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英剑认为当今中国大陆赛珍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赛珍珠众多作品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因此赛珍珠的文学价值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是贬低了,因此,应该加强对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姚君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已经在赛珍珠非小说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从而促成了赛珍珠研究“从小说到非小说”的转向。但是,我们亟须加强对其非小说的研究,因为赛珍珠的这类作品非常丰富,而且它们更直接地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异质文化差异共存和互相尊敬的文化精神。张志强对当下赛珍珠研究进行反思后,认为应该增强元批评意识,注重批评方法的多元和综合,提高批评的对话意识。徐清认为对赛珍珠的文化边际性进行阐释,是比较贴近其思想境界和作品实际的。在赛珍珠研究中,我们应该既“不虚美”,又“不隐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其一个真面目。  相似文献   

2.
今天的中国,早已走过了那个因“赛珍珠”的姓名触犯了民族心理的潜层意识而使她备受揶揄的时代,大学校园里也不会有多少人将赛珍珠与赛金花搅在一起了。一个真正严肃的研究者决不会再武断地因其美国传教士身份而棒杀她的中国题材作品,更不会轻率地冠之以一顶“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帽子了。赛珍珠研究经过建国前、建国初的种种曲折之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视野,国内出版的美国文学史中出现了赛珍珠的章节,赛作被翻译和重译,出现了近10篇以赛珍珠为题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1992年、2002年、2005年召开了四次赛珍珠学术研讨会,中国学者正以开阔的胸襟与眼界调整着自己的价值坐标,对赛珍珠其人其作做出多角度的阐释,“赛珍珠现象”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显示出了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与中国传统文化曾蕾任何一位天才的作家与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会有着天然固有的联系。美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也不例外,她的一生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赛珍珠虽不是一位系统探讨和专门研究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是历史上首位通过创作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作品中渗透的儒家思想向西方世界展现了有灵有魂的中国。赛珍珠的四部作品《大地》三部曲、《龙子》、《群芳庭》、《我的中国世界》,分别蕴含了儒家家礼中的"孝礼"、对国家的"忠义"、推己及人的"爱人"精神。而这一切又都归因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研究赛珍珠作品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如何在对外文学传播中凸显中国文化精神特色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2006,(12):55-57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长迭30多年,而林语堂自青年到老年在美国也生活了30多年。赛珍珠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大地》为代表的大量小说,并因此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林语堂也是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赛珍珠热爱着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并称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而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陶醉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并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最后叶落归根,回到祖国的怀抱。赛珍珠1975年逝世,享年83岁,而林语堂1976年逝世,享年81岁。这里似乎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可比性,从中亦可见出二人的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作品非常客观地表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她花大力气、用大篇幅来描述中国民俗,是试图通过民俗这一最能体现民众真实生存方式和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表现“艺术的真实”和“见出主体的灵魂”——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7.
寒珍珠的长篇小说《同胞》是她全面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抒写“海归派”知识分子的发轫之作。在《同胞》中,赛珍珠再现了两类中国知识分子-理论家和实践主义者-当面临抉择之时,是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寻找自己的根源和归属感的。另外,《同胞》也是最早对待美国华裔经历的文学作品之一。《同胞》再一次证明了赛珍珠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中国赛珍珠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相对于赛珍珠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而言,已有的研究还很不够。目前中国的赛珍珠研究可以围绕文学批评的四要素即作品、作者、世界和读者来进行下去,对已有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入拓展,对至今尚是空白或成果较少的部分则须加强,以全面完整地把握这位伟大作家及其作品,使其作品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的赛珍珠研究,如置于全球化语境之中,就能更现实,更前瞻性地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在这一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点之下,我们对赛珍珠从文本作品的评论鉴赏到文化精神的审视估量,将会取得新认识,新收获;赛珍珠不偏袒与执著某一国,某一民族,某一文化与阶层,正体现了当前经济一体化所须有的全球意识;赛珍珠追求的理想,正是世界人民为之奋斗的未来的目标,它需要若干代的努力;赛珍珠通过各种方式来介绍与表现各自国家与人民的文化差异与误解,使人们“学会相互了解”。我们设想通过赛珍珠研究会与相关组织的筹建,文学与影视作品的联动以及弘扬她所提出的“民俗精神”等文化产业操作,以便再现,再创与扩大赛珍珠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因其《大地》三部曲而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使西方国家人民对淳朴的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重视与理解,让西方世界懂得了如何赋予自己一种中国精神,怎样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民中看到个体。但是,在给自己带来奖励与荣誉的同时,赛珍珠也在一定程度上招来了西方文人对她作品及个人的非议。因此,本文将对赛珍珠作品中的中西文化交融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权评论家为何排斥赛珍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著有107部小说和传记。1931年她因小说《地福》,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因其中国题材的小说《背井离乡》、《战斗的天使》、《东风·西风》(1930)、《地福》(1931)、《儿子们》(1932)、《母亲》(1930)和《分家》(1935)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向重视诺贝尔奖的中国学术界,由于受中美关系及鲁迅等权威性评论的影响,对赛珍珠作品异常冷漠,已出版的赛珍珠作品只有《大地》三部曲,《我的中国世界》和《母亲》。赛珍珠在西方学术界也没有地位,尚营林先生指出《诺顿美国诗文选读》、《美国文学选读》等七种很有权威并较为流行的美国文学选读本均没有收入赛珍珠;张子清先生也只在斯皮勒多编的《美国文学史》和埃利奥特等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找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庭》以及论文集《论男女》为研究对象,聚集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如何平衡女性自由与家庭义务这一论题,探索赛珍珠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女性思想的影响。三部作品就书写对象而言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对位,在文类上形成虚实对照,共同展现了赛珍珠与中国妇女的对话、协商、认同的动态过程。她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有别于其她西方女性主义者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并以此反观中国妇女,将理想的女性形象投射到作品中的中国妇女身上。本文借拉康的镜像认同理论阐释赛珍珠在跨文化书写中体现的自我他者化的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一系列中国农村题材作品深入描写了中国底层农民群像,传达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并对农民出路提供了有效建议。本研究将以“农业书写”为切入点,对赛珍珠小说中揭示的农业书写方面进行研究,从赛珍珠的创作根源、书写特点出发,对其作品《大地三部曲》《龙子》《母亲》进行深刻的挖掘,为解读赛珍珠小说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时期以后,学者们开始重新翻译和研究赛珍珠的作品,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且,赛珍珠也重新走进大学本科教学课堂。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首次在研究生层次开设了“赛珍珠研究”的选修课,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一批新的赛珍珠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东方化和西方化的碰撞与融合是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和赛珍珠本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中西化论争”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的联系,本试图通过对赛珍珠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客观描述与分析,更加客观公正地揭示出赛珍珠学创作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从小就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这种文化的热爱。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走向提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思考。作为一个作家,赛珍珠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她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在描写中国的作品上取得了比20世纪其他西方作家更高的成就和声誉。  相似文献   

