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何谓湘学 当下我们湖南人喜欢谈湖湘文化、湘学。那么什么是湖湘文化,什么是湘学呢?我想这个问题有许多专家做过论证,我不能也不愿否认他们的高论。但是,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来求教。  相似文献   

2.
正谭嗣同是杰出的资产阶级维新志士,他对王船山著作等湖湘典籍的修读及其与浏阳欧阳中鹄、刘人熙、涂启先等湖湘学者的交往,使其深受湘学的影响。因此,谭嗣同是湖湘文化、湘学的产物,是湘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他又弘扬了湘学,促进了湘学的近代转型。他的一生体现了湖湘文化的传统和精神,他的精神是湘学精神的体现。我认为,谭嗣同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深切的爱国精神。甲午战争战败的消息传来,正在其父任所汉口的谭嗣同,极为悲痛,"当馈  相似文献   

3.
城市既是人化自然的产物,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物质载体。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气质。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城",湖南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湖南城市。本文作者郑佳明教授是研究湖南城市文化第一人,他从城市地理生态文化、城市规划建筑文化、城市政治文化、城市精神文化、城市经济文化、城市社会空间文化六个层面系统解读了湖南城市文化。本刊从2014年第1期开始特设"湘城论道"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1995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湖南省书院研究会、湖南文化交流协会、船山学社联合主办的湖湘文化与书院学术研讨会,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召开。全国各地从事书院和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87人到会。会议收到论文38篇,并听取了43位代表的发言。与会者围绕着湖南文化、湖南书院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湖湘文化。讨论的问题很多,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认为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文化,凡历史上发生在洞庭湖以南,湘、资、沅、澧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是杰出的资产阶级维新志士,他对王船山著作等湖湘典籍的修读及其与浏阳欧阳中鹄、刘人熙、涂启先等湖湘学者的交往,使其深受湘学的影响。因此,谭嗣同是湖湘文化、湘学的产物,是湘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他又弘扬了湘学,促进了湘学的近代转型。他的一生体现了湖湘文化的传统和精神,他的精神是湘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湘派语文教育的特征是湖南语文教育的集体旨趣和共同追求。它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湖南语文教育已经呈现和具备了的共同特点,二是依据湖湘文化的特质和湖湘语文的历史传统,再结合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提出湖南语文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特质。湘派语文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原道、诗性、质朴、大气"。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化论坛》2014,(3):F0002-F0002
“湖湘”地理概念源自于湖南这块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土地。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秦汉为楚国属地,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设“湖南都团练守提观察处置使”,湖南始得其名。宋开设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刊载的湖湘文化研究文章中,有些作者用"湖湘文化",有些论文则是"湖湘学",甚至还有一篇之内二者前后互见,似乎"湖湘学"与"湖湘文化"系同物异名.显然,这是把一个学派同一种地域文化混淆起来,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在此,略作辩正,以利于学术讨论的纵深进展.湖湘学,是宋代至清代理学中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批判承继的一个重要学派.这一学派,  相似文献   

9.
湖南近现代人才辈出,"黎氏八俊"即为其中人才奇观之一."黎氏八俊"成才有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是近现代中西文化风云际会下湖湘文化发展的产物.在"黎氏八俊"身上,我们能够鲜明地看到近现代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兼容并收、经世致用、主新求变.这也是近现代湖湘文化之所以流光溢彩、绚丽夺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湖湘文化,是两宋以来形成于湖南地域的一种区域文化。湖湘文化虽然晚至两宋时期才形成,但在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丛林中,却是一棵后来居上的参天大树。湖湘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一般性特征,但同时又以很多自身所独具的特色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宋以前,湖南的经济、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发展缓慢,儒家文化远没有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湖南先贤名见经传者极少,因而给我们留下有关“积苦力学”、“勤读书史”的史迹亦极少。在两宋以后,湖南便出现了新的转机,创建湖湘文化的湖湘学派和由湖湘文化孕育的一代代湖湘学人,大都追求所谓立德、立功…  相似文献   

