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明代北方蒙古社会著名的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在青海仰华寺大会以后,实行了政教并行政策,以治理他所控制的广大地区。在教令上,他制定和宣布了《十善福经教法》,以打击萨满教,推行黄教。这部法规,是阿勒坦汗晚年施行政教并行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有效维护阿勒坛汗的统治、促进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勒坦汗法典》是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制定和颁布的一部地方性法规,旨在推行政教并行政策,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该法典对有效维护阿勒坦汗的统治,促进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以及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蒙古后世立法和法典编纂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交替时期,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重大。无论是蒙古、满洲还是沙俄都对黄教以及黄教的圣地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黄教以及黄教圣地西藏的联系中,满洲政权的黄教及西藏政策更具主动性。正是这一积极的姿态使得清初政权有效地利用黄教来扩大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并为它对蒙古各部施加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清廷对西藏以及黄教政策的灵活运用还为清政权统一中国、成为“华夏共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有达赖喇嘛这个事实以来,已经400多年了。达赖喇嘛的内涵和西藏的政治历史密不可分。原来,在明代的时候,曾经建立起元朝的蒙古势力退出中原,在漠北向西发展,占据了中亚大片地方。同时,我国的新疆、青海地区,也相继建立起蒙古实力派割据政权。明末清初,占据青海一带的是蒙古土默特部。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凭借他称雄北徼的威势和本人的雄材大略,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经两度征讨西北部的卫拉特;同时,在俺答汗控制之下的鄂尔多斯部也曾两度远征卫拉特。先后四次用兵西北的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北部和中亚地区的  相似文献   

6.
<正>土默特处于中原地区通往蒙古高原的交会之处,是既可农耕又能放牧的肥美之地。据《土默特志》(上卷)地理志部分记载,土默特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的就是土默特地区的壮丽风光。隋唐时期,这里被称为白道川,到了宋、辽、金时期又称之为丰州滩。直到明朝,因蒙古土默特部在此驻牧而称为土默特地区,到了清代,沿袭北元时期的土默特旗称谓,分为左右两翼。  相似文献   

7.
十六世纪后半期,黄教传入蒙古地区。此后几个世纪里,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无不与黄教密切相关。所以探求黄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原因,乃是研究这段蒙古历史、蒙藏关系史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发表过许多意见,对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展开均作了有益的工作。但是,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十六世纪初,蒙古人逐渐移到水草丰美的青海湖畔。十七世纪上半叶,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在首领顾实汗的统领下,占据青海、西藏,开始了和硕特蒙古在青海的历史。本文试从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入手,对解放前青海和硕特蒙古族社会形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朝中期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探讨。自乾隆朝开始,随着清朝的统治秩序在全国的巩固和加强,其对蒙古地区的政策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而直接表现是在经济上对土默特实行超经济榨取和经济剥削。为此,清政府及汉族蒙古族权贵掠夺、兼并、丈放土地达20.000多顷,蒙古族诸部之间争地,致使土默特蒙古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为缩减,陷入破产境地的蒙民日益增多。在这一地区土地的典卖、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蒙民既失其业,又失其地”的后果。  相似文献   

11.
一、总述呼和浩特召庙清真寺的历史,是和整个中国历史分不开的。要了解召庙和清真寺的历史,必须结合元代以来的中国史作一总的回顾,现即本着上述精神,总述呼和浩特召庙和清真寺兴建的历史背景及其沿革如下: 1、黄教传入呼和浩特的经过黄教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为了明确黄教传入呼和浩特的经过,必须回溯到元代。元代忽必烈汗统一中国以前,就曾召西藏喇嘛八思巴到蒙古,尊为“国帅”。1260年  相似文献   

12.
笔者主要依据土默特左旗档案馆馆藏清代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及民国档案,并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对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首个文庙———土默特文庙的建立、规模,清代及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及其特点等进行考查.指出,清代土默特文庙祭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是在土默特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文庙祭祀的变迁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及不断汉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明代土默特地区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促使该地区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土默特蒙古人的服饰民俗发生相应变迁。从服饰材料到服饰风格、式样都与元代蒙古人服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永谢布     
明代蒙古中兴君主达延汗在正德年间统一东部蒙古后,将科尔沁、兀良哈三卫等部之外的蒙古诸部组合为六个万户。据蒙文史料记载,六万户中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这与明代汉籍对当时蒙古各大集团的记载是相符的。此外,六万户中还包含着众多的部落,散见于史料记载的就不下数十种之多。对六万户及其所属各部落的名称的探讨,久已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尽管年代湮远,史料散亡,已经难以详尽准确地推本溯源,人们还是找到了大多数部落名称的踪迹,或者提出了可资推测的根据。当然,毕竟还有一些部落名称暂时无法做出解释,其中赫赫闻名的永谢布这个名  相似文献   

15.
清代呼和浩特地区因政治、经济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出现了穷苦蒙古、鳏寡孤独者和大量灾民。为此,朝廷通过建立仓储、蠲免赋税、分配土地、建立养济院等措施,防范和化解了土默特蒙古的生存危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为当今的社会救济事业提供了一定历史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叶,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普遍陷入困境。各寺院耕地和牧场开垦殆尽,多数寺庙拥有数量不等的房产。经济来源单一,主要靠出租房产、地产所得收入维持生计,来自政府的和民间的布施收入越来越少。寺院佛殿僧舍破败,无力维修。世俗社会的侵夺和僧侣集团内部的盗卖,使寺院经济陷入更深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联系民族关系的河套地区 ,一直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激烈争夺的地区之一。明朝中期蒙古诸部入套 ,对明朝的北部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明朝自成化至嘉靖年间多次计划复套 ,均未成功。随着鄂尔多斯部在河套的定居 ,明朝与蒙古封贡互市 ,同时 ,继续修筑边墙 ,以此来防御蒙古诸部的进攻  相似文献   

18.
和硕特蒙古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入主青海之后,一直是这一地区政治上的主宰力量,清初,其势力涉及到了青、藏地区.随着清王朝国势日盛,控制青海、统一西北成为历史的必然.为了完成这一政治目的,清初,清廷对青海蒙古实行了一套符合现实和统治需要的政治政策,成功地控制了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并建六万户后,他的孙子俺答汗领有土默特万户,万户下面还包含若干部落,这些部落占据着以今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广大区域。迄今虽然有不少文章对土默特进行了研究,但土默特中究竟包含哪些部落,各部的住地如何,还远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拟就土默特万户的弘吉刺部作一些探讨,希望能对土默特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北部边疆很不太平。沙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东侵,蚕食中国领土,严重威胁着中国北部边疆的安宁;厄鲁特蒙古之一部噶尔丹乘机勾结沙俄发动叛乱,企图称霸全蒙古。面对这种形势,为加强蒙古各部与中央政权的联系,以巩固国家统一,遏制沙俄进一步东侵和噶尔丹的叛乱活动,康熙皇帝在蒙古地区采取了推行盟旗制度,树立黄教中心,发展农牧业生产,实行满蒙通婚,建设驿站,木兰秋犭尔,兴建避暑山庄等一系列有效的、逐步把蒙古各部建成戍守祖国边疆坚强长城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其中,木兰秋犭尔和兴建避暑山庄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木兰本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