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斌  李斌  黄华彩 《晋图学刊》2015,(2):34-36,78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阅读所具有的诸多优势使其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其所存在的"浅阅读"负面影响不能忽视,高校图书馆应当创新多种导读工作策略,包括:针对不同特点的读者群进行阅读推荐工作;以大学生为主导,激发其"深阅读"兴趣;创建多元的网络阅读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通过移动图书馆积极开展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对大学生手机阅读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在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方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建设易用的手机阅读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的手机阅读内容,加强大学生手机阅读管理等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对1994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探讨了山西省高校在读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手机阅读行为特征和手机阅读感知特征,结果表明:①山西省高校在读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总体上值得肯定,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动机未占据绝对优势,手机阅读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强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②大学生手机阅读途径较为多元化、均等化,并可能受到网络是否便捷和是否需要付费等因素的影响;阅读时长和时间选择表明,手机阅读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生手机阅读地点选择呈多样化和随机特征.③手机阅读评价(主要针对阅读内容)和收费感知分析表明,手机阅读的信息可信度、内容质量、阅读价值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且手机阅读收费的认同度很低,绝大多数不愿意接受手机阅读收费.总之,山西省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特征与其他省份调查的大学生手机阅读特征表现出诸多一致性和相似性,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手机阅读这一普遍性趋势,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指导大学生手机阅读.  相似文献   

4.
在技术接受模型基础上引入网络外部性变量,建立考虑网络外部性的大学生手机阅读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对理论模型进行调整修改,从而建立大学生手机阅读意愿实际模型;在提出的6个假设中有5个得到验证,明确了网络外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研究变量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针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存在的问题,从网络外部性这一角度出发,为大学图书馆及移动运营商提供合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4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手机媒体以APP、电子书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并被广泛应用于传媒领域,手机阅读则是其重要应用之一.本文以新疆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基于手机阅读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对其阅读内容的倾向分析,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良性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从而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利用手机阅读.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江苏省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电子阅读情况、使用电子阅读设备以及进行移动阅读情况,分析了大学生移动阅读的特点.结果表明:与纸本阅读相比,大学生更倾向于电子阅读.大学生在移动阅读内容、常用电子阅读设备、移动阅读目的与阅读时间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征.提出了还书提醒、OPAC查询、手机阅读图书馆电子资源是大学生最需要的移动图书馆服务.  相似文献   

7.
归纳17种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提出评价阅读推广活动的14个指标。组织24所高校2038位大学生和21所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69位负责人,对大学生阅读现状与困难、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因素、17种阅读推广活动进行调查和评价。图书馆应针对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解决大学生的阅读困难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分别得出阅读推广活动中"大学生参与广度的活动"、"大学生参与深度的活动"、"大学生最满意的活动"、"对于大学生最有效的活动"的排序,以及"阅读推广最费力的活动"和"阅读推广最省力的活动"排序。最后,针对大学生和图书馆对于调查问卷的看法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和手机的普及使人们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出现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倾向,进而形成浅阅读、浅思维的习惯。高校图书馆应正确地利用学生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以碎片化阅读的形式开展经典作品深度导读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开展的"月读·阅读·悦读"经典图书深度导读活动已进行了多个主题的深入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阅读量、阅读动机、阅读倾向及阅读障碍等方面,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普遍重视利用图书馆;阅读动机多样化;以纸质阅读为主,同时网络、手机阅读在兴起;学业重、想看的书图书馆没有是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同时存在阅读量偏低、阅读缺乏计划性等问题.图书馆需在阅读环境、图书配置、服务模式、阅读指导等方面加以改进,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10.
掌上图书馆服务——国家图书馆"掌上国图"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分析国家图书馆"掌上国图"模式,探索如何利用移动技术,开展短信服务、手机阅读等服务,从而进一步拓展传统图书馆服务.  相似文献   

11.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机进行阅读,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并以武汉大学移动图书馆为例,介绍其相关功能,对比分析移动图书馆客户端和WAP方式的异同,探究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6,(3):111-115
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大学生从"浅阅读"转向"深阅读",如何建立健全阅读引导体系,改进导读方式与方法,并主动引领大学生的阅读倾向成为近年来的一项热门研究。基于对南昌大学图书馆相关数据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大学生读者的问卷调查研究,探讨高校图书馆的"深"引导策略,找出影响大学生阅读取向的"短板",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从而使高校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进行改进,以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与满足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4):15-19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5个主要动机是(按其重要性排序):“工具性期望”、“资讯性期望”、“替代性期望”、“互动性期望”和“创新性期望”,而且他们对手机阅读所提供的不同服务的满意度认知与他们对手机阅读使用动机的重要性认知基本是吻合的;除了使用动机之外,影响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使用频率、依赖程度、阅读场所、阅读方式和使用手机类型这5个变量。  相似文献   

16.
刘云  高凡  杨勇  李颖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4):104-109
[目的/意义]探索有效的经典阅读推广路径,对大学生经典阅读形成一定的约束和管理,破解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瓶颈问题。[方法/过程]选择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嵌入式经典阅读推广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嵌入教师课堂教学"和"嵌入学生学习过程"两种形式及"嵌入准备、嵌入实施、嵌入评估"3个环节,全过程论证嵌入式经典阅读推广模式及其相关问题。[结果/结论]嵌入式经典阅读推广实现了对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有效管控,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识课程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为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和图书馆服务向深度和精度发展进行试验性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手机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手机的短信功能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手机的移动阅读服务有了内容和技术上的保证,笔者据此对利用手机拓展图书馆的相关服务领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阅读方式、阅读认知程度、阅读APP、阅读时间、购买意愿等角度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状况,对手机阅读满意度进行比较,探讨其中发现的问题,同时针对手机阅读渐成大学生主要阅读方式之一,学生阅读的娱乐化倾向明显等阅读习惯的变迁,从国家、内容供应商、出版社、学校四个层面提出了阅读引导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对大学生利用手机阅读的能力与阅读效果分析,探讨图书馆可以利用心理学相应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20.
黄志勇 《图书馆》2015,(2):54-57
文章对548名大学生图书馆阅读行为和阅读成就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阅读行为在时间、次数、内容、地点等方面与成就感并无线性相关性。建议大学生转变功利性阅读取向,增强高校图书馆的吸引力,提倡大学生图书馆阅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图书馆阅读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