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飞白”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讲的“飞白”是指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模仿语言中已有的词语,故意更改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而形成白字。取其音形成的白字,我们称它为读音上的飞白。取其义形成的白字,我们称它为意念上的飞白。不管是读音上的飞白,还是意念上的飞白,实际都是将正确的词语故意说错写错,而编  相似文献   

2.
说“飞白”     
张剑平 《语文知识》2005,(11):29-29
高中《语文》第四册《闺塾》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私塾先生陈最良为杜丽娘讲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丫环春香打岔道:“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春香的这番话在修辞上被称为飞白。  相似文献   

3.
“飞白”是一种“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的修辞方法。一般的修辞著作只讲到语音的飞白、语义的飞白和语法的飞白,如果我们不局限于“语言”的范畴,而把研究的视角转到思维领域加以审察,就可以发现,在“飞白”的家族中,还有一类活跃于语言实际中的成员——逻辑飞白。逻辑是研究人们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它是从语句的内容上来考察说得是否合乎事理。假如一句话说出来不合事理,不能正确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句话就是犯了逻辑错误。但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有时作者故  相似文献   

4.
《修辞学习》曾刊登《试谈修辞新格——“拟误”》(以下简称《拟误》)一文,综合了“口吃”仿拟、“口头禅”仿拟、“不合语法的句子”仿拟、“废话”仿拟和“不合逻辑的句子”仿拟共五种语言现象,提出了“拟误”的修辞新格。但是,我们细读所列五种“仿拟”的例句之后,觉得它们都属于已有辞格“摹状”和“飞白”,另立“拟误”新辞格,实无必要。  相似文献   

5.
1993年第2期《修辞学习》所载《念白字和“飞白”》一文中有一段文字:《中国民间笑话选》里就记载了两则笑话。一则叫《读白字》,说的是有个不用功的青年爱念白字。有一天,他正读古代长篇小说《水浒》,正巧有个朋友来看他。朋友问:“你在看什么书啊?”回答说:《木许》。朋友非常奇怪,说:“天下书这么多,‘木许’这本书,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飞白”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修辞格谓之“飞白”。《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嘉平公子》,说的是嘉平公子外秀内拙,“谕仆帖”上错别字满篇,“花椒”写做,“花菽”,“生姜”写做“生江”,“可恨”写做“可浪”,其妻羞之,写诗一首云:何事可浪? 花菽生江;有婿如此, 不如为娼! 《坚瓠七集》(四)也有一则故事,写一个托庇祖荫做苏州通判的人,将“翁仲”读倣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在其长篇小说《长河》中运用飞白这一修辞手段实现了对在城市文明入侵乡村时所呈现的丑态的嘲讽。让读者在一句句幽默的言语中,感到一种讽刺。使用的飞白类型主要是文字飞白和逻辑飞白两种。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在其长篇小说《长河》中运用飞白这一修辞手段实现了对在城市文明入侵乡村时所呈现的丑态的嘲讽。让读者在一句句幽默的言语中,感到一种讽刺。使用的飞白类型主要是文字飞白和逻辑飞白两种。  相似文献   

9.
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又涉及到“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一句的修辞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四册98面)说是“通感”,而郑颐寿的《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156)说是“移用”。究竟哪一说为正确呢?教者无所适从。为了琢磨这一句的修辞格,笔者从其结构和“讲用”两个方面作了如下探讨,以求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10.
英语辞格metaphor在国内出版的辞典和一些讲修辞的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译成“隐(暗)喻”.例如,《新英汉词典》译为“隐喻”;《远东英汉大词典》译为“隐喻,暗譬”;《英华大词典》译为“隐喻,暗喻”;《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译为“隐喻,暗喻”;最近出版的《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译为“隐喻”;冯翠华在其编的《英语修辞格》一书将其译为“暗喻”.  相似文献   

