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新格局的形成,培智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  相似文献   

2.
《现代特殊教育》2007,(3):10-1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2007年初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置应坚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等六条原则.  相似文献   

4.
牛红丹 《考试周刊》2008,(12):233-234
随着研究的深入,课程是否能够满足智力残疾学生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以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吸取我国特殊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重新制定了培智学校课程方案.通过解读此方案,对培智学校课程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为智力残疾学生融入社会做准备。近年来,培智学校课程主要分为生活化课程和社区化课程两类,但现有的课程仅仅关注于学生自身自立能力的发展,对于融入社会的课程涉及较少。从现实环境出发为高年级智力残疾学生设置的实践课程能够消除学生、家长不自信心理,转变普通大众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观念,通过学校课程设置的改革、社区活动日和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等为智力残疾学生回归主流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国内两所特殊教育学校采集了133名年龄在7岁至17岁之间的弱智学生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测量数据,经过统计处理,结果发现: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弱智学生在智力测验的各个分测验上的发展水平会显著地下降;平均水平较低;学生智力落后的程度越重,其适应行为的发展水平越低;弱智学生的智力与适应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弱智学生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建议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针对不同程度弱智学生的认知特点,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差异,这也是培智学校课程研究必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左桂荣 《中小学电教》2011,(12):143-143
智力落后儿童都存在较普遍的语言障碍问题。培智学校面对的多是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如何提高他们的语言清晰度和口语表达能力,是特教教师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医教结合”的探索给特殊教育学校带来了一次大的改革.应结合国家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和学校实际情况.将“医教结合”的新理念、新技术引进特教。探索出一条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康复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所九年义务教育综合特殊教育学校,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曲融”教育理念,通过实施“1+3”劳动课程、开展“曲融”育人主题课程教学以及设计“六曲卡”学生评价体系,对残疾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使他们学有专长,掌握生存本领,最终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9.
特殊学校是为同一残疾类型的特殊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它是特殊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在这机构中不仅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殊教育师资及其有关专业人员,同时还有异于一般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设施,以适应其教育对象的特殊需要。特殊学校可按其是否为学生提供食宿设施而分为寄宿制特殊学校和非寄宿制特殊学校。一般说来,特殊学校,在特殊教育的各种形式巾出现最早,较常见的有为盲童设置的盲校,有为聋童设置的聋校和为肢残儿童设立的肢残学校及为弱智儿童设置的弱智学校等。随班就读是我国对残疾儿童实行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里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的形式。它和“一体化教育”不完全相同。“一体化教育”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名称,指的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以便为特殊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同时它还指一切儿童不论何时何地,有了任何学习困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重要的阵地之一。新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置了综合课程科学课,强调要培养残疾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要贯彻课改精神,就要从科学教育的作用、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适合残疾学生的科学教育方式三方面入手,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科学教育,培养残疾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智障孩子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具备怎样的能力,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培智学校课程设置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这一方案彰显着“让生活走进培智教育,让教育改变学生生活”的理念和精神。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则、课程内容等方面给培智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也提到: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因此,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智障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为立足  相似文献   

13.
一、特殊教育社区化问题是亟待研究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特殊教育社区化问题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即核心思想是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实现社区化办学的教育机制,使学生能够适应社区生活,顺利地过渡到成人生活。此课题之所以值得研究和解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将残疾学生禁锢在专门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并实施以相对封闭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使绝大部分残疾学生离开特殊教育学校以后面临严重的如何进入社区和成人生活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如何使残疾人的教育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如何从特殊教育学校课堂的小天地转变到全社会的大世界;如何使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时间从几个40分钟转变为全天候;如何使残疾学生授业教师从两三个转变为社会全员;如何使残疾学生获取的信息从仅仅是书本的有限的一点点转变为全社会的无限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14.
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与社会适应目标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回顾智力落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适应目标在智力落后教育与培智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社会适应目标进行了详细回顾与分析;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切入口,对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思考。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要“以生活质量为导向”;既注意课程的统合,又要注意课程的分层;要向“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发展;同时,注重“均衡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班就读学生是指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主要是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他们在学业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存在明显问题,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行为障碍、人际交往不良等缺陷。  相似文献   

16.
“盲、聋、培智学生群体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是指对在听力、视力、语言、智力、肢体等方面有缺陷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格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帮助缺陷康复、培养个体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所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由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或规定的课程科目,在分析校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学生群体自行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残疾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那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当怎样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近年来,随着我国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出台,随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随着人们对特殊教育对象特点和需求的认识与研究逐步加深,这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关注,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本刊曾陆续刊登了相关报道和各类研究文章。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在江苏常州召开了全国聋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本刊派员全程参加了研讨活动,并在会议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特邀部分与会专家和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代表撰文,就如何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期“观点”选刊其中部分文章。今后,我们还将在本刊各栏目中继续就此话题展开进一步研讨,欢迎全国盲、聋、培智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和特殊教育研究者继续关注,并参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其研究,努力让课程改革之光真正照亮残疾学生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陆培智学校的现行培养目标和课程问题 ,揭示出现行课程的设置与三层培养目标之间严重脱节的现象 ;建议改革现行的学科课程 ,以《纲要》为指导 ,以各种缺陷程度的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各自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设置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使培智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甚至自立。  相似文献   

19.
周沛 《教育探索》2023,(11):90-93
残疾学生生涯转衔教育是当前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生涯转衔课程对提升残疾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来看,上海市长宁区和我国台湾地区在残疾学生生涯转衔课程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从健全转衔教育的政策制度、贯穿生涯教育的课程理念、加强转衔教育的理论研究、优化转衔教育课程的设置、重视转衔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等方面为我国生涯转衔课程的完善提供了可借鉴思路,有利于促进残疾学生顺利从学校到就业转衔,进而有尊严、有质量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2003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前后,本刊“视点”栏目先后推出了《我们怎样开展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1期)、《期待E校园》(2004年第2期)两组重头文章,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管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软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普及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报道了会议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部署:“从200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缩小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距离,逐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弥补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特殊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年多过去了,既定目标正一步步实现和接近,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课程环境和资源环境也因此而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不久前,教育部新颁发的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都毫无例外地增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光盘版和网络版的特殊教育资源库也由教育部向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免费发放,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还举办了首届全国特教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 在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逐步形成并不断优化的今天,在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实施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在现代信息技术已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现实面前,如何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弥补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开发残疾学生的潜能,不仅成为社会尤其是残疾学生家长的迫切要求,也成为特教学校校长、老师日益关注并积极探索研究的新课题。为此,本刊特邀有关领导、专家、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在首届全国特教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中获奖的部分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希望他们的思想理念、经验做法和认识体会能给正在实践与探索中的广大读者,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以更多思考与启迪。[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