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甘愿为人作嫁尽力多出好书──在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表彰大会上的发言陈克俭我是从一名大学教师转入出版社工作的。刚进社时对编辑工作一窍不通,只好边干边学。记得我编辑的第一部书稿是一本自学考试的书。我带两个校对员一起下厂校对付型,天天干到深更半夜,终...  相似文献   

2.
由何建明撰写的《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以下简称《国家行动》),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回想编辑《国家行动》初始,我与编辑其他书稿一样,并没有认为这部报告文学与其他文学书稿有什么不同。可当我看完作者初稿后,即被震撼住了。一是被书稿故事所吸引,二是被书稿中的事例所感动,三是觉得要把这样一部重大题材的书稿编制成精品之作,需要编辑、作者再付出大量的心血,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以及双方相互  相似文献   

3.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部优秀教材︽计算机网络︾第二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韩露由谢希仁教授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一书,在初版问世后的几年中,已先后被四十几所高校选为计算机网络课教材,多次重印,并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奖和电子部优秀教材特等奖。为了适...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有两三年时间兼任过一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职务。由于是兼职而该社又处在草创阶段,我们三人——总编辑、另一位副总编辑(他们也都是兼职)和我——所作的工作仅限于出版规划,而未进入书稿的具体编辑事务。但几十年来,我在撰写或编著教材、专著或文集时,曾多次与编辑同志打交道,对他们辛勤劳动的精神深怀敬意。我感到,诚如《中共  相似文献   

6.
终审工作的体验郝蕴卿我国各出版社一般都实行对书稿的三审制,其中最后的终审至关重要。统观出现问题的图书,几乎都是由于终审没有把住最后一关。我担任社长兼总编辑三年来,终审书稿约15C部,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做好终审工作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一、严格把关主要...  相似文献   

7.
出版社书稿档案工作是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其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书稿质量,而且在出书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影响着书籍的命运,故摸清其内在联系,掌握其运行规律,总结其管理经验,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是书稿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出版署、国家档案局曾于1981年发布了《出版社书稿档案工作暂行规定》,1992年又印发了《出版社书稿档案管理办法》。我们必须随着出版发展的需要,确立新的观念,实行新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物尽其用的价值,使书稿档案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书稿档案的作用1、书稿档案是考察编辑工作实绩、水平的重要依据书稿…  相似文献   

8.
由于计算机日益普及,作者向出版社交稿采用电子书稿形式的情况日益增多;这对编辑人员和作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电子书稿交出版社后并未得到很好利用,除了有编辑对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的原因之外,多数情况是原稿不符合出版内容规范和技术要求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对电子书稿提出规范性要求。基于近年来多部电子书稿的实践,本文总结出几条电子书稿交稿的基本要求,提出来讨论。 鉴于目前出版社的纸媒体图书出版仍以纸面书稿为其主要工作对象和依据,审读、编辑加工、排版和校对等环节,以及作者校改、质量检查时,均以纸面书稿为依据。要求作者在提供电子书稿时,必须同时提供纸面打印稿,并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何启治 《传媒》2001,(6):39-41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它所主办的《当代》杂志当了40多年编辑,看过的长篇小说书稿不胜枚举。在编辑实践中,我渐渐体会到,判断一部长篇书稿的优劣,通常恐怕要从三个方面来考  相似文献   

10.
国外的自由编辑及其与出版社的合作关系中国出科学研究所阎京萌在英美等国,图书出版业中从事书稿的编辑加工、索引编制等工作的人,除了在出版社内任职的正式人员外,还有一部分社外的自由编辑(freelanceeditors)。特别是在一些学术性出版社,相当一部...  相似文献   

