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2.
丑女养心     
张莹 《出版参考》2010,(9):16-16
大鼻头、小眼睛、厚嘴唇、嘟嘟脸,也许你无法想象,这些拼凑在一起,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唉,别想了,这就是我,一个连普通都够不上的女子,所以从上学到上班,从来不会给任何人添麻烦。凡是认识我的人,总这样评价:哦,那个人哪,挺老实的!  相似文献   

3.
任何事情不过是你自己跟自己叫板,跟别人叫板没有意思,跟自己叫板才有意思.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跟自己较劲的时候,那另一个自己总是比你高出那么一点,当你已经达到某个高度,那个和你较劲的自己又要比你现在高出一点,这样反反复复,生命就有了意义.心里总是有一些希望,一些梦想,它又总会走到现实的前面去,就好像人永远追不上自己的影子一样.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我个性如此.我心中永远有一个战场,永远在给自己出题,然后自己去解,这已经是思维和行为的习惯了,所以做什么职业对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4.
近来,我们经常被人问道:“你幸不幸福?”或者我们更多地会扪心自问:“我自己真的幸福吗?”——在这个时代,幸福是如此被我们所需要,“幸福”这个词也经常会被如此突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或不够幸福。  相似文献   

5.
婚后的一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华子,你知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想,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说你没心没肺吧,你还不承认。”母亲在电话那边笑着数落我,“明天是亲家母的生日,你这做儿媳妇的,连这个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那一刻,我诧异极了。  相似文献   

6.
追求兴奋     
在中国青年报社内部,我是个频繁“跳槽”的人,从1981年到报社,已经挪了四回窝——先是《星期刊》,再是《青年参考》,然后是科学部,最后办了条“青春热线”。当初跳槽也很盲目,说不出是追求什么。现在回过头看,才明白自己是在找一种感觉,一种能使自己进入兴奋状态的感觉。 报纸这个行当,最容不得惰性、惯性。你要老是那些平平淡淡缺乏视觉冲击力的版面,那些懒洋洋吊不起人胃口的文章,那些重复老一套的标题,读者肯定不买帐。但报纸是人办的,而人最容易产生惰性和惯性。人一旦顺着惯性滑行,放纵了自己的惰性,会觉得活得真容易也真没劲,浑身好像抽了筋似的。可人一进入兴奋状态呢,身上的细胞都张开了,灵感四处乱冒,苦啊累啊浑然不觉,似乎自己成了一个“超人”。你只觉得生命能量在尽情释放,文章也漂亮了,版面也漂亮了,标题也漂亮了。别看忙得头晕脑胀,你内心深处反到挺踏实的。  相似文献   

7.
吴静 《新闻世界》2005,(3):17-20
第一次见到张越,是在半边天栏目的机房里,她正在修改将要播出的节目。她的坐姿非常豪迈,一只脚高高地翘起来搭在桌子上。问张越的第一个问题是她在上学期间有没有记忆深刻的高兴或是悲伤的事情,张越笑笑,停顿几秒后说:“我是一个没什么新闻和故事的人,也不是什么明星,所以没多少大家爱听的故事,我跟你一样,是一个记。大学学中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东西,毕业理所当然就被分去当了老师,开始不愿意当,不过后来当上了,感觉也不错,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给电视台写剧本,慢慢又开始做上了主持人,基本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自己似乎是有些老了。生活中越来越多地遇到一些事情,突然把往事如丝如缕般揪扯出来。揪扯的结果,使我总是陷入内疚之中。我知道,这就是老之将至的迹象。此前我真的很少有这种感觉,用歌德的话来说,那时是"活得匆忙,来不及思索"的年华,而现在,活得固然依然匆忙,情感的激流却常常因回忆而翻卷起来。比如某日忽然听闻浩然同志的身体欠安,我的心里就难过了好一阵儿。为浩然,也为自己。我想起自己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如何被浩然介绍给了  相似文献   

