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学人才的关键环节。笔者以多年从事野外地质填图教学的经验和参加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经历,对中美野外地质填图实践教学阶段划分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倡导以学生野外地质工作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改革建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野外地质填图教学阶段、加强野外地质填图实践考核的具体措施,研究对我国野外地质填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作为地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培养地学思维和锻炼实践技能的必由途径。随着新技术对传统地学专业的改造和"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地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侧重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对这一转变中逐渐突显不足。本文针对秭归野外地质实习中教师学科背景有差异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分析探讨MOOC资源的引入如何在提升秭归地质教学质量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由传统地学院校转型而来的多科性院校,在发展新的学科专业的同时保持并发展地学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类本科专业教育对打造地学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在专业建设上实施品牌战略、理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以及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建议重塑地质专业精神、加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努力打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地质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巢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多渠道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地质野外实习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而实习基地建设在该环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根据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安徽省巢湖地质实习基地为例,讨论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旨在使地质实习基地更好地服务于地质学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培养高质量的新型人才,也达到促进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和对区域经济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地质工作与地质人才之“互动共存”关系 温家宝同志在《中国地质工作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地质工作大转变、大发展以培养地质人才为起点,成效明显;今后地质工作发展和提高,离不开一代代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学新人。”  相似文献   

6.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培养新型地学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本科生观察及分析地质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质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地质现象,能够加深对地质现象与地质规律的认识,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以周口店实践教学为例,从定量描述地质现象、定量刻画地质规律以及地质工作方法的定量化数字填图等方面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对定量地学思维的初步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地质跨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短暂的三年学习,实现宽厚的地质基础、较强的地质能力、全面的地质素质这一培养目标,笔者调查了2013年地质跨专业硕士毕业生的教育学习情况,总结提出了"一个筛选、三个基础、一个提升、一个方向"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审评考生资格、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提升科研能力、引导就业方向来为国家培育合格的优秀地质硕士生,使他们更适合于新世纪对地学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地学教育培养专门科技人才和进行地球科学知识的国民素质教育双重使命出发,发挥 多科类普通高校多学科交融发展平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能力优势,论述了地质专业改造和实践成果, 提出了以增强地学素质教育的外延发展,提升地质专业教育内涵优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姚文贵  郑常青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124+126-124,126
地学是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加强地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从哲学的角度对新型地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题目后面括弧内为期数,页码)学习《决定》共谋发展“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建议座谈会”会议纪要(2,1)贯彻落实《决定》共商改革大计——“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建议座谈会”发言辑录(2,3)《决定》表达了地质工作者的心声翟裕生(2,5)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地质人才培养孟宪来(4,1)《决定》赐良机创新铸辉煌赵鹏大(4,4)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会议纪要(4,8)地质工作需求视角下的地质高等教育思考赵奇等(4,10)新世纪油气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使命庞雄奇(…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开展诊所式法律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诊所式法律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实践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教育模式,应当利用大学生创业平台,构建校园法律诊所;结合高职特点,深化课程改革;建立校外导师制、开设专家门诊等方式保证诊所式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本文从专业学科分布、学位结构、专业技术职务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对目前从事高等地质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今高等地质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等地质教育教师队伍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日显突出,如何培养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需求的高素质幼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改革是关键所在。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从园校合作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产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地质专业创新型人才“紫金模式”培养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在对中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提出:教学基地硬件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地质人才的关键。重点介绍了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特定历史时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均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条件下的一种本真体现。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狭隘的"专才教育"和单纯的"通才教育"抑或二者之间简单粗糙组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出现了与时代发展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在此种情形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必然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结合我院实际探讨了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全球需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构建工程地质勘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教学方式,高职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关节点上,阐述了时代对高等教育(含地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表明只有超越"教育",才能实现高等地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从宏观上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应用型人才应是主动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以满足市场对现代化第一线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应用型人才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特征应是具有极强应用、实践性的能力,极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不断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能力及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全的心理品质特征。在培养对策上应注重能力,以能力为本位设计培养方案,构建分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武警警种学院地质类任职教育的特点,从现代教育观、教学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任职教育已成为武警警种学院教育的主体,部队建设是地质类任职培育赖以生存的土壤,胜任岗位需求是检验其教育质量的最佳标准。  相似文献   

20.
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强劲的需求,要求地质工作实现快速发展和提高。事业兴旺,关键在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也就是对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抓好各自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是摆在地质院校面前一项十分重大又基础的任务。但是从总体上说,目前特色学科的建设仍显不足,我们应进一步审视特色学科的定位,特别注意明确其闪光点、生长点和制高点;特色学科要重在加强建设,特别要注意依靠领导、教师、学生和建设环境的营造、传统精神的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