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瓦尔登湖》是梭罗检验超验主义思想的一次大胆、创新的实践,精神生活实践和现实生活实践是梭罗超验思想在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体现,《瓦尔登湖》大力提倡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超验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夏弘容 《海外英语》2012,(17):197-198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经典名著,其在多个方面体现了生态学理念。作者的生态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人类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要保护自然,更要减少内心世界对物质的贪欲。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亨利.大卫.梭罗所作《瓦尔登湖》的解读,探析梭罗的自然观,认为小说体现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生命是平等的及人和自然处于和谐关系的主旨。这对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瓦尔登湖》中文译本所参照的文本即"前文本"不是被机械地模仿与重复,而是与《瓦尔登湖》英语原著产生内在的文本关联,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徐迟、王光林、戴欢三位译者对《瓦尔登湖》的互文还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翻译的互文还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自然风景,而且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简单朴素、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的乐观积极精神。中国佛教的某些思想在作品《瓦尔登湖》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论述了道教和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主要思想,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其共同之处,如道教的自然观,道教的系统观念和环境保护思想,《瓦尔登湖》中的生态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文章还具体描述了道教某些学者的思想并将其与《瓦尔登湖》中相似思想进行了比较。另外,本文结合"和谐"思想,揭示了此项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日益恶劣,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梭罗的生态思想,试图来改善人的生存困境。他们对梭罗作品《瓦尔登湖》关注更多的是有关人的存在,他们依然有心智与自然相分离的意识。其实,对《瓦尔登湖》的解读,应当抛开思维上的二元对立,从“和谐”、“爱生命”和“崇尚创造力”三个方面理解《瓦尔登湖》中所蕴含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美国19世纪重要超验主义作家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一书,折射出东方道家思想色彩,其表现之一即是书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与中国庄子思想的人生观颇有相契合之处。《瓦尔登湖》与《庄子》所体现的人生观主要有三个契合点:崇简抑奢、返璞归真;辨明本末、不为物役;独立自由、精神超越。这种契合体现了梭罗与庄子的思想共鸣。  相似文献   

9.
亨利·戴堆·梭罗,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自然主叉者,代表作品有《瓦尔登湖》《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其文章简洁历练,朴实自然,同时极富有思想内容,其作品多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本文通过分析棱罗的作品《瓦尔登湖》,探讨梭罗文学作品中自然语境中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亨利·梭罗的散文作品《瓦尔登湖》以热爱自然的情怀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及研究意义。选取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及物性系统对《瓦尔登湖》中关于动物的话语进行生态分析,以探讨作品中人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发现,梭罗主要运用及物性系统下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以及行为过程构建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传递了积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无比虚静的审美境界。梭罗,退隐城市,在大自然当中寻找本真的自我和灵魂的依托。他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大自然的独具魅力和灵魂的自由。在所有的感觉中,最为敏锐的是听觉。从《瓦尔登湖》文本出发,探寻梭罗用心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交流的虚静的审美境界以及他在大自然当中实践“道”的精神,成为一名忠实的体道者,最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2.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试图从他们的生活和作品中研究庄子和梭罗人生观的内在一致性。他们都热爱自然,都“自愿贫穷”,崇尚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他们都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精神上。他们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他们在追求简单,自由,独立的生活上面具有一致性。他们的人生观指引着我们人类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思想对于认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有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二者在人生观看法上有着内在一致性。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和梭罗对人类存在表示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思想是他们对生存价值和幸福权利的思考与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死亡”与“救赎”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而梭罗的散文代表作《瓦尔登湖》正表现出了强烈的死亡意识和救赎意识,并由此奠定了《瓦尔登湖》的精神结构与话语系统。对死亡的关注和罪恶的反思,是梭罗的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充分体现,而其深广与执着的救赎意识更是将这种文化精神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5.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sources of Thoreau's thoughts before attempting to analyze his mode of life at Walden and his sharing of Chinese concept of nature in Walden.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oreau is indebted to Oriental philosophy which is the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his thoughts that he expressed in Walden and other works.  相似文献   

16.
“无为而治”是中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之一,包括道德垂范、制度规范和不做违逆规律的“妄为”三个层面。ERP沙盘模拟课程自创设以来以其操作性强、趣味性强、高度仿真性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在ERP沙盘模拟教学中应当传承“无为而治”的理念,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至虚,恒也;守中,笃也"充分体现了老子的"守中"思想。从宇宙观论视域来看,要达到一种道法自然、"复归于朴"、自然无为的状态;从认识论视域来看,要持守没有成见、偏见的虚静认知的状态;从主客体视域来看,要守住人心中淳厚和谐的心境,守住人作为人的本性和资格。  相似文献   

18.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9.
“三生教育”:多维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生教育”的理论探讨,应该从多维的视角对其进行探索、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化其本质,丰富和完善“三生教育”的理论基础。事实上,“三生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类型化、实体化的教育。“三生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具有多重特性,它是一种体验性、发展性、过程性、和谐型、基础性、立体型、渗透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