11.
责任编辑要关注图书装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岚 《出版科学》2004,(5):61-62
责任编辑往往只注意对书稿内容进行把关,对图书的形式则撒手不管,任由美术编辑和有关技术编辑负责处理.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把编辑推到竞争的风口浪尖上,使编辑处于策划、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的中心.有的出版社已经出现了一部书稿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上市,皆由责任编辑一揽子负责到底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砖拍系列零零肆他们是这样一类动物——如果我能每年组约到他们当中任何一位的一两部书稿,就能让出版社的头头常年见到我都会端出一副温婉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上世纪80年代,一位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瞒着家人写作,几个月时间码出一个45万字的长篇。本来,家对面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小伙子害羞,天天骑车打出版社门口路过,却鼓不起将书稿当面交给编辑的勇气,最后是抄下出版社的门牌号将书稿挂号寄了过去。半年后,小说印了出来,起印数是30万册,这就是《便衣警察》,作者是海岩,本名侣海岩。海岩神话由此发端。后来海岩说:“我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但这几年确实是做小儿女状,撒了点儿娇。”这话忒过谦虚,其实他的  相似文献   

13.
说实话,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编辑,而今坐在编辑部里编书稿已有两年多了。 如果不是大学期间发表过几篇拙作,毕业时被老师推荐,如果不是看了《编辑部的故事》,对编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我会在大学毕业论文获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优秀奖三等奖荣誉的驱使下,继续我的专业研究。 1992年7月1日,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走向出  相似文献   

14.
<正>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励试行条例》及《1987年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办法》进行的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工作,经各有关高等学校和出版社申报,教委组织有关院校评议后,共评出国家  相似文献   

15.
三审制评议     
三审制是在五十年代初确立下来的。1952年10月,出版总署公布了《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为审稿的基本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其第五条第一款指出:“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辑制度。”《规定》所要求的三审,是指对于“一切采用的书稿”。如果一部书稿,经过初审,认为不宜采用,再经编辑室主任复审,如同意初审意见,一般即作退稿处理,不再经总编终审。这就是说,对于不采用的书稿,一般只经二审。如果复审者不同意初审的退稿意见,而初审者坚持时,或者复审者认为有必要请总编裁决时,也可经由终审决定。对于采用稿,五、六十年代在实际工作中还不止三审。一般是四审:助理编辑初审、编辑复审、编辑室主任这一审称为复核,最后由总编辑决审——即终审。  相似文献   

16.
《传媒》2000,(2)
席文举,男,汉族,高级编辑。1943年出生于四川省阎中市,1967年四川大学数学系毕业。1968年至1971年在自贡日报担任记者,1971年10月调到四川日报工作至今,先后当记者、编辑、部主任、编委、1987年起任副总编辑。采编的新闻报道多次获奖。1991年获全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992年出版《新闻批评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新闻批评的理论专著,获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992年被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  相似文献   

17.
同人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偶尔谈及“搭配书稿”之事,大家所见皆同。所谓搭配书稿,是指作者或编写单位把一部书稿交某出版社出版时,将另一部书稿作为搭配,也要求给予出版,否则,前一部书稿亦不交出版社出版。这种搭配来的书稿,有的不是适销对路,有的质量低劣,如果不用这种搭配手段是不容易被出版社采用的。但是,这种搭配有时就成功了。这是因为,有些出版社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只看重某书稿有利可图,有的仅编写单位就订购若干万册,所以宁  相似文献   

18.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编辑个人工作质量的评估,一直是出版社领导感到难以量化并无良策的问题。目前,许多出版社在计算编辑工作量时,只计算编辑发几部稿,编多少万字,效益如何,而不管这些书稿中注入的编辑劳动究竟有多少,也不大注意编辑劳动的实际成效如何。似乎只要经手的稿子品种多,或部头大,或效益高,或获了优秀图书奖,就一定是编辑投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均优。这显然有些片面,是不科学的。科学的计算方法,就是分析编辑的各个方面功能,并抓住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同意胡靖同志的《略谈编辑改稿》一文(见《出版工作》1985年第8期)的意见。编辑当然要改稿。自然,有些书稿如文献汇编等,编辑是无权修改的。头些年我担任教学工作。我所在的教研室编了一本书,交到北京一家大出版社。交稿后不久,责任编辑来信说,稿子里有些问题要商量,希望我们修改。去到出版社一看,除了一处标点以外,其他几处都是笔误,仅此而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问题编辑都是可以解决的。编辑改稿改得好,作者也是很欢迎的。198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某教授说:有的编辑真令人佩服,比如我最近的一篇文章,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