11.
犹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产生过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巨匠,也产生过文学巨匠海涅、经济巨匠索罗斯等.它的人口近2 000万人,仅占全球人口的0.25%,而它的富商巨贾却占全球的1/3,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犹太商人阿克森长期在湖南经商.视湖南为"第二故乡",对犹太文化和湖湘文化、"天下湘商"和"天下犹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作者与犹太商人阿克森就"天下湘商"和"天下犹商"的差异问题的对话希望能给我们带来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湖湘儿女顺应时代潮流,以实际行动为湖湘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包括"半条被子"折射的血脉相通、鱼水情深,"十八洞村"体现的念兹在兹、初心不变,"湖南智造"彰显的锐意改革、逐浪弄潮,"文化湘军"积淀的求变求新、与时俱进,都可作为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3.
<晋祠>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刊载的湖湘文化研究文章中,有些作者用“湖湘文化”,有些论文则是“湖湘学”,甚至还有一篇之内二者前后互见,似乎“湖湘学”与“湖湘文化”系同物异名。显然,这是把一个学派同一种地域文化混淆起来,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在此,略作辩正,以利于学术讨论的纵深进展。湖湘学,是宋代至清代理学中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批判承继的一个重要学派。这一学派,以其主要倡导者、发展者(如周敦颐,胡安国,朱熹,王夫之等)先后曾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讲学(或求学)作为联系的纽带,同时,也以民族斗争中的基本态度(主张抗敌御侮)以及治学的基本方法(崇向实学,严谨勤奋)相近作为承前启后的主旨;当然,在古代哲学“气”与“理”的阐发上,他们是有异有同、对立统一的。因此,湖湘学主要是指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5.
"洞庭"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时有出现,但是意义不完全一样,也不一定是同指一处。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体还处于"渊"、"泽"的阶段,"尚相当窄小",应该还不会有"洞庭湖"之称。随着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洞庭湖名逐渐形成并开始固定。洞庭湖之名在湖南的出现,则可能是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发生了地名的移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来学术发达,派别很多.宋元以来,就有邵雍的“象数数”、王守仁的“阳明学”、陆九渊的“江西学”、周敦颐的“濂溪学”(简称“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张栻的“关学”、朱熹的“闽学”,还有湖南的“湖湘学”(简称“湘学”).“湘学”是何时创立的?对湖南有何影响?与周敦颐的“濂学”有何关系?这是文章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出生于湖南沅江,自幼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中长大,早年在湘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生涯厚植了其学术发展的根基,同时也对其学术的取向起着一定的模铸作用,从而使其学术表现出明显的湖湘情结。这种湖湘情结之一端体现在其文字学研究方面。文字学是先生早年所专攻的学问,身处湖湘间,故其训释文字颇以湖南地方方言、湖湘名物风...  相似文献   

18.
湖南水系众多,三湘四水不但是湖南的生命之源,也是精神之源,不但养育了我们形体,也培育了湖湘文化独特之根性.通过选取湖湘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文学、理学、政治学三个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来探讨湖湘文化与湖湘之水的关联.从中发现,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与水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对宏扬与传承湖湘文化拓展了新的视野,也为开创湖湘文化的未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之所以得以成型和存在,全在于其独特岸异之处。独特性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湖湘文化自不例外。从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将湖南的学术文化现象诠释为“湖南一派”以来,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景观就茁壮发展起来。湖湘文化之为湖湘文化,其独特性的最根本之点,就在于其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自古至今贯穿湖湘文化始终。据我们的分析,湖湘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大致有三次孕育经世致用思想的高峰期,并且,这三次高峰期与湖湘文化发展的高潮同步。首先是屈原、贾谊时期。这一时期以屈、贾二…  相似文献   

20.
论湖湘学术之兴与湖南人才之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人才兴盛的历史而言,湖南有一个从蛮荒之地到人才渊薮的剧变过程。深入考察后可以发现,湖南第一个人才群体出现于宋末,正是湖湘学术初兴之时,并且构成湖南有史以来第一个人才群体的,恰好多是湖湘学派的门人弟子。近代百余年间,湘省学风日进日新,湖湘学术蓬勃发展,三湘大地也相伴而成人才渊薮。学术兴而人才盛,是符合历史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