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提出了自己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是一种现代技术催生的已丧失“灵晕”的新兴艺术样式。技术复制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并且与戏剧、绘画等传统艺术相比,具有动态性、消遣性等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震惊”的审美感受。电影具有扩大人们的视觉世界,促进艺术的民主化、大众化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常常被诟病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确,作为一位技术进步论者,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大众化与政治化,而革命的艺术家则通过运用先进的技巧或技术来制造"震惊"艺术,从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实现革命的救赎.这在本雅明对小说、摄影以及电影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纵观本雅明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可以发现这种技术乐观主义明显存在于他前期的作品之中,而其后期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他对经验贬值的哀悼,对技术现实应用的担忧,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对传统艺术灵晕的留恋之情.这种矛盾正是本雅明技术观的两歧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文中,本雅明提出了"光晕"概念,用以说明传统艺术的重要特征,并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区分。在本雅明的艺术观念里,虽然传统自律艺术具有本真性、独一无二性、神圣性和权威性,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大多是瞬间的、缺乏深度的,但他并没有对技术时代的艺术进行一概否定,实际上,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中,本雅明是少有的对机械复制时代以来的艺术发展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他对电影等艺术的肯定,对我们全面看待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启示,对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批判理论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所指的"光韵"是来自于艺术作品审美主客体间通过思维互为反射所形成的独特审美现象。将本雅明的"光韵"消失论与尼采的"上帝死了"这一哲学思想进行链接分析,发现"光韵"出现及消失论的背后意义实际上指向艺术本真的真相:消失=涅槃!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是一个极具诗人气质和时代敏感性的文人,他原创性地提出了技术因素对艺术本质的影响,揭示出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本质性变化:以图像为媒介的电影艺术诞生在新的艺术创作技术基础上,代表了可机械复制的艺术类型,它促成了传统艺术中灵韵的消散,对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学艺术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8,(1):92-98
当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本雅明"aura"时各执一端,这种争议对理解其美学思想产生不利影响。"aura"中译为光晕比较符合本雅明的原意。光晕可以准确地体现出本雅明关于"技术复制时代"以前的艺术作品唯一性与神秘性的论述,且在遵循西方美学宗教传统的基础上符合了他对艺术审美救赎主义的一贯要求。其他译文会误导读者联想起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造成中西文化的错位解读,且不能准确传达出本雅明所要阐释的语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本雅明吸收唯物主义历史学和弥赛亚主义的历史概念所建构的批判理论,表明艺术实践是一种与生产实践不同的技术性活动,其目的在于人类精神的自我实现,从而达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理解。艺术与技术所构成的"辨证意象"是历史运动之合力的表征:技术作为艺术生产力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进步性,艺术则表现为在技术上无产阶级的集体经验与乌托邦意象之间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8.
纪晓宇 《成才之路》2013,(19):72-73
本雅明将艺术品从复制手法上分为"手工复制"和"机械复制",当下时代的"数字复制"从属于"机械复制"。数字技术参与艺术创作与传播,艺术生产力的变革进一步拉近了大众和艺术作品的距离,与其相适应的新型艺术生产关系也随之产生:平等的观看方式,随时随地占有作品,大众参与艺术生产。重新审视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对我们今天关于技术、艺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研究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本雅明的"Aura"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通过语境分析界定了神韵的内涵,并论证了其在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在本雅明看来,神韵是诸多艺术门类如绘画、建筑、摄影、电影等的灵魂,是确保艺术本质不在复制中流散的关键。本雅明的观点在今天的商业化浪潮中得到验证,其看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繁荣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把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生产方式的概念引入艺术领域,从而跳出了传统内容与形式的对立,创立了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分析艺术生产的变革,提出了诸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韵味的消失"等极具影响的美学概念与命题,这可以说是本雅明在美学上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灵韵”是由德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的美学概念。在其美学论域中,“灵韵”是与传统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相关的,是指传统艺术中所具有的本原性、膜拜感和距离感等美学特征。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存在方式、物质载体与传播媒介、艺术功能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的变革,最终导致了“灵韵”艺术的消逝和终结。  相似文献   

12.
范曾先生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滋养其艺术之树结出累累硕果的源泉,不外乎他在艺术创作中能坚守"以艺弘道,以道驭艺"的创作原则。其中"道"有两个特征:一是艺术家个体价值的高扬,二是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责任感,两者统一于范曾先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依恋感。范曾先生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文艺创作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熔铸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从而解答当下文艺界民族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庞薰采艺术思想与创作风格的演变是和他的艺术理想与追求紧密相关的,这一条主线就是庞薰采的艺术救国思想。其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艺术救国,为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他的艺术活动符合中国艺术发展方向,起到了引领中国艺术与设计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重点考察了艺术生产范围内审美经验的重构问题。伴随复制时代的到来,灵韵的消散和震惊的出场,审美经验作为艺术的膜拜一面日渐贫乏;技术在祛除艺术灵韵的神圣性同时,也存在着重建灵韵的可能性,审美经验成为艺术作品化解生存危机的契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重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反映了艺术政治的革命要求和救赎意图,这成为经验重构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理论和实践的划分是拉兹权威理论的起点,他将权威区分为理论权威与实践权威、事实权威与合法性权威等。在他的整个权威体系中,合法性权威占据突出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服务性权威”理论。拉兹的“服务性权威”理论继承了哈特的“内在观点”的思想,并用三个命题来进行论证.包括依赖命题、常规证明命题和优先命题。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批判理论”阐释大众化,而本雅明则致力于探究现代科技怎样改变了艺术作品及其与大众的关系;“问题意识”的不同形成了二在大众化认识上的差异。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固然使艺术品失去了“灵韵”,却同时消解了传统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和缩小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彼岸性而实现了艺术与此岸现实人生的融合。本雅明对艺术世俗化意义的阐述,为大众化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视域。  相似文献   

17.
《洛丽塔》从语词游戏到结构布局都戏仿传统侦探小说这一题材。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重构了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改“追查罪犯”为“确认受害人”,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他还彻底颠覆了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这些都体现了纳博科夫唯美主义的艺术创作观。  相似文献   

18.
贺友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连环画作家,在其60多年的漫长创作历生涯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他通过“从传统中寻找语言”,在积极吸收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连环画艺术规律,创作出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为当代中国连环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又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连环画这个具有时代特色的绘画类型中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中国本土文化,西方人道主义文艺理论资源,大和民族的世俗文化和社会改良理想,是周作人文艺思想的主要学理来源。正是在此基础上,周作人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主义人本主义文艺思想体系,提出了在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的文学”理论,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走出“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二元抉择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具有自觉的艺术意识,除了在艺术审美观念上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外,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具有为实现此种审美认知所使用的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贾平凹小说的艺术技巧观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造性化用中。贾平凹对传统文学理论中虚与实的理解,小说与说话关系的理解,以及从民间和古语中寻找好的语言等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发展,就是从文学表现的技巧上对中国传统审美元素的创新和突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现代人的思想和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