9.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的概念被无数人定义和阐释过几年之后,早就已经从神秘而新鲜的神坛跌了下来,即便如此,我们的队伍中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爱虚拟阅读的,从心底里期待着自己能够早日加入这个群体当中。因此,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数字出版(或者说数字阅读)对于从业者来说都有哪些需求。毕竟,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而自己又不具备足够的价值资本时,还是挺尴尬的!首先,明确地知道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商业路径,同时,谨慎地分析自己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肖传国对院士的头衔特别在乎吗? 夏嫣:你要说一点儿也不在乎不是事实,但我觉得肖传国不是特别在乎名的人。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方舟子对我和肖传国的恩师进行诽谤和人身攻击、侮辱,让他受不了。  相似文献   

12.
高挑的个头、挺拔的身材、细细的声音,温和的笑容,这便是南方明珠国际大酒店SPA生活馆总经理阿良给人的第一印象。随之你如果有兴与其坐下来聊一聊的话,就会觉得他谈吐不凡,然后产生一种愉悦感,尤其是你有幸请他做头发的话,特别是女士,那更是一种享受,别有一番情趣。阿良会一边和你亲切地聊天,一边会飞扬手中飞剪,让你的秀发轻舞,几经抚弄打理,随即雕塑出一个全新的“你”。  相似文献   

13.
时间:2013年5月21日地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谭光辉:翟老师,你好,我想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我们这次访谈,你愿意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翟永明:当然还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跟大家做一些交流。我觉得我就是这个身份,别的身份都是次要的。谭光辉:确实我们也是以诗人的身份邀请的翟老师,翟老师愿意以诗人的身份加入这次对话,非常感谢。你在选择身份的时候呢,除了选择诗人这个身份之外,我觉得你对自己的身份还进行了一个选择,你还选择了一个女性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王保荣 《新闻世界》2003,(12):48-48
据《新华日报》报道,10月24日下午。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主持人陈鲁豫做客南京大学。给学子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新闻课。该篇报道的题目就是“优雅鲁豫南大聊新闻”。陈鲁豫向学子们介绍了自己做主持人和采访时的一些技巧心得。她说:“我觉得自己是本色的人,所以做节目很本色。节目风格应该很自然地流露.比如你面对什  相似文献   

15.
智者的审慎     
朱晓剑 《全国新书目》2012,(12):112-112
在阅读时评的过程中,总会让人觉得英雄气短。不是那时评的力度不足,而是读来读去总觉得缺乏技术含量。相比较而言,有一类时评写得从容有度,不那么急迫地拿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对种种现象观察之后得出的客观评价,这足够让人信服。在周濂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我读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察之后的审慎态度,而这对时评的浮躁来说,犹如一阵清风,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6.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08,(10):22-22
有人说,现在的电视行业竞争太厉害,电视人太过于焦虑,这个业态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竞争的电视,其实挺精彩,要让你回到那个计划得连节目也计划的年代,你愿意吗?而我们要说的是,这种竞争不要庸俗化。怎么做?至少我们要与众不同。听说过一件商海中的事情,说的是上海曾收到英国伦敦一家公司发来的传真,说他们公司帮助上海建的那个铁路桥,现在G经到了100年了,他们提醒上海要进行修缮。看完这件事情,  相似文献   

18.
“思竺,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含辛茹苦地把你拉扯大,难道这就是你对我的回报?!”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20.
信息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会上网、会使用手机,动物不会!
  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但离开了网络和手机,人还能活吗?肯定能,只是活得不舒服、不自信、不踏实。你有没有在吃饭或者聊天的时候突然翻出手机查看,然后发现其实并没有响?并没有人找你汇报工作或者指派任务(让人沮丧的是你分明很清楚即便漏过了某些电话也无大碍,因为你并不是某国总统,也不是跨国公司的CEO或全球瞩目的UFO),但你就是担忧,仿佛随时会错过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或者,你一进家门就顺手打开电视机调到新闻频道,一上车就调到新闻频率,一进办公室就打开电脑浏览新闻,虽然你明白自己不是报社总编或电视台台长,但就是潜意识里不愿错过任何重大新闻(哪能天天都有“重大新闻”!我们害怕把新闻“落下”,其实是我们害怕自己被“落下”)。以上症状,传播学上应该叫“信息依赖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