11.
“精细”是修辞新格,《“精细”表意功能例说》(《语文知识》1993年2期)一文对它作了介绍,读后颇有收益。但笔者觉得文中示例似可商榷。什么是“精细”格?在众多的定义之中,笔者认为谭达人先生在《再论“精细”修辞方法》(《修辞学习》1992年4期)文尾表述得最  相似文献   

12.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 “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通感》(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一文,他从文学创作和修辞方面研究了文学作  相似文献   

13.
“婉转”、“折绕”是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提出的两种辞格。《辞海》(1979年版)中只有“婉转”条,未收“折绕”。《写作大辞典》(1992年版)把“折绕”讲入“婉转”条。别的修辞著作和教材很少叙及。为何很少叙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辞格的构成特点不鲜明,特别是未能突出它们的语言因素。看《发凡》对这两种辞格的解释: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婉转辞。折绕:有话不直直截截地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的,名叫折绕辞。《发凡》影响很大,这两种辞格在别的修辞书里谈得又不多,我们不…  相似文献   

14.
一、中学修辞教学现状五十年代初出版的《语法修辞讲话》(吕叔相、朱德熙合著)是一本“匡谬正俗之作”①,它在语法学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以及广大干部、学生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实用价值很大.但此书毕竟:“一、只讲用词和造句,篇章段落完全没有触及,二、只从消极方面讲,如何如何不好,没有从积极方面讲,如何如何才好”,②所以“修辞”在一般人心目中只有“修改文句”的内涵.到1956年,中学语文改为《文学》《汉语》两门课,“修辞”才算正了名.但“修辞”真正被当作一门科学而登堂,作为语文课的内容之一是从1980年以后逐渐开始的.“修辞”的有关内容被编入中学语文课中的“语文知识”专栏.近十年来,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的形象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以后就直接把杨二嫂叫成“圆规”了。这后面的“圆规”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却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张志公主编的初中课本《汉语》(后改名《汉语知识》出版)、周振甫编的《通俗修辞讲话》、张剑声编的《汉语积极修辞》、张文风编的《中学生修辞例话》等都把“圆规”做为借代的例子。他们认为,这是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通用教材《教师口语》,在下编“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第二章“教学口语训练”第二节第二部分“教学口语的修辞训练”的“常规修辞训练”的标题下,讲了比喻、对比、婉曲、暗示等四种“修辞方法”。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专家、读者,并与该书的编著者、审定者商榷。  相似文献   

17.
张凯在《是“音十”而非“立早”》一文中,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章”字拆分为“立早”提出批评,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悖于造字原理。这从造字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对的。但汉字的拆分,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修辞。在汉字修辞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不拘“六书”法则。将章拆分为“立早”虽然不合“六书”的要求,却正好体现了汉字修辞在汉字形体利用上的特点,因而并非错误。  相似文献   

18.
再释“弹”     
我在《中国语文》84年第5期上发表了《释“弹”》一篇短文,意有未尽,故在这里,联系逻辑和修辞,进一步深入挖掘“弹”字的含义,又得以下数种。例如: 《西厢记》三本二折[中吕粉蝶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红梅罗软帘偷看。”  相似文献   

19.
胡适先生为研究《醒世姻缘传》这部巨著花费了数年时间。从取证,注释到论证,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这种刻苦的求实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但胡适在该书中有关“照”字的注释,我不敢苟同。胡适先生在他写的附录三《醒世姻缘传》考证第六,从《聊斋》的白话典词证明《醒世姻缘传》的第一节例十三中是这样注解的:“照”、“朝”:“挡”、“招架”。其意是:“照”与“朝”在当时的方言区中用法相通,当“挡”或“招架”讲。《说文解字》上讲:“照”,明也。从火,照声,之少切。说明了“照”字的来历、本义  相似文献   

20.
《安徽教育》1990年第7—8期合刊上,刊登了李天虎同志的《“顶真”与“回文”》,其中有这样一句:“回文又叫回环,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一种修辞方法。”显然,这里将作为修辞手法的“回文”和“回环”混同成一个概念。其实回文和回环是两个不同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