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对清朝中期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探讨。自乾隆朝开始,随着清朝的统治秩序在全国的巩固和加强,其对蒙古地区的政策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而直接表现是在经济上对土默特实行超经济榨取和经济剥削。为此,清政府及汉族蒙古族权贵掠夺、兼并、丈放土地达20.000多顷,蒙古族诸部之间争地,致使土默特蒙古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为缩减,陷入破产境地的蒙民日益增多。在这一地区土地的典卖、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蒙民既失其业,又失其地”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丹巴服饰可划分为嘉绒服饰、宅垄服饰、羌族服饰和汉族服饰四大系列。嘉绒服。饰是居住在丹巴境内的所有嘉绒藏族的共同服饰;宅垄服饰主要分布在小金河畔的宅垄地方,是清代流传在嘉绒地区的一种女性服装;羌族服饰主要分布在太平桥乡,是当地羌族的服装;汉族服饰是由清代传入,为当地汉族服饰,与内地汉族服饰无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3.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迁徙来了不少山西汉族农民。他们开荒种地,重建家园,在村庄的命名上沿用了晋北汉族习俗,“犋牛”村名的产生即为例证。结合清代文献及山西方志来分析,“犋牛”的含义应是指开垦土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正>土默特处于中原地区通往蒙古高原的交会之处,是既可农耕又能放牧的肥美之地。据《土默特志》(上卷)地理志部分记载,土默特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的就是土默特地区的壮丽风光。隋唐时期,这里被称为白道川,到了宋、辽、金时期又称之为丰州滩。直到明朝,因蒙古土默特部在此驻牧而称为土默特地区,到了清代,沿袭北元时期的土默特旗称谓,分为左右两翼。  相似文献   

5.
湖湘服饰反映了湖湘文化多姿多彩的特色.利用影视剧制作展示湖湘服饰艺术更是继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途径之一.为了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正确运用湖湘服饰艺术,首先应该进行事先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现状、地区差异和历史特点.湖湘汉族服饰与其他地区差别不大,虽经历史之变迁,但仍保存着一些传统的样式.尤其是婴幼儿服饰和寿衣保留着许多民间俗信的成分.湖湘少数民族的服饰有着不同的样式和特征,在千百年来的岁月之流中变迁不大.  相似文献   

6.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7.
鄂温克族服饰是华夏服饰艺术长廊中独具特色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与地区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浑然一体。伴随着鄂温克人生活的改善,汉族、蒙古族与鄂温克族的聚居,鄂温克人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服饰文化方面都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工业化服饰制作行业的兴起,鄂温克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不断重复着交融与变革的矛盾和统一。特别是在瑟宾节的会场中,鄂温克族服饰特色的空间严重缺失。鄂温克族服饰民族意识的回归和鄂温克传统服饰文化的反观与重拾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清前期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官田租赋征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封建王朝从乾隆年间起,对地处塞外的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加重官田租赋的征收,既补充了当地驻军及行政官员的军需与粮饷,又保证了封建国家在边疆地区权力的渗透。当然,其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确立起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内地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谢静 《家教指南》2007,(3):24-31
本文利用敦煌石窟中西夏供养人图像,并结合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发现的西夏唐卡、彩色版画等西夏艺术品,对西夏服饰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从而看到西夏党项族在学习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的过程中,在保留原有民族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中原汉族的服饰制度和服饰样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10.
明代特别是明中期以来,山西、河北等地汉族移民纷纷北上,形成一股移民潮。这些汉民进入土默特地区后,与土默特蒙古人民共同开发了当地经济。促成当时这一股移民潮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叛卒逃亡以及北元蒙古贵族的南下掠夺等。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民族学校,学校历史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1724年(雍正二年),土默特左翼都统丹津仿照内地,在现在的呼和浩特南门外修建了土默特文庙,并于1726年创办了土默特官学。土默特官学于1886年改称启运书院,之后又先后更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土  相似文献   

12.
据2007年4月5日《新闻晨报》报道: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礼仪服饰——“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这项由河北明德学堂堂长傅路江发起的倡议,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强烈支持。  相似文献   

13.
笔者主要依据土默特左旗档案馆馆藏清代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及民国档案,并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对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首个文庙———土默特文庙的建立、规模,清代及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及其特点等进行考查.指出,清代土默特文庙祭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是在土默特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文庙祭祀的变迁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及不断汉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屯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与少数民族、其他汉族群体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在汉族的传统服饰几乎消失殆尽的今天,安顺屯堡妇女默默地将其传承着,使得今天还能找子到明代历史的踪迹.屯堡妇女服饰以其独特性独树一帜,不仅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景观,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屯堡服饰景观的构成、源流、变异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5.
冠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清代统治者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冠服制度,逐步确立了既不失满族习俗礼仪,又饱含汉族服饰特性因子的清代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16.
畲族服饰纹样作为本民族特殊含义的图腾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通过收集部分福建畲族服饰纹样实例,在题材内容、构成方式、色彩搭配、审美趣味等方面与汉族传统纹样进行对比研究,结合畲族历史源流,梳理其内在变化原因,论证了畲族服饰纹样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又与汉文化不断融合这一在审美上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出租中永佃权是普遍存在的,出租土地者主要是蒙古族。出租的土地在契约中称作户口地。地契反映出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户口地的实际运作与官方史料记载是不同的。地契中土地出租价格的变动反映了蒙古族地权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哈密地理位置独特更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汉族服饰文化对哈密维吾尔族清代服饰的影响也是众多和主要的方面,本文从哈密地区维吾尔族服饰的款式形制、面料质地、装饰图案、装饰规律等几个方面作以对比,从而分析出哈密维吾尔族清代服饰当中吸收借鉴了很多汉族服饰文化的因子,进而明确哈密维吾尔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大量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召是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之一1576年,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为了巩固新生贵族、牧主阶级的统治,为了向青海、西康、西藏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同意鄂尔多斯部博硕克图济农的提议,邀请黄帽派喇嘛教即黄教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来蒙古地区传播宗教。为此,蒙古右翼土默特、鄂尔多斯、雍谢布三万户在青海西岸察布齐勒地方建立了仰华寺。这是在蒙古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黄教寺院。1577  相似文献   

20.
服饰的发展与演进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各种文化的大交融使得北朝服饰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比如上衣下裤、衣侧开叉等服饰形制的改变,左右衽兼行、袒右臂等着装方式的产生。北朝服饰对中国传统汉族服饰的解构直接影响到隋唐的服饰形制,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