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六朝时代谢赫《古画品录》所载绘画“六法”是中国绘画学之津梁 ,无论画家与理论家 ,均奉之为金科玉律。它是中国绘画史上仅见的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  相似文献   

2.
"气韵生动"原是绘画"六法"之一,是南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洋溢的状态。在中国古代,"气韵"也是最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指在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3.
谢赫出生年代应在公元465年左右,其著作不是《古画品录》而应是《画品》;谢赫提出的"六法"内容和释义历来说法不一,在此对其做一较具体的辨析。  相似文献   

4.
高行翠 《快乐阅读》2012,(36):126-127
在中国美术史上,魏晋南北朝是绘画评论和绘画史著作开始创立的重要时期,随着绘画实践的深入,需要对前人创作给以品评和总结,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其中提出"六法论",对后世的绘画和画论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就六法的内容略作如下解释。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古老的画种。喜欢中国画的朋友会发现,传统中国人物画在外形方面往往是失真的,不如西方绘画造型科学严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就依据自己创作人物画的实践,归纳整理出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被称为"六法"。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对后世绘画的品评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据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历代  相似文献   

6.
正书法创作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是神高韵远。其所谓神韵,或曰气韵,古往今来多有论述,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论画六法中将其列居首位。千百年来,无论文学、诗词、绘画、书法,也不论哪种文艺流派和主张,无不把它视为金科玉律。陈善《扪虱诗话》说:"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朝谢赫最早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中国画人物的“六法”.一直以来,谢赫的“六法”成为中国画理论的重要纲领性的法则.“骨法用笔”是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法.本文通过对“骨法用笔”理论的涵义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延伸梳理,重点论述“骨法用笔”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绘画语言、精神内涵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谢赫著“六法”之说法,似乎已获公认。但细读《古画品录》,觉得“六法”并非谢赫的创见。现提出以供商讨.谢赫的《古画品录》全文共七大段,约一千零一十六字,具体谈及“六法”,在第一段“序言”中。他在“序言”中,简述品画与绘画创作的目的后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从语气上,他似乎已经承认绘画界已有“六法”,却很少有人能全都作到,自古至今多只在某一方面见长.接着他便直接叙述六法内容,声言只有当时陆探微与以前卫协这两人“各该之矣”.最后申明,这一段仅仅是序引,而且,以上所讲的“不广…  相似文献   

9.
气韵生动是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来的。谢赫的生平无从查考,通常称他是南朝齐(479—502)人。历史上的南齐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应该说谢赫的主要生活和创作年代,是在齐、梁之间。  相似文献   

10.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远流长,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从儒教与道教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儒、道两家对音乐美学思想影响的异同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孔子思想和实践的直接继承者,子夏毕生致力于传播儒学,并把儒学与战国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创立了儒之西河学派,使儒学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整理六经,发明章句,促进了儒学传播,并奠定了汉代经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勰一生几次进出佛门与俗世并最终选择出家为僧。他不仅虔诚地追崇佛教,而且佛学造诣极高。在其撰写的。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中隐含着明显的佛教思想。从“原道”“序志”及《文心雕龙》体例安排与思维逻辑上等,均可验证在《文心雕龙》形成过程中,刘勰是既宗儒道,但又一直秉承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5.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包含多个层面。在其美学代表著作《二十四诗品》中,不仅有各类风格论的阐释,而且蕴藏着创作方法的探索,还有诗人自身修养的指迷。这些对当代室内设计美学亦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巨著,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刘勰在《练字》篇中除了讲写作中的用字外,更是创造性地引入了中国书法所秉承的美学观念。这不仅体现了刘勰本人书法创作的主要审美取向,还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书学思想,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文心雕龙》标举儒家音乐观。在审美本质论上,刘勰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尤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音乐的发展变迁决定于现实政治的盛衰;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国势的兴废盛衰。在美感论上,刘勰认为音乐应该具有中和之美,应该是雅正的;他提倡的中和之乐,崇"雅"薄"郑"。在审美功能上,刘勰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应该发挥雅正音乐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美学受儒家诗教的影响,总是把审美与道德纠缠在一起。20世纪上半地,中国学从西方引进美学,形成了支撑美学学科的独立原则:“超功利性”和“形象的直觉”。这两个原则不仅支撑了中国独立的美学学科,把美从道德的纠缠下解放出来,而且承担了新化运动“借思想化以解决问题”的启蒙使命。  相似文献   

19.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尤以散文受儒学的影响最深。尽管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着其它学派的学说精华,存在形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子学上升为经学,又变化为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等,然而中国古代散文以儒学为主流意识的精神实质却从未改变,与儒学的发展、演变同步而相辅相成,并与儒学的兴衰相始终。  相似文献   

20.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 ,但它究竟源于何时 ,看法不一。古文献多把黄帝、炎帝作为华夏文明开化的肇始 ,海内外华人也多以黄、炎二帝为祖。其实 ,60 0 0年前的太昊伏羲生活时代最早 ,建功立业最大 ,人称“人祖”。是他结网罟、教民渔猎 ,开创了渔牧事业的新时代 ;是他画八卦、创制数码和文字 ,揭开了科学的新篇章 ;是他正姓氏、制嫁娶 ,创立了媒聘婚姻制 ,进行了一场家庭伦理革命 ;是他建城邑、筑城墙 ,确立了城邦政治 ,发端了协作防御管理思想 ;是他开辟了华夏文明管理的新纪元 ,奠定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基础。一句话 ,太昊伏羲氏才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开拓和创业的化身、华夏文明渊远流长的标志 ,华夏古老文明之源应该追溯到太昊伏羲所处的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