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以其狂飙突进的民主革命精神、雄浑粗犷的诗歌风格和自由奔放的诗歌形体,开中国一代诗歌之风气。《女神》是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催促下应运而生的,同时它也由于受到了美国现代诗人瓦尔特·惠特曼及其诗集《草叶集》的影响。郭沫若后来回顾说:“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变迁的分析,观察“五四”到大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知识精英们所曾大力倡导的西方个人主义“自我”的失落。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5.
惠特曼《自我之歌》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惠特曼《自我之歌》一问世,就引起美国文坛广泛持久的争论.历史证明,《自我之歌》并不是所谓神秘主义的启灵预言诗,而是一首反映美国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自我”展示出多重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美国民主和美国人民.民主、民族主题贯穿全诗.诗歌宏伟的结构、广阔的历史画面、全景式的美国自然风貌,使之成为一首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史诗.  相似文献   

6.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是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部不朽之作。郭沫若是我国最早接触惠特曼自由诗的诗人之一,受其影响,郭沫若出版了新体诗《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代表,并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竞争和同时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急先锋的作用。受惠特曼的影响,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思想在诸多方面都与其相似。两位诗人的作品在近代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论惠特曼《草叶集》的民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特曼因为创作了《草叶集》而被誉为“美国诗歌之父”。《草叶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充分的民族性。它打破了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对欧洲文学一脉相承的局面 ,从主题、内容到形式都是完完全全的美国诗歌。本文从《草叶集》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思想 ,对自我、自然的歌颂及作者的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惠特曼诗歌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8.
以写实主义的白话诗为开端的中国新诗却完成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潮之中。其主要原因是新诗开始不久即经历了五四时代精神的洗礼,注入了浪漫主义的生机,使之很快便转化为一场浪漫主义诗歌运动。这场浪漫主义诗歌主潮的形成,除了五四精神的催发之外,尚有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承传和影响,也有接受西方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新文学黎明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最为绚烂,依据作家接受文学影响的不同和抒写对象的差别,呈现出多种色调和追求,晶化为文学,流派的则有自我小说派、湖畔诗派和新月诗派。创造社张扬浪漫主义。郭沫若以英雄格调创作诗集《女神》,如同云海朝霞,突进的狂飙,鲜明地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这种胸襟在当时少有同调者。  相似文献   

10.
泛神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与诗歌精神,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有三个层面的表征与拓展:第一,它表现为对个性解放的张扬;第二,它表现为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的痛彻体悟与对祖国新生的渴盼;第三,它表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具有乐观、积极、昂奋的基调。  相似文献   

11.
惠特曼的《草叶集》对郭沫若的《女神》在文体风格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诗歌语言风格方面:郭沫若借鉴了惠特曼的平民化的口语语言风格;在诗歌形式方面,郭沫若借鉴了惠特曼的自由体;在诗歌表现风格方面,郭沫若借鉴了惠特曼的热烈、狂放、粗犷、雄浑的风格。由此,两本诗集表现出了中美两位文学大师文体风格的某些相似性,而两者的比较研究,可以发见不同文化之间的有益借鉴与融合,有利于全球文化多元化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2.
钟雯 《海外英语》2015,(3):208-209
惠特曼是一个既具有批判性又具有继承性的创新的诗人,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开拓者,在英美的诗歌史上创立了一个新的流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这都得益于他反对旧传统和勇于批判的精神。虽然生前饱受争议和质疑,但诗歌的独特表现形式,细腻却又豪迈的情感在他的作品《草叶集》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惠特曼的诗歌的厚度和力量和他开创的新的诗风给人们提供了许多艺术价值,《一只默默坚忍的蜘蛛》这首诗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可以从中看出惠特曼的影子,发掘出更多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惠特曼是一个既具有批判性又具有继承性的创新的诗人,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开拓者,在英美的诗歌史上创立了一个新的流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这都得益于他反对旧传统和勇于批判的精神。虽然生前饱受争议和质疑,但诗歌的独特表现形式,细腻却又豪迈的情感在他的作品《草叶集》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惠特曼的诗歌的厚度和力量和他开创的新的诗风给人们提供了许多艺术价值,《一只默默坚忍的蜘蛛》这首诗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可以从中看出惠特曼的影子,发掘出更多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与文学观。沈从文的“五四”想象源于“五四”,却并不是对“五四”的全盘接受,独立思考意识为沈从文在经历和发现“五四”时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避免了“预设自我”的理论陷阱。沈从文亲身体验着“五四”,自觉承继着“五四”,而这都是以“五四”想象一以贯之的,沈从文又在此中超越着“五四”。  相似文献   

15.
《梅花树下醉歌》是诗人郭沫若顺应时代的呼唤,以先觉者的姿态,早在1920年3月20日唱出的一首嘹亮的歌声。本诗表现了超前的自我崇拜,其核心为创造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与“五四”时代精神主潮相合拍。第一节中,抒发自我对大自然怀着特殊的感情,热情地赞美梅花,赞美梅花从自我当中吐露幽香,“开放出窈窕的好花”。诗人歌颂自我,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否定了上帝是宇宙的本体,从而变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情感抒发炽热、直率,这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抒情方式呈现出相异的状态,惠特曼自由激情的抒情方式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诗坛以艾青为代表的“七月派”诸多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结合单元主题设置情境任务,以情境任务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体会文化的多样性,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推介外国诗歌,完成推介任务单。任务带动学习,问题驱动思考,以读促学,聚焦“草叶”这一核心意象,分析诗人惠特曼的自我形象,体悟诗歌内蕴的思想情感。在文本细读、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中西互鉴,感受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享有美国“诗歌之父”称誉的沃尔特.惠特曼以自由诗体创作了浪漫诗集《草叶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咏赞。对自我肉体与灵魂的歌唱,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欢愉;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挚爱;对社会运动的欢呼,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神往;对死亡的热忱欢迎,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感悟。惠特曼一生都在为自由而努力,渴望“既充分又真实地记录一个个性,一个人,即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的‘我’”,并力图通过他来表现一种民族建构意识。“他要做一个‘人的诗人’”。作为其代表作的《自我之歌》正是通过一个人(即诗中的“我”)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生命脉动。诗中的“自我”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但又超越了诗人本身,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人格化的形象代表。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选用“草叶”这一意象为诗集命名便是其中最鲜活的证明。在诗人眼中,草叶乃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象征着美国社会的活力,是诗人理想中民主自由的意象实体。正如诗人在《自我之歌》中所咏唱的:“它(草叶)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它的意思是/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地生长”。  相似文献   

19.
《女神》以其狂飙突进式的“五四”时代精神而斐声文坛,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本文从美学角度解读郭沫若的《女神》,分析了《女神》崇高美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女神》以其狂飙突进式的“五四”时代精神而斐声文坛,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本文从美学角度解读郭沫若的《女神》,分析了《女神》崇高美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