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土家族摆手舞的相关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土家族最具民间艺术魅力的代表,土家族摆手舞作为承载着土家族民族文化积淀与艺术审美价值的传统舞蹈,集体音乐审美、体育娱乐、歌舞乐剧于一体,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论文将对土家族摆手舞的表演性、娱乐性、传承性和教育性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为继续研究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传承打下基础,同时为高校土家族摆手舞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纳西勒巴舞溶舞蹈、音乐和诗歌于一体,具有神圣性、审美性、整合性的文化特质和深厚的教育意蕴.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态,勒巴舞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艺术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勒巴舞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教育发展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民族教育须遵循民族文化的特质,以"人"的发展为旨归,秉持"个性"教育的理念,坚持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3.
九子鞭是湘西土家族人在祭祀神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舞蹈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湘西龙山、永顺、保靖等,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着打九子鞭的习俗,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艺术,其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艺术特征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宗教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象,是民族无声语言的艺术传承,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土家族为表达民族的共同信仰与文化因素,创造了集绘画、扎染、刺绣、挑花、纺织等民族手工艺术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土家族服饰。通过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内涵与文化象征三方面来研究土家族服饰,以期传承与开发土家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以三种基本形式存在: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形态。石柱县是重庆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石柱土家族文化资本面临着危机。要通过家庭教育(体验传承)和学校教育(系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石柱土家族文化;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打造土家文化品牌,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建立长期有效的文化支持制度,实施政府规划引导、民众保护传承、企业投资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2000多年以前,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土家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日"、"舍巴巴",汉译"玩摆手"。每逢庆贺新年、  相似文献   

8.
"咚咚喹"是土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乐器,因制作简单,容易学会,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深受土家族人喜爱。"咚咚喹"作为土家族音乐的一种外化形态,有其独特的结构、句式与演奏形式,同时它联系着土家族习俗、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它除了人们娱乐或传递感情外,还具有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十分吻合中国古代朴素的音乐美学观。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摆手舞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研究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然而,当代土家族摆手舞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对土家族文化了解不充分、舞蹈语言概念提炼不准确、创作思维缺乏等问题。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发现,只有深入生活,充分了解和挖掘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提取动作的核心要素,遵循摆手舞的美学特征,才能创作出独具特色和活力的民族舞蹈,从而推动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土家族独有的、古老的艺术形式。由于保存完整且具有鲜明的、独特的艺术特点 ,因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摆手舞的舞、歌、伴奏三方面浅析了它的艺术特点 ;从学术研究价值、民族交融、艺术形式的演变规律以及存储、交际作用四方面浅析了它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耍锣鼓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彭水耍锣鼓曲牌有单奏曲牌和套曲两类,乐器由盆鼓、马锣子、大锣与大钹四件乐器组成。耍锣鼓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是三峡地区及彭水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彭水民族民间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和与众不同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鼓词》是《红楼梦》的民间通俗文学改编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创作者、接受者来自民间,正是基于平民审美与需求的原因,使得《红楼梦鼓词》在创作视角、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平民化的改编具体体现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内容情节等多个方面,这种符合平民审美的再创造也成就了《红楼梦鼓词》在民间讲唱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中经久不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戏歌综合”是中国民族歌剧将戏曲、民歌演唱特色进行辩证综合、风格独异的演唱艺术。它既有民歌演唱的亲切、自然,戏曲演唱的运腔、韵味,但又不同于戏曲演员和民歌手的演唱。它通过“字、声、情、韵”等方面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极为鲜明地反映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创造的民族品貌。  相似文献   

14.
挑幡是福建建瓯特有的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由于建瓯称之为中国竹子之乡,因此挑幡这一民间表演艺术采用了本土特有的大毛竹作为主要道具,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从挑幡这一民间表演艺术的形成和表演特色入手进行研究,分析其舞蹈元素与杂技元素的融合,并探讨挑幡的艺术价值与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以及土家族的发展历程。本文首先将土家族民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的特征介绍了其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城石猴"是中原大地一种优秀的民间美术工艺品,数百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吉祥寓意深得百姓的推崇和喜爱。方城石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多样,艺术风格古拙而灵透,文化内涵丰富,浓缩了当地百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通过对这一古老民间美术遗产的系统考察,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傩戏唱腔结构形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家族傩戏唱腔是在土家族语言声调及其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声腔,其形式已经形成了统一的类型和不同的结构成分。研究土家族傩戏唱腔的结构形式、结构特点是研究和总结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唱腔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土家族音乐研究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有众多的民族,其中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加之地域特色的诸多民间美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渊源和传承方式,并与其他地区诸民族文化和民间美术有着双向交流。民间美术在传承过程中本着本真性和原生态的原则,以活态的形式延续下来,目前的状况是多数遗产面临濒危,有的虽然已经普及,但能否正常坚持传承下去还是令人担忧。正因为这种双向的交流,在民间美术方面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土家山歌的命名与武陵山区有密切关系,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艺术特色和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可以为土家文艺创造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可以打造出标志性的土家文化名片,从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