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近几年调查研究数据和资料,概述了嘉兴市秀洲区北部湿地生态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以及发展湿地生态高效农业的潜力,提出五种适合当地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高效生态农业结合的开发模式,即:滩地立体水生植物栽培模式、湖荡洁水型养殖模式、池塘和低洼水田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种养加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湿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以期达到湿地生态、经济和景观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彭皓玥 《软科学》2015,(2):140-144
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剖析影响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公众参与模式的深层次因素,并探究针对性的管制政策。结果发现,公众生态意识、生态行为成本、生态参与平台和社会参照氛围这4个主范畴对公众参与模式存在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主范畴逻辑内涵和关键因子,探析其对公众参与区域生态风险防范的作用方向与影响因素,构建了公众参与区域生态风险防范的作用机制模式,即"意识-行为"整合模型。最终基于整合模型脉络结构,为政府制定干预路径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运用价值链理论,从职能划分的角度构建移动互联网价值链的层次模型,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制造层、网络服务运营层、终端服务与应用供应层,并深入分析各环节分工与发展现状。同时,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与商业生态模式理论,运用价值共创理论总结现今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生态模式,包括"终端+服务"的软硬件垂直一体化商业生态模式、"工具+社区+商务"的平台化商业生态模式、"LBS+SNS+O2O"的商业生态模式。最后,给出ATT公司调整商业生态模式的实际案例,为相关企业实现价值共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西城镇化发展模式优化与空间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迎东  卞坤 《未来与发展》2011,34(1):108-113
加快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山西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其城镇化道路在多元性的基础上具备丰富的地域类型特征。本文提出以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城镇化主导模式研究和确定的必要基础,以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城镇化发展为主线,通过"空间准入"政策规则制定出不同主体功能区内相应不同类型的空间使用要求,从区域层面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功能空间并采取相应的空间治理机制和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山西省城镇发展主导模式及其空间整合的基本战略,并提出了山西城镇化主导模式的选择框架,有助于对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模式作个性化的选择与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张四新 《情报科学》2004,22(11):1349-1351
本文分析了信息资源系统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特点,论证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然性,进而利用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方法,设计和构建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6.
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依据系统科学、技术创新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分析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这个理论模式阐述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功能,运行模式和调控要求,系统目标和实现机理,作为一种研究思路,这个模式将有助于人们去建立各自的区域创新体系,并对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做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结合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实践,本文将我国成功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模式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基于产业集群型、主动学习型和跨行政区域型创新系统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会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在区域创新体系模式构建过程中,创新的源泉可能来自不同的节点,在短链线性结构模式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应有步骤有计划地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模式,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锁成  王海英 《中国软科学》2003,(10):115-119,114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面临的生态恶化与加快发展的双重挑战,提出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西部摆脱“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中重点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战略依据、内涵以及战略途径,并对如何促进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经济依靠外部环境与自身优势共同作用得以发展已成为共识。但是,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约束条件下,运用"钻石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条件与因素,进而阐明生态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思路与着力点。提出运用钻石模型,以生态-经济-社会-人-自然协调发展为主线,技术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为核心生产要素,培育没有污染与大量资源消耗的生态产业经济。  相似文献   

11.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指导思想,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格局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湾区,其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可以兼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文章从绿色经济与绿色环境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了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并以此为分析框架系统回溯了全球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的绿色发展经验,总结了它们的差异性特征,形成了双赢格局背景下湾区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一般性理论模式,为临海或近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建设,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优化我国城镇化 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 新思路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推进健康城镇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富有竞争力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出发,把加大垂直海岸线贯穿沿海内陆地带开发轴带建设力度作为完善城镇化主体骨架的重点,把形成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途径作为完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点,把探索我国适宜区域推进半城镇化进程作为完善城镇化空间形态的重点,通过健全规划体系、合理配置政府可调控资源、完善区域政策,培育东部大都市连绵区(带),引领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打造海岸新城镇集聚带,构筑东部沿海新增长极;合理布局内陆城镇群,促进优势集聚过程中的区域间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传统农区城镇化,形成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态势;探索山地丘陵城镇化路径,推动老少边穷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步伐;搞好沿边城镇建设,打造民生富裕和边疆稳定的国门新面貌。到2030年,形成城镇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城镇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循环经济的梯度推进战略与区域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背景下,探索性地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梯度推进战略,进一步论证了实施的内在原因与三个阶段的战略部署。针对我国区域发展问题的差异性,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14.
广西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县 《资源科学》2007,29(6):199-205
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粗放使用能源和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西部一批新兴的资源型城市迅速兴起,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指出百色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和矿产资源(主要是铝土矿),属于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百色市经济增长对有限矿产资源的过分依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并以循环经济耦合链的设计为切入点,从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作了设计,提出建立不同区域层次的横向一体化、链接不同产业环节的纵向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模式、集群式循环经济产业区模式、工农旅游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与政策内涵,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人口或经济的比例关系为基本参数,测度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前后5年的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点-轴结构的演变特征,揭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距离轴线的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从区域差距、资源环境效应、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国土空间结构演变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人口、经济进一步向城市化地区、城市群区域、主要开发轴线集聚,人口集聚过程快于经济集聚过程,人口与经济呈现相互均衡的趋势,且与全国自然承载力及考虑地理区位和系统整体性的地域功能适宜性的格局趋于吻合;不同功能区之间、区域板块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沿轴线区域与远离轴线区域的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国家"两横三纵"轴线无法适应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及"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据此提出:推动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及主要轴线核心区域集聚,实现人口与经济相均衡;进一步减少北方地区边缘区域的人口压力,从而促进人口规模与自然承载力相均衡;增加珠江-西江发展轴带,完善"三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向外延伸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与包昆通道等主要轴线从而适应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敏晰  马宇  刘威  王亚杰  李新 《资源科学》2021,43(3):577-587
中国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对资源生命周期内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耦合机理,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绿色发展指标构建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中国2007—2017年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①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先降低后增长,2015年受国内外政策、市场环境影响达到峰值,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政策作用效果显著,环境治理成效明显;②两系统的耦合协调优化趋势不明显,分为2007—2010年的耦合改善阶段、2011—2014年的耦合降低和2015—2017年的耦合改善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循环利用中资源的高投入、废弃物的高排放以及低水平的资源循环。应从控制资源投入和废物排放量的层面完善资源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规范资源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中的流动,进一步采取协调两系统的措施强化两者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晶晶  姚顺波  黄华 《资源科学》2013,35(10):1984-1990
县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及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依据DPSIR概念框架构建了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志丹县为实证对象,对其1997-2010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志丹县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社会指数均迅速增加,且生态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数增幅减缓并趋于稳定.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协调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志丹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间的发展更为平衡、协调,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但仍存在部分社会滞后、经济滞后或生态滞后,一定程度表明今后仍需注重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系统三者间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志丹县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深刻认识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格局的重大意义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西北地区生态保护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新问题、新趋势,研究提出了“两域(流域)—六区(核心生态功能区)—多点(关键生态点位)”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总体空间布局,并从围绕六大核心生态功能区实施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开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生态保护机制改革创新三大重点行动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新格局的关键路径,以期为我国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多西北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既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又可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园区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基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提出在循环经济范式下的三类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而后分析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特性。最后,提出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生态工业园的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两个方面来反映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共涵盖了24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步入高铁时代,我国跨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高铁时代的跨区域协同治理亟待研究。通过对高铁时代的跨区域发展趋势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内涵、特征、模式进行讨论,强调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多元利益协调机制、沟通协商机制、跨域信息网络整合机制、跨域经济网络整合机制、公共基础设施网络整合机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