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对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中占最大比例的人员性投入的价格差异及其在地区间的配置状况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地区间义务教育人员性投入的价格差异很大,生均人员性投入的实际差异远小于生均教育经费中个人部分的支出差异。但城镇地区间生均人员性投入差异依然存在,因此,政府仍需努力促进地区间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的实现,并对地区间义务教育价格指数进行常规测算,以掌握教育资源的真实配置状况。  相似文献   

2.
城镇地区间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的来源包括教育经费支出和地区间产品、服务的价格差异两个方面。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讨论中,如果直接比较各地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研究得出的结论将失去真实性。在义务教育阶段,人员投入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投入,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城镇地区义务教育人员经费生均支出进行调整,获得真实人员投入情况,并对其差异进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出现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较为精确的调整方法。基于大样本入户调查数据,通过借鉴国外可比工资指数法构建模型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地区间义务教育人员经费价格调整指数变异性大,因此对人员经费支出进行价格调整是必要的;各省份城镇地区间义务教育人员投入真实差距小于义务教育人员经费支出的差距;各省份城镇地区间生均义务教育人员真实投入的差距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学龄儿童仍然获得更少的义务教育人员投入,应该继续贯彻执行对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地普通小学财政性投入即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分配中存在明显的差距,本研究通过比较我国各省区市在2003~2008年间的普通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从极差、极差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四个差异指标来分析省际间及城乡间的配置差异情况,发现各地普通小学在预算内生均经费地区间的差距呈减小趋势,绝对城乡差在逐渐向着城镇比农村低的方向发展,相对城乡差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利用河北省2007年的相关数据,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形成地区间小学教育差异的若干因素,构建了财力客观能够承受的农村小学教育投入模型和农村小学标准教育支出模型,并据此设计出农村小学教育的g 般性转移支付模型和激励性转移支付模型,以促进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均等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R&D投入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RD投入的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RD投入的地区总差异和地区间差异总体呈缩小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总差异、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从2003年起总体呈减小之势。东部地区RD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区内差异都较大;西部地区RD投入的区内差异变化较平稳,经济发展的区内差异有所扩大;中部和东北地区RD投入以及经济发展的区内差异都较小。为促进我国各地区RD投入的稳定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稳定,需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财力支出结构调整;增强我国各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时制定有效的措施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义务教育投入的二元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历年数据,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来衡量义务教育投入水平,旨在研究1996年至2002年全国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及发展趋势;2002年各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2002年各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以及各地区城镇、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本研究最终揭示了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在城乡和各地区之间都有很突出的二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我国农村地区省际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情况,通过构建投入导向型的DEACCR&BCC模型,对2013年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但省际差异较明显;从区域分布上看,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配置效率优于中部及东部地区;从教育阶段上看,初中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略高于小学阶段;教育资源投入存在冗余,东部地区尤为明显;高学历教师数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生均教育支出成本模型的构建及其他影响教育投入相关因素的分析,设计了可以衡量各地区客观能够承担的教育投入水平的模型,并以各地区实际的教育投入与客观能够承担的教育投入之比来衡量各地区教育投入努力程度.通过对河北省2007年样本县的数据分析,认为河北省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差异较大,一些地区的小学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投入努力程度不够,而不是财力不足.并提出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全面审视投入-产出过程中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须对产出增长中的要素投入贡献和技术进步贡献作出识别,以明确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差异。在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差异测度方法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区域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效率差异,以揭示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非均衡性。分析表明,初始改革对地区生产效率的激励是非均衡的,地区间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均衡性贡献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是学前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研究选取了我国30个省份2011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学前教育阶段各项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和帕尔玛比值,综合评价各项生均经费配置的省域间公平性,并构建理论模型考察哪些因素作用于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投入还不公平,主要表现为省域间经费配置的两极分化严重;代表政府努力度的一般公共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的省域间不均衡程度很高;农村地区省域间生均经费投入不均衡状况比城镇地区严重;生均经费投入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省域高,中西省域低"的区域性特征;各省域学前教育生均经费的投入结构也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都会对学前生均经费投入产生影响。