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报道,常常以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人物专访等体裁出现,采取以事服人、以情感人的表现手法赢得读者喜爱。 “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语)。我想,“富于感情”,也是写好人物报道的最好手段。因为,没有情感的人物报道、难打动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2.
笔者多年来有一种习惯,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意多观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捕捉人物的闪光点。这样,就有东西可写,写起来也顺手了。我单位优秀共产党员、电机车间服务班长朱义富热爱集体,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我想写写他,但材料不够充实,便没有急于动笔。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总是留心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有时到车间  相似文献   

3.
身在县(市)基层台站,常听有些同事说,我们小小地方没有什么大的新闻,本台报道一下还行,要往上发稿不容易。然而,我认为,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而是记者本身是不是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深入到生活中去,激起生活激情,一名新闻记者如果缺乏生活激情,必然看什么都很平常,怎么会留心生活中人和事物的变化,怎么能写出好的新闻呢?现在有些记者,接受单位邀请后,只是到会场上拍几个人物镜头,或者到野外推、拉、摇、移取几个画面,然后要份材料,回去配上几句解说词就算完成任务了,身边的变化,很少留心,很少去问。比如年年采拍的…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初开始学写报道时,还能隔三插五地常写些稿子。但是过了近一年的时间,不知为什么,反而觉得新闻稿越来越难写了,往往十天半月写不出一两篇稿子,觉得写一篇稿子很费心思,很累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今后应该怎么办? 湖北驻军某部 杨兆峰  相似文献   

5.
刘雪红 《新闻窗》2011,(5):32-33
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重武器"。通讯按报道题材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四大类。人物通讯,顾名思义就是写人,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一群人。一般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相似文献   

6.
初当记者,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闻信息源枯竭,苦于没有新闻写,以吃现成饭为主,领导安排写什么就写什么,依葫芦画瓢,工作缺乏主动性,而身边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却有写不完的新闻,一篇接一篇见诸报端,感到又急又躁。 从我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得出,“没有新闻”写,主要是对生活的留心不够。处处留心皆新闻——观察生活,悉心生活,遇事多加思索,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旁人多个心眼,善于捕捉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事,常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材料,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新鲜事,哪怕是聊天闲谈,逛商场,看集市,都有新闻“蹦出”。有心人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无心人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新闻从身边悄悄“溜走”。 近年来,我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8.
心声     
我没想到这辈子要搞新闻,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1993年3月,却自投罗网进了县委报道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新闻杂志就是《中国记者》。回忆初次写稿,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是《中国记者》告诉我“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我一口气跑了十个乡镇,写出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的报道。几篇  相似文献   

9.
我曾写过不少人物报道,但真正感到印象深刻、社会反响颇大的还是采写奥地利女人格特鲁德·瓦格纳扎根中国56年的几篇报道,《我的根已在中国》、《一个西洋女的中国恋》、《格·瓦格纳的中国恋》这三篇报道都获得省级奖。其中有一篇被国内多家报刊所转载,海外也有家报纸采用了。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人物新闻已越来越多见于荧屏,日益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体,并涌现出一些成功的佳作,一系列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荧屏上。但在众多的人物新闻中,平铺直叙,见人不见事或见人不见情的现象却很普遍。一些原本很生动,很具感召力的事迹,亦因人物被报道得难见其血肉情感而顿失风采,其人其事最终也站立不起,难驻观众心头。我认为,目前在电视人物新闻报道中主  相似文献   

11.
禄秦剑 《报刊之友》2012,(11):116-117
人物是文学作品写作的核心,写好人物是代表一个作家写作水平,文学功底最集中的表现,而写人物对于新闻工作者也同样重要,一篇通讯报道中,只要人物写好了,通篇报道就活了,读者喜欢去看,笔者通过对典型通讯的分析,分析新闻事件人物描写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人物新闻,即以消息的体裁报道人物的新闻,也可以说它是以写人的活动、事迹、思想为内容的消息。现在,从全国性日报到省市晚报,从综合性大报到专业性小报,刊登的人物新闻越来越多。有的报纸半年之内在一版发表一百多条人物新闻。有的报纸通过人物新闻一年中报道上千名人物。在这样众多的人物新闻中,不单报道了那些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如党政领导人、社会活动家、学者名流以及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突出贡献者,还有各行各业大量的平凡人物也宣传出来了。由于这些人物新闻具有篇幅短小、新闻性强、文字简洁和报道迅速等优点,许多报纸刊登人物新闻不仅数量多,而且对具  相似文献   

