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状况令人担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目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儒家文化为主要载体的封建文化之发展脉络透露出自身的必然矛盾,在文人身上主要表现为:个体性高扬之起点与单一政治轨道之走向的矛盾导致个体性与官本位思想之间的尴尬,离不开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人伦却又不得不远离亲情的无奈,高调道德主义理想与以个人享乐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现实的背离,以及企图充当帝王师却往往演变为雏护帝王统治之工具的二难境地等四个方面.儒家文化熏陶、塑造了贾政,贾政形象也全面诠释了儒家文化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一书被人们看作是士人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追求的象征,但却采用了反映儒家价值标准的体例。学者们对这一文化现象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魏晋时期对道家思想的注重仍然无法完全脱离早已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个性和人格的儒家精神、儒家经典和汉魏时期官方提拔人才的人物品评潜在形成的思维惯性、推崇道家精神的士人从儒家经典中寻求理论依据的社会风气对于刘义庆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好解释了《世说新语》体例的设置。  相似文献   
4.
樊勇  崔显艳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23(11):105-107,124
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状况是高职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最具有说服力的部分。通过调查发现,虽然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处于正态分布状态,但在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及团队精神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教育方的职业院校应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入研究学生状况、加强实习管理、加大对社会市场研究力度及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几方面来提高高职生的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5.
有文字以前的人类足迹是靠神话记载和流传的.西方人与对象世界(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基本上处于对立关系.所谓对象世界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的领域,从这一领域中可以再分成认知、社会、信仰等不同层面,神的观念就属于信仰的层面.古希腊偏重求真的智慧在神话中就蕴藏着它的胚胎.神的观念自始至终贯串整个西方科学史,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地演变,它在希腊智慧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职生社会适应力不太令学校、社会满意的状况是有其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技术不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与人才需求市场结合不够以及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是直接原因。其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功利时代的速效性与知识掌握的长久性之矛盾、教育体制的滞后性与社会发展的超前性之矛盾、重“学”轻“术”传统思想的桎梏及弱势群体在二元结构中的艰难突围。  相似文献   
7.
贾政是有真性情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丢失自己真正的追求,成为一个失语状态下的典型文人形象。在书斋中他迷失自身,在贾府中、在父母和子女面前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在官场中也处于失语状态。探究其因,是封建文化自身的矛盾性、清王朝文化的存在样态以及《红楼梦》文本美学追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不能将自身的精神自由交给上帝、祖先、肉身,而应该在艺术中反观自身,在艺术的丰富性中呈现人类心灵的丰富性。经典艺术通过自身穿越历史的存在方式,潜移默化地使人性的丰富性得以薪火相传。现代艺术教育是纠正科学主义教育将人们带入功利主义泥沼趋势的最佳良策,大学教育肩负着塑造当代青年丰富人格的责任。这些就是高校重视艺术教育的依据。当然,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讲究针对性和系统性,开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特色的选修课,同时需不断完善检验和提升艺术教育效果的活动平台。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育是运用生态美学观念提升人的生存境界的美育教育,是传统美育的转型与发展。高职生态美育能使大学生认识生态的重要性,从情感上热爱并保护生态环境,从行为上自觉养成环保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提出高职生态美育传统课堂教学循环、传统活动循环、团队循环及辐射循环的“四循环”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及运行保障措施等构建途径,为更好在高职院校普及生态美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