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傅敏 《早期教育》2006,(2):I0001-I0001
在近半个世纪的课程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两种课程范式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彼此对立与分离,逐步走向借鉴与融合。依据范式的观点。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必将为一个崭新的课程范式所取代,这预示着当前的课程正处在旧的课程范式向新的课程范式转型的时期。这种新的课程范式应强调融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学生获得经验的完整性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它称为“整体课程范式”,它所代表的是当前课程领域追求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2.
<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两种相对的课程形态,前者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后者强调学生的经验。正在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要创造性地把二者相融合,将思想政治课程定性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学科"与"活动"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学校德育改革,应该是范式性的而不是程序性的,是系统性的而不是单一性的。走出德育还原论的困境,以整体主义指导整体德育应成为一种新的德育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整体德育既是一种观念范式,也是一种实践范式:一要目标重设,将培养"整体的人"作为德育目标;二要内容重整,生成"整体教育";三要课程重构,形成"整体课程";四要主体重建,培养"整体教师"。整体德育作为一种复杂性、系统性、非线性的德育范式,为未来德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和可能。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在总结多年"自主教育"育人模式和"新学堂自主教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低年级融合课程实践探索。它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经验世界为依托,关注学生发展阶段,完善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基本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品质,奠定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融合、教材的融合、教师教研与教学方式的融合等实现学科的统整与融合,为学生创设更适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融合课程使教师们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紧密组合为一个"全能部队"式研究整体。本期课程与教学从案例、思考及评价等方面,呈现了中关村一小融合课程的各个维度。  相似文献   

6.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清华附小"1+X课程"以整合思维推进改革,十分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甚至超学科的联系与整合,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提出了"整合数学"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通过统整、开发、重组、优化、融合适合学生的课程  相似文献   

7.
<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一、信息技术整合与传统课堂不发生质的改变授课教师在每一节课前都会权衡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制定教学目标,并找准多媒体资源与学科授课的契合点,避免片面强调以"学生乐学"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8.
分析基于教学及其改革的学科发展趋势,首先要纵观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如下七个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从只强调国家课程到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整合.  相似文献   

9.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课程的逻辑组织方式。学科课程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出发点组织课程,以成人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组合、传递。经验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经验或活动为逻辑展开课程,提出了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儿童的心理逻辑相统一的论点。依据皮亚杰和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我们可以反观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的逻辑起点就是人在"活动"中产生的"学习经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将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构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写兰"课程与学校"兰花美殖"、"兰文化"等课程相融合,共同形成了兰花养殖、欣赏以及兰花文化研究、写兰为一体的立体课程开发模式。该课程以学科融合与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强调传统艺术技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合,引领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提升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强调课程理论开发必须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和高职教育需要两个维度予以整体设计。它在关于课程内容的分类、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要求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积极的启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完全能够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进行系统化设计,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教法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对教法课的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进行如下探索:教法课要与幼儿园课程相适应;突出实践性;体现整合性。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练习设计活动方案、运用小组合作研讨式学习、体验模拟教学、加强教法课的实习环节。  相似文献   

13.
李照红 《科教导刊》2021,(3):102-104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经管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蕴涵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的融合点,是进行"隐形"思政教育课程平台,结合企业战略课程的特点,从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考核中探索思政元素与教学的融合,创新课程设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中国国情、社会责任感、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元素融入课程中,科学地考核企业战略课程,实现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经管类人才.  相似文献   

14.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新药研发链”课程是基于高水平科研成果,围绕创新药物研发全过程建设的综合性创新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新药研发链”课程思政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凝练创新药物研发全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课程思政融入综合性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举例并剖析“新药研发链”专业课程的具体思想政治案例。将思想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才兼备、懂医精药的优秀医药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玉堂 《天津教育》2021,(5):65-66,69
在现代化背景下,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学习,掌握其基本的应用方法,因此一直以来信息技术都是作为一门课程呈现出来的。这门课程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和处理等能力,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需要利用技术来完成,信息技术学科变成一门具有教学工具性质的课程,能够发挥出自身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转变方面都能给当前初中阶段的课程整合带来更佳的课程体验。  相似文献   

16.
课程群协同进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不断地分化与综合,高校课程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单个课程与其他课程交叉融合并形成课程群,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国外学者在研究课程问题时,较多将生态和课程联系起来,蕴含课程群协同进化的思想。我国的课程群研究侧重于定性理论分析,内容上属于实践描述和经验总结。今后,课程群协同进化研究应该构建课程群协同进化的话语体系、阐释课程群协同进化的发展规律、开展课程群协同进化的教学设计和进行课程群协同进化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日本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是典型的实践性课程,重视体验和过程,与中国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有共同之处。日本爱知县绪川小学开展的“大家一起守卫的一个地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典型代表,环境教育主题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实地考察、发现思考、担当行动”三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了使课程关乎儿童幸福生活的教育理念。其对中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示为:因地制宜,多元化整合课程资源;合理指导,助力活动顺利进行;秉承理念,灌注课程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8.
当前,西方国家校本课程决策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在理念上,以学习为中心,强调个性化学习,强调知识学习与整体生活经验融通,关注校本课程决策的文化视角;在机制上,课程决策机制的整体框架和校本课程决策的内在机制都有变化;在方式上,注重课程统筹性的决策,注重课程补充上的决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上的决策。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的“三段式”教育方案中,习惯把主要教学内容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均须开设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内容,必须密切结合专业的需要进行设置和讲授,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本文试图以《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的教学实践为例,从理念、教师、教材、教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专业基础课教学如何实现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融合,达到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虽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仍然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不断地变革:一是要确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标准;二是要立足于区域发展实际,调整课程比例,优化课程内容;三是要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注重教育实践体验;四是要努力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小学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