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骨文刻辞中保存的占体、表体、谱体、令体、册体、祝体、诰体、典体等公文文体原始形态或文体名称.昭示了这些重要公文文体的起源、性质和特点,为纠正历代文体学家所谓"文章皆源于五经"的误说提供了有力实证.  相似文献   

2.
文本要素分析及其格式规范构建是各类文体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工作。本文针对公文理论此方面研究滞后及其造成的公文处理、教学实践中诸多难题,紧紧抓住公文正文这个关键,在揭示公文文体的本质特性主要为意志心理的反映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以"主旨、依据、分旨"三大要素为核心概念,以"公文正文格式规范"为归宿的公文文本要素与格式理论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历经康、雍、乾三朝的清代名臣孙嘉淦行事笃实、操守廉洁,所著一百五十余篇奏疏,理至辞当且深识事势,经世致用且笔力不凡,富含民本之思想且不乏直谏之胆识。孙嘉淦在文牍学史上有独特地位,其撰拟之奏疏值得今世为鉴。  相似文献   

4.
清代谏臣孙嘉淦奏疏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经康、雍、乾三朝的清代名臣孙嘉淦行事笃实、操守廉洁,所著一百五十余篇奏疏,理至辞当且深识事势,经世致用且笔力不凡,富含民本之思想且不乏直谏之胆识。孙嘉淦在文牍学史上有独特地位,其撰拟之奏疏值得今世为鉴。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面对灾异的发生,帝王往往颁布诏书以自责,这种罪己诏书是基于"天人感应"思想的一种文体形式。帝王在诏书中除将灾异发生的原因归为自身治理政事的荒怠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灾异造成的损失及避免灾异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6.
公文、志书虽不属同一文体,但其文风有共性之处,本文试从"严谨、朴实、简洁、流畅"及略带文采几方面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李谔在隋初响应隋文帝号召,抨击隋初淫靡文风,作有《上书革文体》等优秀散体公文,以复兴儒学为宗旨提出了反骈文、重内容等符合当时实际的公文理论,也在实践上惩治了华表文作.虽然其公文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隋初公文文风改革上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8.
褚少孙补作《史记·三王世家》,直接移录群臣奏请立三位皇子为王、武帝谦让的启复往来之文和三王封策之文。《三王世家》基本保存了汉代君臣往来文书的实际面貌,是研究汉代官文书的直接材料。与蔡邕《独断》等相对照,归纳出该篇包含的文种有奏、诏书及策书,反映了汉代诏令与奏疏的用语、结构和承转特点,尤其是提供了中国古代早期官文书引叙来文的样貌形态。  相似文献   

9.
公文语言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文是一种用途广泛、经常使用的文书 ,又是一种在国际、国内活动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的实用文体。本文对当前公文语言运用中的种种误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剖析 ,对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党政机关在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出现的文体错用问题,介绍公开征求意见与非公开征求意见的行文差异,明确各机关面向社会各界与广大民众公开征求意见时应使用通告、公告等泛行公文文体,强调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的通知不是泛行文.党政机关公开征求意见时不应使用通知,而一些越位泛行的“征求意见性通知”其实本应以“征求意见性通告”行文,应抵制通知文体出现的泛行化变异.  相似文献   

11.
这本清册选自馆藏内阁全宗,其中辑录了王鸿绪的年表、墓志铭、事略及其任职期间的几件重要奏疏,是研究王鸿绪其人颇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公文程式也称公文格式,是公文内容各部分的逻辑结构和文面各种要素的布局。程式的有无,是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征;格式的严格、规范与否是公文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公文是具有规范体式的应用文体。公文处理规范化是指公文办理过程的规范化和公文形式的规范化。公文处理规范是一种技术规范,具有客观确定性、一元化特性、约束力。公文形式规范内容包括部分形式的规律化和部分形式的模式化两个方面。公文处理规范要遵循美观的原则、方便处理的原则、约定俗成的原则、积极发展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14.
为匹配现代报刊体例,晚清官报中的通行公文在版面格式要素上进行了精简,并新增公文标题这一形式要素。在通行公文的体式建构上,《北洋官报》和《内阁官报》并不统一,《内阁官报》创立了专门的通行公文体式,《北洋官报》则继承传统的文体分类,采用了多种文体融合的体例。通行公文的诸多形式改变充分反映了清廷精简文书、提高效率的意图,且这些改变也成为民国公文改革的先声。晚清官报中有关公文标题的探索也为后来实体公文标题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行政公文"布告"自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颁发公文程式咨各部文》发布以来,虽然文体名称一度在"示"与"布告"、"通告"间变易摇摆,但文体功能基本稳定,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公文"布告"历经同体异名阶段、异体同名阶段、异体异名阶段、合体同名阶段,且于20世纪50初年代至90年代初通过主副文体格局形成期、主文体分享功能时期、主副文体互渗同化期而基本完成由分至合的文体演进。1993年11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存"通告"而废"布告"之名,但其文体功能基本转由"通告"承载,二体合一,而后2012年4月《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通告"的文体功能亦是体现了新时期"通告"对"布告"的文体沿承。  相似文献   

16.
自"康德元年"起,伪满各省公署中的总务厅掌管机密事项及文书事项,系各省负责公文撰制与文书处理之中枢机构,总揽文牍,位殊权重。伪满中央政府先后颁行的《暂行公文程式令》、《公文程式令》、《关于训令及其他公文程式之件》以及地方公署实施的《锦州省文书处理规程》、《文书编纂保管规程》等公文法令,钩织了伪满各省级公署细密而殖民化的文书制度。各省使用的"省令"、"训令"、"批"等属下行文体,所用"呈"属上行文体、"公函"等属平行文体、"布告"属泛行文体,其公文文体功能复杂、体系繁密。而收受与分配、判行与发送等程序,则构成了伪满各省级公署公文处理的收发规则。  相似文献   

17.
报海趣闻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中外新闻学学者公认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我国古代的邸报。在我国一些古代文献中,邸报也被称为邸钞、邸抄、阁钞、朝报、杂报、条报、钞报、状报、状、报状、除目、进奏院状、宫门钞、辕门钞、塘报、京报等。邸报是我国古代封建宫廷发行的官报。邸报的内容大致有:皇帝的起居言行和上谕、朝旨、诏书、法令,皇室动态,封建官吏的升黜,任免、赏罚、褒奖、贬斥等方面的消息,各级官吏的章奏疏表,偶尔也登载一些社会轶闻。邸报的读者最初是各级官吏,以后扩大到一般的文人墨客。据新闻史学者研究,我国邸报的出现不晚于唐朝唐…  相似文献   

18.
李金泽 《档案》2017,(9):5-9
公文是一种展示集体权威的文体,在推崇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的同时,追求语言的文采。公文语言的文采是公文体现出来的韵味和风格,在语言的力度、词语色彩、文学化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体现出公文语言的文采美。揭示公文语言的文采美,对正确认识公文语言的本质特色、提高公文语言的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的公文写作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即便今天,人们也多是从文体论的角度分析《文心雕龙》中的公文写作内容,对其中所蕴涵的与公文写作相关的宏观原则、具体技法等具有实践性指导的理论关注不足。而《文心雕龙》正是因其公文写作理论使自身的影响突破了纯文学范围深入到上层建筑领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公文发展的由散入骈为线索 ,具体分析了文体骈化、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的骈文对公文的巨大影响和唐宋时期对公文的成功改造 ,总结了历代公文在骈散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