17.
《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小说,是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最重要作品。尽管一直有中国学者的各式批评,但赛珍珠创作热情不减。总体来看,她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对中国民族性格及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认知,还是比较深刻、独到的。虽然她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关注,很多时候只是体现在她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的言行举止、细枝末节上,但凸显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值得审视。其中,被中外人士广为论述的中国"面子观念"或"面子问题",乃是赛珍珠切入的重要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与美国文学传统[美]彼得·康 著 奚兆炎译在使用“美国文学传统”这个短语时,我头脑里想的是几个不同的题目。首先,我指的是把赛珍珠的作品同三四十年代美国文学所关心的某些主要问题连在一起的血缘关系。《大地》描写的都是美国人熟悉的主题。小说通过对话展...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是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70周年,但早在1930年,中国的赛珍珠介绍业已开始。在这近80年的时间里,中国赛珍珠接受走过了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褒贬不一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盘否定再到新时期以来的逐渐走向公正客观评价的历程。特别是到了世纪之交,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倡文化多元、推崇异质文化交流的赛珍珠及其跨文化创作越发引起世人的关注。政府部门、出版机构、大专院校和相关领域的学者全方位、立体化地合力研究赛珍珠及其作品,在翻译、研究、教学诸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妨说,赛珍珠已回到她所称为的“父国”——中国。  相似文献   

20.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