13.
我见报第一篇是600字的消息,看似有些偶然,其实是我紧跟形势、选好题材、有的放矢的结果。初写报道时,有位老报道员给我传经,说写报道要跟准形势,才能提高见稿率。老报道员的话时常提醒我看报学习,掌握了解当前形势。1990年底,《军事设施保护法》颁布实施已快半年了,我从几家报纸中看到这方面的报道很少,f是注意留心收集这方面的素材,经过近半个多月的反复酝酿、琢磨,我采写的第一篇《河南省保护军事设施有成绩》的60D字综合消息,投书不到10天,就被《河南日报》、《法制日报》、《河南广播电台》采用。自此,我得到启发:要想…  相似文献   

14.
经常被报道的单位难报道,经常有记者出入的地方难写稿,难就难在新闻要出“新”。当我读到新华社播发的《石河子的年轻人好精神》一稿时,不觉眼前一亮,妙!一个人人都在写,却又写不出来的石河子,被彭红和蓝学毅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5.
我服务的媒体最近组织了新一年的招新笔试,考试前有几个朋友问我往年一般考什么、怎么考.一瞬间,我想起了当年的入职经过. 笔试前一天的晚上,实习老师带我们几个实习生一起吃饭,唯一的外部门记者来自以人物报道见长的特稿部门,她是实习老师特地请来的.此前我们并不知道,往年笔试的主要内容是写人物特稿和评论,特稿素材来自数万字的采访资料,而作为主要操作调查报道的实习生,我们对人物特稿几乎没有尝试过.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在当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中正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传递社会信息的媒介之一——广播,对科学成果的宣传、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义不容辞,因此加大对科技报道的力度,使科技报道既有丰富的思想深度,又能贴近听众,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结这几年我写科研方面的新闻报道,我认为要想写一篇关于科研成果的报道.说难亦难,说易亦易。但是要想写好一篇好的科技报道,则绝非易事。  相似文献   

17.
进行连续报道,一般都是新闻单位专门组织力量进行的,尤其是对重大的典型的事件或人物,往往要组织多侧面多角度的连续性报道,从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我在平时比较注意留心学习报纸上发表的连续性报道,得益匪浅。与此同时,我也这样考虑,我们通讯员是否也可以尝试一下连续报道呢。通过自己对本县种粮大户刘文豹的报道,我想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8.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19.
我爱好新闻。业余一有空就写点稿子。因之,隔三见五,时有“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集腋成裘,时间长了,算来竟有九百多篇。 我在物资流通部门工作,稿件内容多与物资储运有关。搞物资报道困难多,归纳起来有三:一是物资用语难懂;二是物资技术内容难写;三是稿件在非专业报刊上难见报。因此,在实际采写时,首先注意,要抓住“活”字,取材、构思、形式都力求灵活多样。比如,筛选素材就分清类别,灵活掌握,取其之优,合理选用,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素材的不同情况选用适当体裁形式,或写成消息、通讯,或写成科普小品等。这样,那些难懂的东西也就会变成群众读得懂学得会的新闻信息。一次,我采访签订物资经济合同的事儿,素材十分丰富,但直接报道“经济合同”不行,我把它写成《“下海”须学法规,预防失足“溺水”》的稿件,被《西安日报》刊用了。其次,要多留心,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的报刊介绍多侧面报道,我认为这种报道形式好。本人多年来为报刊、电台写第,一般来说,稿子是反映单方面情况的,即抓住某个单位的某个方面进行重点报道,写人物的通讯也只写其优点。这样报道就存在一个问题:即不是失实的失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总有优缺点,一篇文章中全部介绍人物的优点,读者会问:难道他(她)没有缺点吗?又如,要报道某单位在深化改革方面取得好成绩,熟悉情况的人可能会说,该单位在某某方面还存在着毛病。多侧面报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既报道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