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情和豪情是古典文学语境中常见的情感类型。它们以情感之"情"为起始范畴,以两种截然不同基调的情感作为参构基础。因此,二者不能被视为单纯的词或情感,而是作为文学审美范畴呈现的。在修辞视角下,以"情"范畴为基础,根据参构范畴所具有的主观情感的特点及其古典文化特征,可得出两类古典文学情感在用词、修辞语境、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等几种角度中的修辞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季夫萍 《文教资料》2006,(15):48-49
文学作为人学,同人类的情感基型一样,具有多种母题,而“物是人非”的审美母题便是其中的一个。在唐宋词中,这一母题又主要通过多个子题体现出来,它们交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物是人非”母题的审美内涵。本文主要以黍离之悲、志不获骋两个悲剧审美层面为中心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朱光潜首创了“审美意象”的新概念,促使“意象”范畴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象”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仿,而是处于审美主体意识观照中并在这种观照中呈现的.美的意蕴就体现在象与意、情与景、物与我、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与自然契合中.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阅读主体的二次体验,是一种再创造,一种创造性还原.  相似文献   

4.
“风趣”与“机趣”是“趣”的两种审美形态。“风趣”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它作为美学范畴确立在宋代,宋以后文论家对“风趣”展开了理论探讨。“机趣”则最早出现于明代,明清两代文论家对“机趣”也进行了理论阐说。“风趣”与“机趣”相互渗透、相互糅合;但两者在审美质性、审美生发、审美意味、情态表现等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5.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6.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言、意、象是中国文论广泛涉及的三个范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大体经历了由表意到审美这一过程。对于“言意”关系中国人虽有着种种分歧,但以“言不尽意”为主,为了尽意就利用“象”作中介,由此而来的“意象”一词,不仅属于哲学范畴,更是文学的重要范畴,通过“意象”中国人的情感与精神得以充分表达,也正由于“意象”包含着“自然的人化”,包含着作家的审美观照,自然之景也同时获得了超以象外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在众多的审美范畴中,“和”或“中和之美”又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审美范畴,它肇始于先秦“中和”思想,历代又有许多精僻详尽的论述。在此,我不想论证“和”的源流,而只想拍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象征诗派的理论柱石──契合与融合与“与”的相容性,以期对象征诗派与象征诗美的表现形式作一种传统化的审视。一、“和”:一种古典的审美意象中国的艺术精神主张主体和客体的和谐。而文学艺术作品的勉力——“神”在主体和客体的交接、交汇、和谐中.“‘重庆炳先生在片神”的概念的艺术转化》中认为: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9.
“情”是重要的修辞范畴,同时,“情”作为起始范畴,成为构词的基础。在古典文学语境中,以修辞范畴“情”为基础,根据参构范畴所具有的主观情感的特点,选取古典文学语境中“~情”的闲情、愁情、悲情三种类型为例,可得出修辞范畴“~情”具备修辞语境、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等几种角度的修辞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审美范畴是特定美学体系的组织细胞。“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然而,在当下消费型的审美文化中,“仿像”却对它进行着不断的消解。在“意象”与“仿像”的比较中来谈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境遇上的转变,并从中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色彩观既是“颜色色彩观”,又是“广义色彩观”、“哲学色彩观”,并在文学、语词、文字、训诂、绘画、工艺美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流露出“尚青”的观念。作为“审美方法论”的“大色彩观”一直都“参与”着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共同“营造”着具有审美特质的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2.
“境”是指人的控制约束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主体精神达到的领域,体现在文学中是主体的认识空间。“有我”“无我”是主体情感在文学世界里的不同的存在状态,都具有超越直接的功利关系的审美性,表现了王国维对文学的审美情感的重视和充分理解。  相似文献   

13.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诗词文章,意境之中有空间、有荡漾,神明里透出幽深,不但传达着作者的生命情调,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意识。从“空白”论的思想渊源入手,浅析其内在意蕴,及其给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并通过分析“空灵”的美学意义,力图探寻词这种特殊的诗体的内在精蕴,以及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情”与“欲”不仅仅是人的生物存在事实,而且具有全新的审美意义,我国古典审美理想的终结与近代美学观念的萌生均可由此得到解释。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情”与“欲”是如何获得审美涵义并在文学中得到表现的,同时也指出了它们带来的偏失。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审美教学中必须明确学生作为文学审美实践主体地位。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如审美情智的培养,审美感知的启发,审美体验的获得。这些教学手段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推进教学的实践效果,促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享受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周斌 《河池学院学报》2013,(4):14-20,56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禅三家是“游”范畴的重要文化渊源。“游”范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审美演进历史,并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审美特征。“游”范畴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促进了“游”文学的生成,而“游文学”概念的提出则提供了一种文学史的新写法。  相似文献   

17.
“怪诞”与“荒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怪诞”一词在西方有两种用法 ,一指本义“洞窟” ,二代一种审美形态。“荒诞”一词在西方有三种用法 ,一指本义“不和谐”、“与理性相背” ,二代一种戏剧流派 ,三代一种风格载体形象 ,即风格形象。“怪诞”指代审美形态和“荒诞”指代风格形象时两词容易混淆 ,原因第一是它们都有滑稽形式 ,第二是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重合为同一对象。两词容易混淆还与它们中文译名中有同一语素“诞”相关。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格”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格”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格”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格调之论的反思与消解。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格”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9.
“史诗”与“诗史”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分别来源于西方叙事文学和中国本土诗学.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二者所具有的特点、联系与区别等加以分析.指出史诗与诗史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史性和诗性;不同之处在于产生时间、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产生基础、感情色彩等方面.厘清这两个概念,对理解文学史裨益良多.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与"词缘情"这两个诗学命题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志"与"情"也被赋予了诸多意义,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其独特的人文情感的意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可谓既有"情"又有"志"。对于这种"情"与"志"的情感,曹雪芹将其升华。本文依据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与"志",来分析曹雪芹的情感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