,可为什么却一次次流泪呢?这纵横的老泪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具体看一看贾政的这三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是在痛打宝玉之前。忠顺王府长史官的突然造访使贾政又惊又惧,贾环的借机进谗更是火上浇油,一下引爆了贾政心中的怒火。  相似文献   

9.
以儒家文化为主要载体的封建文化之发展脉络透露出自身的必然矛盾,在文人身上主要表现为:个体性高扬之起点与单一政治轨道之走向的矛盾导致个体性与官本位思想之间的尴尬,离不开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人伦却又不得不远离亲情的无奈,高调道德主义理想与以个人享乐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现实的背离,以及企图充当帝王师却往往演变为雏护帝王统治之工具的二难境地等四个方面.儒家文化熏陶、塑造了贾政,贾政形象也全面诠释了儒家文化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0.
贾政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真的人物"代表之一,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不是扁平的,不是公式化的,而是立体的,多元的,并且他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家四个青年男子被父亲教训的场面。"训子"的典型事件深刻体现了小说的孝慈文化蕴涵。曹雪芹在书中对封建正统道德文化、儒家文化提出了质疑,既有批判,又有惋惜,还有找寻优于儒家文化的新的理想的迷惘。贾政、贾代儒训子的失败蕴含了作者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对贾珍们有失父范的描写是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惋惜;贾宝玉作为自由人性的先声,是作者对人生出路和未来理想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充满迷惘——小说结尾宝玉向父亲拜别,表现了对哺育自己的儒家文化的眷恋,反应了作者内心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以原型理论对贾宝玉这一形象作出阐释:即通过顽石意象的分疏,阐明《红楼梦》百二十回文本在叙述贾宝玉的情爱婚姻历程中显示的哲学过程和人性逻辑,这就是物我分离、灵肉分离、情礼分离、真假有无同一等四个范畴的推衍,这与大荒山、太虚幻境、大观园和贾府四个存在境界是对应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各具特色.写黛玉出场,主要从正面进行心理描写、言行描写及从侧面进行外貌描写,揭示其性情;写凤姐出场,主要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法,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并通过黛玉眼中所见,抓住其服饰、容貌特征,展现其性格;写宝玉出场,主要运用了"推来拉去之法"和侧面描写、正文反作、对比描写等手法,活现其形象.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有多次有关宝玉和黛玉争吵的描写,较为集中地展示了黛玉的性格个性心态,同时又非常真实地再现了生活细节,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宝黛爱情发展的历程。无疑,这是曹雪芹现实主义创作的大手笔,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智慧性的思考及其作家创作的人性化维度。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不具备复杂的合目的性的自由美,使她不能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尽管贾宝玉深爱着她。同时宝玉的多情与试探,使她在宿命的笼罩中终于心力交瘁,香消玉殒:薛家的谋划、裘人与王夫人的促成、元春的抉择使得宝钗在悲剧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使宝黛的爱情陷入了悲剧:而王熙凤与贾母在这桩被掩盖了真相的悲剧里无辜地承受了百年骂名。  相似文献   

16.
贾珠是荣国府玉字辈的嫡长子,无论从身份,人品抑或肩负的使命来看都是个无法绕过的重要人物.然而,《红楼梦》没让他露面就夭亡了,且死于贾宝玉出生之后,对其丧事竟然只字不提,同稍后的晚辈媳妇秦可卿之死的张扬无法比拟,其间大有深意存焉.一是为乃弟让位;二是为李纨母子的存活作名份:三是为展现社会人生而标示的梦幻特征.整部宏著都是一场社会人生之大梦,它是由无数小梦联缀而成的。贾珠之死当是无数小梦中的一个短梦.这正是作者将斯人写得徒具虚名的梦幻性创意。  相似文献   

17.
词人在学词过程中受到何人的指点对词人的词学宗尚和词风的形成关系甚大。清代后期著名词人王拯是王鹏运的前辈亲戚。王鹏运之母为王拯外甥女,其父王必达进京应试时即住王拯家,并且与王拯交往颇多。从王拯与王鹏运二人生平行迹等来考察,二人见过面的可能性不大;从王鹏运学词年代来判断,即使二人见过面,王鹏运可能向王拯请教的也只能是诗文之道,王鹏运开始学词时王拯已去世。根据王鹏运对王拯词作的推崇,王鹏运可谓王拯的私淑词弟子。  相似文献   

18.
王志尧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62-64,81
荣国府贾琏贾宝玉同称二爷,成为学界一个难解之谜。周汝昌先生认为是荣府本院的小排行和宁荣两府的大排行所致。要力石认为,贾琏原有个哥哥,后来被删掉了。两者的解说皆错,经考辨,合乎事体情理的结论是:贾宝玉被称二爷是贾政儿子们的小排行,贾琏被称二爷则是荣府中贾赦、贾政子弟们的大排行。流行本中的“次名贾琏”疑为“子名贾琏”谐音传抄之误。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身上的叛逆性格历来受人关注,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各种解释。如果从个体心理学角度考察,则是缘于主人公的自卑情结,而且是一种典型的性别自卑,它在宝玉身上主要表现为对女性有着异乎寻常的仰慕。在宝玉看来,无论是情感的丰富性,还是智商的高下以及办事能力和文学造诣等诸多方面,女性均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带有女性化色彩的男性也基于同样的原因成为宝玉仰慕和亲近的对象。贾宝玉那些惊世骇俗的叛逆性的思维方式与日常言行,其实往往只是这种心理特征的异化形式。这种心理特征的形成,既受到父亲贾政压制性教育的影响,又是身边女性包围式指导的结果。此外,宝玉的这种性别自卑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在总体上呈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贾政并不是《红楼梦》中浓墨渲染的角色,而且他的形象是带着点灰色的,充满了矛盾的。全文主要从程朱理学的束缚,政局变幻的重压,理想、身份和现实的错位,以及来自家庭的种种压力四大方面来具体分析其性格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