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一根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学会‘用教科书教’,能够在具体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相似文献   

2.
有教师认为教材不理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教科书及其补充材料只是教学材料的一部分,教学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高效使用现有教材并适时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材料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和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探讨教学材料的形式和分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教材的合理利用以及其他教学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并结合实际教学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所涉及和使用的材料。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材是指课堂和课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教科书、教学用具、练习册、图片、故事书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称之为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指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用于教学的材料都可称为教材。狭义上的教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科书。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课程的具体体现,是完成课程计划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给予教师再度开发教材的权利。“创设那种能激发道德行为和行动的情境,恰恰就是要靠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理解。教师的这种品质对于青少年教育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语)面对生活中举不胜举的情境,思想品德学科情境感悟化教学情境选择和利用应遵循什么原则,以更好地引发和催生学生的切身体悟,激发其道德情感和行为实践呢?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材料,而要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将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的原则,为在新理念下实施新课程教学打下基础.结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就如何"树立课程意识,创新教学设计"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教科书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的桥梁,教科书编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理念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教科书情境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科知识进行情境化加工来实现教科书编写意图。教科书情境设计在促成学科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支持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呈现、引导学科实践的教学变革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基于新课标的教科书情境设计通过选择统摄性强的情境主题、设置开放性的情境任务、呈现学科性和实践性兼具的情境活动来实现新的课程理念与目标。  相似文献   

7.
张爱新 《教师》2010,(34):32-32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再创造。教材所选之文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语文教材资源,这是语文有效教学之根,因为教材中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完整意蕴,有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渗透表里的特定神韵,用好这些教材的前提就是教师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论研究回到了原点,重新关注“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问题。笔者认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四种取向。一、选择教学材料的科学性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科学地选择教学材料是完成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这种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典范性。研究表明,影响学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材料的典范性。教学材料选择的典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材料情境方面。典型情境能够引发学习者模仿的动机,典型情境是交际过程中双方情意的最佳表达,这就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用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即创造文本情境——将教学手段有机整合;拓展教材空间——将教学内容"开放化";链接现实生活——将教学形式"活动化"。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材料,而要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将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的原则,为在新理念下实施新课程教学打下基础。结合“事物…  相似文献   

11.
结构化和情境化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科教学内容修订的明确要求,2019版教科书即为该要求的物化成果。文章从“领悟课程理念,理解情境价值;明晰教材体系,把握情境等级;解读教材册模块,认知情境链群;解读教材章模块,认知主题情境;解读教材节模块,认知话题情境”等五个层级,提出教科书模块化解读及情境认知策略,助力领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的概念结构和主题情境,也可将其策略迁移至一标多本的高中其他课程。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案意识,而课程意识淡薄。基础教育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它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与以往的课程观有较大变革。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教材,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  相似文献   

13.
教材育人功能的实现取决于学生正确认识与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材使用等同于学生教科书使用的观念对学生教材使用作了形式化、抽象化、神秘化、窄化、泛化和非教学化的理解。这导致教材使用不受学生重视,学生使用负担加重与学习质量下降。学生教材使用应作为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指导下以教科书等为学习中介工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思想品德的认识活动,具有知识对象性、学生主体性、教科书中介性、教师指导性和教学情境性等特征。学生教材使用类型可分为对象使用与工具使用,概念、原理、方法与态度价值使用,理解与应用使用,教师示范指导使用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使用等类型。学生教材使用具有本质与非本质、直接与间接、核心与非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用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即创造文本情境——将教学手段有机整合;拓展教材空间——将教学内容"开放化";链接现实生活——将教学形式"活动化"。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标准孕育了新的教材,新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功能上。新教材不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一切,而是借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知识,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另一方面要视具体教学情境不断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充分凭借教材,创设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独立学习意识,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改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给予教师再度开发教材的权利。"创设那种能激发道德行为和行动的情境,恰恰就是要靠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理解。教师的这种品质对于青少年教育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语)面对生活中举不胜举的情境,思想品德学科情境感悟化教学情境选择和利用应遵循什么原则,以更好地引发和催生学生的切身体悟,激发其道德情感和行为实践呢?一、思想性原则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  相似文献   

17.
信师祥 《天津教育》2008,(11):47-47
笔者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了“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创设“问题情境”奠定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为基础,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科书而又不拘泥于教科书,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巧妙安排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形式,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有效设问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情境问题化和问题系列化这两个阶段的设问策略.  相似文献   

19.
潘红玲 《语文天地》2014,(10):26-27
高中语文课堂适合开展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主题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教材有时可以像联络教学的方式,横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更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叶素华 《考试周刊》2012,(52):23-24
1.小学数学教材的定义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教师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