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李贽的童心说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作了一番阐释,认为“童心”实际上是一种具体境域下,在对中庸势态领会和把握基础上的真情性流露,它不是人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生成的,故因人而异,因境而异。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李贽童心说中所蕴含的自然美,认为所谓的“自然之为美”本质上是一种随境域而发的真情之美。  相似文献   

2.
李贽的文艺观以“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为核心,这些理论既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具有鲜明的文艺批评的性质,对于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贽的文艺观可以说是明代中后期启蒙思潮的滥觞。  相似文献   

3.
李贽在《童心说》中将八股文视为能够寄寓"童心"的"天下之至文",是由他的八股文观所决定的。李贽的这种八股文观,指的主要是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无须仰人鼻息、不必谨守程式以至因文害意的"场下之文"。利用这种"代圣贤立言"的"场下之文",或顺题发挥,或屈题从己,二者均可以抒发胸臆、寄寓"童心",而后者在思想史上和阐释学上的意义尤其值得注意。李贽以《说书》中的四十四篇八股文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寄寓自己的思想和学问。  相似文献   

4.
通过把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的点评与《李贽文集》尤其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进行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的点评不是叶昼托名李赞所为,而是李贽自己的评点。他的《焚书》、《藏书》等著述与对《水浒传》的评点都有共同点,即都着眼于朝廷国家的理治,“与圣教有益无害”。“忠义”思想是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思想维度。“童心”说是李贽对《水浒传》进行艺术性评点的指导思想。其中,“真”、“趣”是李贽评点《水浒传》两个重要的艺术维度。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的“言情”说,是他文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他的“言情”说是明中叶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他“临川四梦”创作的基石.他所倡导的情,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他生活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意识形态领域正进行着一场新旧思想的较量.王学左派的观点,不可阻挡地影响着社会的各种形态,严重冲击着宋明理学.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表的“性灵说”,表现出了反道统的进步倾向.  相似文献   

6.
本体功夫论是我国宋代出现的一种独特哲学思想,是直承儒家心性论的演变结果。以本体功夫论的视域去解读李贽的哲学思想,旨在理清李贽“童心”为本体、“真人”为功夫,即本体即功夫的哲学内涵,由此而揭示出李贽“真人”功夫是通过其“成吾”践行和“贵己”思想具象地表达出来的,并且以“真人不死“的生死观诠释了自己“童心”本体与“真人”功夫的完满境界。  相似文献   

7.
李贽的文论思想对同时代及后世的文学创作都有重要影响,尤其他的小说评点对清代小说评点理论影响至深.1949年以来,李贽文论研究分为发展期、繁荣期、多元融合期三个阶段.研究重点由"童心说"的阐释、《水浒传》评点、文艺美学思想扩展到李贽散文、戏剧、音乐理论,研究范式向文化诗学转移.到了 21世纪,研究范围和方法显现出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8.
李贽的历史功绩在于:反“君子之治”即封建统治;反“执一”即政治化儒家“孔子之道”;提出了反映当时新型的个体工商业者社会政治愿望的理想“至人之治”。李贽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的功绩,关键在于他能够“从众人行”、“同众人言”,思想行为上都站到了人民一边,特别是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个体工商业者一边。李贽是当之无愧的反封建的思想家和新型个体工商业者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9.
东坡赤壁赋到底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和生活态度?最近,翻阅了几个注本,如,朱东润先生说: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生活态度流于消极”,后赤壁“思想内容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胡云翼先生说:“他的生活态度还是偏于消极自处”“充分显示了他的出世和入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中华合页文选·合订本(五)》;冯其斋先生虽然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抒发了自己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但“也表现了他在老庄佛思想影响下的超现实的人生态度.”(《历代文选·  相似文献   

10.
在明朝万历二十八年隆冬的一天,湖北麻城县的一小撮道学家收买了一批无赖之徒,杀气腾腾地来到龙湖,蛮横地要捣毀芝佛院,叫嚣要驱逐“妖人”“左道”李贽。知道内情的人也说不上这是统治阶级对李贽的第几次迫害了。李贽(公元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出生在福建泉州府晋阳县一个祖宗几代航海经商的家庭。在他从事社会活动的时期,正值明代中叶的嘉靖、万历年间。这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幼芽。明朝统治阶级的堕落腐朽却日  相似文献   

