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面可谓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幅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瑰丽图景,才是纪录片最终的追求,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  相似文献   

2.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成长发展势头。随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栏目的走红,各地电视台相继开办了一批贴近社会生活、贴  相似文献   

3.
张家齐 《今传媒》2015,(3):105-107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空前欢迎,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一片的新尝试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现状进行概括、梳理,结合近年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梁颐 《新闻知识》2006,(2):78-80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曾经倍受关注。1993年上海台《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正式开播,可以看成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之后,类似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市台遍地开花,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5.
唐永勇 《新闻传播》2014,(2):191-192,194
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纪录片与电视栏目相结合,纪录片的栏目化已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本文通过阐释《纪录重庆》栏目化的生存方式,从宏观的视角观照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路径和整体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6.
从1993年2月1日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同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以栏目形式推出的纪录片栏目《生活空间》,至今十多年的时间,电视纪录片已经由原来的节目化阶段迈入了栏目化阶段。栏日纪录片日益壮大,不断得到深化,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媒体常规的栏目形式。纪录  相似文献   

7.
辛腊娟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期,《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定位视角以及制作投入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旨在探索其成功的要素,从而为我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将是海外了解真实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文献纪录片”的叫法源于《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1993年出品,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尔后相继推出了《朱德》(1996年出品)、《邓小平》(1997年出品),1998年又将有两部同类作品——碉恩来》、《刘少奇》问世。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范畴而言,此类片种仍算是较为陌生的研究对象。我从1996年开始主持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编导方面的创作工作,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我认为,“文献纪录片”的字样可以现出在片名,但不能称为纪录片的一个片种。虽然这些片子里面出现了一些文献材料(如文件手稿等)…  相似文献   

9.
旅游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相对新兴的电视纪录片类型,其主要内容是记录旅游者在旅游途中的经历.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代表性栏目——《行者》,探讨当下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并分析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如何体现出人文关怀,并探讨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以《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美丽中国》为代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复苏的迹象。然而,在复苏的背后,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仍然深陷困境,特别是在纪录片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节目匮乏、收视率低下、广告收入不佳、频道经营困难等现实问题仍然存  相似文献   

11.
龚莎 《出版广角》2016,(13):60-62
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栏目化运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讲述》《中国记忆》《口述》作为在电视媒介中影响最大的三档口述体纪录片,其背后的媒介分别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独立的影视传媒公司,媒介属性的不同也赋予了这三档栏目纪录片以不同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自80年代末,开始崛起且日益蓬勃。从国家意识浓烈的《话说长江》到个人口述色彩浓郁的《档案》,电视纪录片的形态一直不稳定,栏目化是其生存常态,并时时受到商业化的威胁。如何保证电视栏目的收视率,提高节目的广告销售额成为电视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从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的热播入手,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14.
周敏 《声屏世界》2013,(2):47-4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纪录频道,一批优秀纪录片的崛起,唤醒了受众对纪录片的重新认识。随后,北京纪实高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文献纪录片频道等相继开播,纪录片频道催生了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并潜移默化地培育着观众,电视纪录片热潮正悄然来临。  相似文献   

15.
高长力 《传媒》2013,(1):23-25
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广播电视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正式实施,改变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的结构、布局和基调;《最美新闻人》等10个广播栏目和《谢天谢地你来啦》等18个电视栏目获得广电总局表彰;《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万众收视热潮,创造了纪录片传播史上的记录;《中国好声音》受到观众追捧,引领中国电视走进大投入大制作的大片时代;广播电视"走转改"全新报道方式令听众观众耳目一新,在国内外都引起反响……这些大事件既反映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大转折大跨越,也预示了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两方面的内容。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指的就是以纪实手法完整地报道社会生活的电视作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其发展的一致。 自《望长城》播出后,电视纪录片已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闪光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极大关注。不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还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即从历史的中国走向现实的中国,从自然的中国走向社会的中国,从封闭的中国走向开放的中国。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会出现这种价值取向呢?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对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张以庆,1954年出生,1987年进入湖北电视台,现任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15年来,一共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个、国家级政府一等奖3个、中国电视“金鹰奖”2个、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最高奖2个、国际大奖4个、国际大赛提名奖8个。代表作有《红地毯上的日记》、《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其中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果,《英和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反响,目前正在创作纪录片《幼儿园》。  相似文献   

18.
李峰 《记者摇篮》2008,(4):42-43
当前栏目化纪录片的"媚俗化倾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飞跃,在电视荧屏上也涌现出一批纪录片栏目,其中不乏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优秀纪录片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等。  相似文献   

19.
姚敏 《新闻天地》2002,(11):30-30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其子栏目《生活空间》(后来又经过两次改版,形成了现在《百姓故事》栏目的叙事风格)把自己定位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个栏目的出台,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先河,是中国电视界探索适应中国电视观众的纪录片市场的有益尝试。其实,在中央电视台之前,上海电视台曾进行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市场方面的探索。经过精心筹划,《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在该台的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存在节目来源、运作资金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起步较晚,却已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龙脊》、《最后的山神》、《壁画后面的故事》等等,都在国际国内博得了好评。但纪录片要走向成熟并有所突破,电视人还需进一步地总结和探索。要拍出好的纪录片,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一、选题慎重电视纪录片的选题,比起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的选题难度要大。一部电视纪录片拍摄周期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年两年,如果选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