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歆耕 《中文自修》2011,(10):18-20
有真性情、真血性,才有好文章。丰沛的心灵,敏锐的生活感知能力和充满正义感的人格境界,永远比写作技巧重要得多。后者通过专业训练不难驾驭,前者则需要经过艰苦的修炼才能到达彼岸。先做人,后弄文。即使不"弄文",干别的也应如此。——陈歆耕  相似文献   
2.
从不久前召开的一个青年作家、评论家论坛上,传递出一个信息:当下文坛“整体平庸,个体则很优秀”。对于这样一个评判,与会的评论家和作家自己也感到逻辑上的荒谬。但就如面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无所适从似的,他们对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荒诞的结论,也找不到原因。  相似文献   
3.
2000年12月25日 ,离新世纪的钟声敲响还有6天。《光明日报》在一版刊登了一则颇为引人注目的“启事” :《本报今起实施新的版面安排》。“启事”中强调 :“新的版面安排 ,将进一步体现面向知识分子的独特定位 ,加大教育、科技、文化、理论的宣传力度 ,发扬知识密集性、理论前沿性、学术探索性的传统风格……”如果该报的这一理念真正能在办报实践中体现出来 ,那必将成为一份受到知识分子喜爱的报纸。我尤为感兴趣的是其中“独特定位”四个字。进入新世纪后 ,新闻同行们议论得较多的有两个话题 ,一个是报纸的“定位”问题 ,另一个则…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5.
最近从报刊上看到一篇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我们的文学需要有中国文化的立场》),颇受启发。但也有些看后感到糊涂的地方,提出来希望得到贾平凹先生和更多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6.
采访汽车行业的记者,或者汽车媒体的记者,统称“汽车记者”。上海的“汽车记者”颜光明新近出书了——他的作品集《轮上风流》。这本书里有些文章虽然过去在报刊上零星看到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事件性新闻不是每个记者都能经常吃到的“美味佳肴”,非事件性新闻则是记者须臾都离不开的“家常饭”。养身体还得靠“家常饭”。因此把握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写作规律,对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实在非常必要。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及特征一说改进新闻写作,很多人以为只要在所有稿件前加上电头就行了。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在有些稿件中,时效并不是决定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有的稿件今天见报与隔十天半个月见报其价值并无多大变化。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稿件本来就没有新闻价值,不管何时刊登,无所谓价值变化;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国的沈伟光先生.  相似文献   
9.
读有些文字,包括有的当代名家的文字,常常让我感受不到一点阅读的愉悦、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如果遭遇这样的阅读,我便忍不住要掷卷长叹:为何要用这样的东西来败坏读者的胃口?痛苦!却不是因文字扎入肌理和内心而引发人生感喟产生的痛苦。这样的痛苦,对于阅读者其实是痛苦而快乐着的。另有一种文字,当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