11.
关于唐代著名诗人孟简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旧唐书》载“平昌人”,《新唐书》载“德州平昌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他是“德昌平昌人”,《辞海》说他是“德州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则说他是“唐平昌(今四川平昌县)人”。据上、各家都认为孟简为平昌人,但对于平昌今天当归何处,则有山东和四川之异。那么,“平昌”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据唐人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第17卷,河北道二中  相似文献   

12.
病 《说文》:“病,疾加也。从疒,丙声。”许氏所谓“疾加”,就是重病。这是“病”的本义。名词。例如: 《韩非子·难一》:“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管仲病危,齐桓公前往探问他,说:“您要不幸去世,将以什么遗言告诉我呢?”(管仲病而桓公问遗言,可见其症状不轻。成语“病入膏肓  相似文献   

13.
英国学者柯勒律治说过:“莎士比亚的人物,象实际生活中的人一样,常常被人误解,几乎是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长期以来,不少人都把夏洛克作为吝啬鬼的一个典型,说他是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之一,将其与阿巴贡(莫里哀《吝啬鬼》)、老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果戈里《死魂灵》)相提并论。对此,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本字零证     
今人把用羊毛纺织的细布料叫“毛哔叽”,那“哔叽”的本字应当是什么字?按“哔叽”的本字应当是“纰(?)”.《说文·系部》说:“纰,氐人(?)也,从系,比声,读若《禹贡》玭珠.”段玉裁注:“氐人所织毛布也.《周书》:伊尹为四方献,令正西以纰(?)为献.《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马龙)夷能作(比毛)(?).(比毛)即纰也.《华阳国志》同.”《说文·系部》又说:“(?),西胡毳布也,从系,(?)声.”段往:“毳者,兽细毛也,用织为布,是曰(?),亦假(?)为之.”  相似文献   

15.
世界大同思想,是阎锡山进行社会改造的又一思想武器。《世界大同》一书就是表现与保存他这一思想的最主要著作。阎锡山说他写作此书的动机是“欲变世界毁灭为安和”,他说,“今日一般所谓安和世界的唯一凭依是物质原子弹,但物质原子弹仅能消除战争的力量,不能消除战争的因素。消除战争的因素须有一颗政治原子弹”。而他所谓政治原子弹就是“大同主义”,  相似文献   

16.
朱国来 《阅读》2011,(3):18-19
《苹果里的五角星》讲的是发生在美国人迪·恩·帕金斯身上的真实故事。文中的“小男孩”就是他的儿子,孩子用那神奇的“刀法”为我们雕刻出了精美的“五角星”图案。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听完下面的故事,或许你就更明白了。  相似文献   

17.
而立 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惑 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说人到四十岁时,社会经验较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后以“不惑”作为四十岁的代称.  相似文献   

18.
用典是中国诗歌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艺术手法,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文心雕龙·事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诗自模景、述情外,则有用事而已.”(《诗薮》)对于用事,他又说:“欲观人笔力材诣,全在阿堵中.”“读书破万卷”的杜甫,学识博洽,才华横溢,使事用典常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19.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人).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也说“公名白,其先陇西成纪人”.这都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如果李阳冰说的“陇西成纪人”容易误会成出生地的话.如碎叶、条支、西蜀、东鲁、长安等,那么范传正说的“其先陇西成纪人”就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明明说“李白的先祖是陇西成纪人”,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但是很多学者并不认为李白具有“陇西成纪”这个郡望:有的说他是“西域胡人”(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十卷一期);有的说他是“突厥人”(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第十七  相似文献   

20.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流传下来的诗歌共有四百零一首,其中七言古诗有五十一首,占八分之一。从量上来看,是不多的,但却集中地代表了他的诗歌的独特风格,也是他的著名的边塞诗的精华所在。历代的诗评家对岑参的七言古诗评价都很高,把他和王维、李颀、高适并称,视为盛唐七言古诗的正宗。明胡应麟说:“唐七言歌行,……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内卷》)清沈德潜也说:“王、李、高、岑四家,驰骋有余,安详合度为一体。”(《唐诗别裁·凡例》)但前人在评论岑诗的具体风格时,亦有不够精当之处,即总是把岑参和高适的诗放在一起,统概之曰:“悲壮”。这种评论起源于宋朝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讲道:“高岑之诗悲壮。”此后代相沿袭,成为定论。如胡应麟云:“高岑以悲壮为宗。”(《诗薮·内卷》)明高棅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