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细节在人物通讯的地位注意运用细节是人物通讯是否成功的关键。通讯中的人物,总是要说话,有神态动作,有了几个能代替广泛描写的细节,人物的形象就鲜明突出了,人物就可以“站”起来。为什么有的人绞尽脑汁,把人物的事迹描绘一大堆,而文章还是干巴巴的,就是只注意罗列叙述性的情节,而没有反映人物本质的细节,由此可见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作用细节在人物通讯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1、细节能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2、细节能生动地揭示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新闻“四化”指的是电视业界流行的报道方式:“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在实际报道中,要将这“四化”的顺序反过来,也就是先从细节说起.然后讲人物故事,再把故事与相关事件联系起来,最后做主题提升。节目进展的脉络是:细节、人物、故事、事件、主题。  相似文献   

3.
邹定专 《东南传播》2015,(6):156-157
老旧的电视人物报道模式,采用"人物事迹+画面"这一形式来处理,容易与一般的事件性新闻报道混淆起来,过于生硬,缺乏个性。破解的办法是通过人物的故事、细节和情感,凸显人物个性与特征,有助于受众感受到被报道人物的道德情操是真的,人性是善的、美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里的人物如何才能“活”起来,立起来,这是报道能不能吸引读者的关键。怎样才能使人物活起来呢?方法有种种,其中抓住人物的细节,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精神面貌的某些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运用特写镜头式的写法,就会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起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物再也不是死板的、概念化了的,而是绘声绘色、楚楚动人了。可见,善于捕捉,精心描写人物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感人的一些报道中,一些成功的细节描写,犹如瀑布,犹如强劲的烈火,它们使读者感情激越,催人发省,感奋不已。这种手  相似文献   

5.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也是较难创作好的。好的人物通讯不光要有事迹,还要有思想,让人物有灵魂、生命。如果说生动的事例和典型的环境是人物通讯的躯体和骨干,那么精彩的细节就是人物通讯的精髓。有了生动、精彩的细节,才能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才能让人物"活"起来,从而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在电视人物通讯中如何用细节来展现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去教育人、感染人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典型人物报道是媒体报道的基本样式,而改进人物报道的脸谱化、同质化弊端,则是业务创新的焦点话题.通过细节发掘和呈现使人物报道故事化、特稿化,已成为实现人物报道微创新的有效路径. 按照普利策奖委员会的定义,特稿的特征是“文学性”、“创造性①”细节正是特稿实现故事化叙述、呈现优美文本的基石.细节是报道的指纹②,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记者尤其要通过独家细节的发掘,使报道更有辨识度.  相似文献   

7.
如何创新“三农”报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让思想“立”起来。记者要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分析现象看问题,挖掘出思想,梳理出道道。出思想、出观点,报道才能出新出彩。二是让人物“活”起来。以平民视角来观照和处理新闻,写人的想法、人的活动,努力体现“三贴近”。三是让故事“亮”起来。讲究原汁原味,展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采用见人见事的故事化手法,使报道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第二个字名曰“细”。细,是指细节、情节。情节是骨架,细节才是血肉。没有血肉,人物活不起来,立不起来,言谈举止;情感风度,音容笑貌就出不来。画一张脸,额头画三道绉纹,就是一位老人的脸。没有三道绉纹,没有细节,人物形象就出不来,人物形象就模糊不清,如雾中看花。在写通讯中,除了要有典型的骨干的事例外,还要精选些生动有力的细节。精采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有时候,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恰恰最能准确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于细微处见精神”。《三国演义》中描写关公的神勇,只运用了一个“温酒斩华雄”的细节。有时,一个好的细节描写比作者说上一大段话还管用的多。例如,《党的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因一篇人物通讯《勋章背后的未了情》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于是,对于人物报道自然多了几分留心。留心之余也就多了几分想法。这几年,同行们议起来,有一个共同感受,人物报道越来越难写了。所谓难写,就是要写出让读者爱看,并且看后还能产生出某种共鸣的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了。实在说,在很长的一般时间里,我对于写人物报道陷入了一种为难的境地。翻开中国的新闻史,人物报道占了极重的份量,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以  相似文献   

10.
细节决定人物电视纪录片的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华强 《新闻爱好者》2011,(20):133-134
"细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在人物电视纪录片中,细节是指作品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构成人物性格、推动事件发展、描述社会情境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任何一部成功的人物电视纪录片,一定离不开细节的大量运用。事实上,观众看完一部人物电视纪录片,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几个  相似文献   

11.
<正>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最为常见的报道方式就是对于人物的报道。然而,新闻媒体对于人物的报道要如何塑造才能够深入观众内心呢?一篇成功的人物报道无论是对人物动作的叙述、还是从采访现场的细节和人物穿着的描写上都应十分注意。只有将人物细节描绘出来才能够给观众一个立体的人物报道,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地理解此篇人物报道的意义何在。从人物的细微处入手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由表及里地表现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12.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2,(33):13-15
只有近距离接触报道对象,才能向读者传达活生生的人物。而中国的官员,是个相当"特殊"的群体,要想近距离接触并不容易。一如何报道好一个官员?还原到新闻学理论,其实,就是如何做好人物报道。那么,人物报道有哪些要求呢?人物报道从浅到深,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从人物口中获得新资讯,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具有现场声、画面、解说词及人物同期声采访等特点,对比只能用文字叙述的平面媒体,电视人物报道更加立体。但是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如果倾向于"列举成绩、歌功讼德",容易沦为"人物传记"而去其"新闻性"。因此电视新闻人物报道采编要注意技巧,用典型场景、典型话语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基于此,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人物报道采编的特点,并总结几点小技巧。  相似文献   

14.
要写好人物,必须重视细节描写。一段富有个性的语言,人物的某个动作,一个有特征的面部表情等等,这些都属于细节。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 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 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 "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 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 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者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细节在人物报道中的作用是明显的,需要在人物报道中高度重视细节,从细节概念和特点方面进行精准性把握。细节可以生动的展示人物性格,凸显震撼的艺术力量,形成主题深化,促进可读可信。细节在人物报道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矿工报》的“人物写真”栏多次受到省评读委员会的好评,说这些人物写得活、立得起、有深度、有高度,把报道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人物写真”栏是《平顶山矿工报》新闻版的固定专栏,今年推出以来,已报道30多个典型人物。作为版面编辑,我在约稿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新闻细节”。细节是新闻作品中使用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体也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事实。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一、新闻细节在人物写真中的作用第一,彰显人物特…  相似文献   

18.
细节,是人物活动中一些看来很细小,但又很有典型意义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以及场景等等。别看它仅仅是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一景一情,却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阐发作品的主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好的细节能发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苏联作家波列伏依说:“要做到写得鲜明,通常总是选出一两个典型事件,两、三个最有特色的细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总是由语言、神态、动作、场景等细微末节表现出来的。有了几个能代替广泛描述的细节,人物的形象就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19.
"我要飞得更高"是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乃至全台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报道之一,该系列报道始于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季。回顾历年来的报道,其中的人物有苦有乐,有笑有泪,有苦涩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梦想,这样的人物才真实、生动。要塑造这样的形象,我们以为,还是要在采访上下功夫,挖掘更多更好的细节。  相似文献   

20.
归纳起来说,新闻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作细节。在报道中出现人物时,准确抓取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一两个有意义的动作,可展示一个人物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一稿中便有这样一段: “一位记者问道:‘当中国反击越南时,你是否注意到意共对你们持攻击的立场?’邓小平把手一摆,说:‘那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