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改善我国学前教育生均经费配置情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G20教育投入实证分析发现,G20各国公共教育支出投入小学和大学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投入中学的比例存在波动,各国之间公共教育投入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间的比例差异较大。通过分析教育总投入和公共教育投入在不同类别学校间的分配比例发现,公共支出具有普遍的共性,优先支出中学,其次是小学,最后是大学,但各国总的教育投入对小学和大学的支持的优先次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地方公共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表明:2001-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公共教育投入分配给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都在增加,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公共教育投入分配给地方普通小学的比例都在减少,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地方公共教育投入分配给中等教育的比例在减少,但是同期西部地区地方公共教育投入分配给中等教育的比例在提高;2001-2011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的地区差异表现为,地方普通高等教育和地方普通高中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是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初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该数据是中部地区增长最快,而在东部地区,各类学校的该数据增长都是最慢的。从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看,中部凹陷问题突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教育投入与学费的比值明显高于普通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小学入学率已达相当高的水平,1991年全国有76%的县,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上千万小学学龄人口的大国,成绩是举世公认的,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教育规模较大发展的同时,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的问题依然是严峻的。一方面,从教育经费投入的角度看,199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费支出116.89元,其中85%被人员性开支挤占,而用于维持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公用部分和基建投资部分分别仅为14.82元和2.10元。用小学生均事业费指数(即年度生均事业费/年度人均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教育投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和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分析、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与城镇中小学的差距比较、农村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与城镇中小学的差距分析、东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关于农村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教育财政分权的视角探讨了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的影响因素,使用河北省2007年136个县的财政和教育数据,选择能全面反应财政能力与财政需要的一系列指标,考察这些指标与农村小学教育投入的相关性.认为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并没有给予地方政府足够的激励,农村小学教育经费出现"挤出效应".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部分省(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缺口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考察我国义务教育政府投入的地区差异和各地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的缺口。研究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生均政府拨款的地区差异与经济水平地区差异错位,生均政府拨款最低的地区并非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各地区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中政府拨款占比例普遍偏低;按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基本保障线测算,各地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缺口相当大,小学缺口总量达到445亿元,初中达到331亿元,合计缺口在770亿元以上。针对上述情况,文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因子得分综合评判方法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教育投入上;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总体上的差异在不断增大等。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财政投入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投入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文章选取2007-2018年全国各省市生均特殊教育经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等衡量指标,分别就地区生均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生均特殊教育经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东部高、中西部低"的非均衡特征,地区内部差异大小表现为西部地区内部差异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分布特征,且省域间差异是整体差异的首要来源。因此,我国在"十四五"期间需要合理规划特殊教育经费发展格局,通过提升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等措施,在促进特殊教育事业整体均衡发展的同时,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部分省(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缺口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主要考察我国义务教育政府投入的地区差异和各地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的缺口.研究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生均政府拨款的地区差异与经济水平地区差异错位,生均政府拨款最低的地区并非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各地区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中政府拨款占比例普遍偏低;按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基本保障线测算,各地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缺口相当大,小学缺口总量达到445亿元,初中达到331亿元,合计缺口在770亿元以上.针对上述情况,文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研究发现截至2008年广东、广西、山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河南是普通小学代课及兼任教师人数最多的地区,其农村区有上万人。小学代课及兼任教师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但2008年与2003年相比其在城镇的分布比例提高了,而农村则下降了。小学代课及兼任教师占所有教师的比例2008年仍达4.19%,农村部分仍高达5.30%,城镇部分则为2.61%,农村部分中广东、青海、甘肃、广西、山西是代课及兼任教师占总计教师数比例最大的地区,均超过10%,其中广东竞高达13.55%。小学代课及兼任教师占总计教师的比例除城镇部分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呈下降趋势,农村下降幅度高于合计的,合计又高于城镇的。小学代课及兼任教师数在民办学校中的分布比例2008年仍高达7.53%,且在浙江、上海、山东、河南、福建的分布比例最高,浙江竟达64.68%。其各种比例在各省区间的离差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