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效宏 《新闻界》2005,(2):21-23
如果我们认可媒介产业化是现存的事实或必然趋势,那么在这一共同性认识基础上的媒介产业,无论在理论形态上的研究还是实际工作中的操作,都应当遵从市场经济规律的特征来认识和对待媒介产业化所涉及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者,在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利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至少在我国,对媒介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上还没有把媒介资源的优势力量进行清晰的认识和梳理,而这一疏漏会影响媒介在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不当,进而可能造成媒介个体在媒介产业化市场竞争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媒介产业化就是指媒介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过程。它作为媒介经济属性的一个延伸,跟经济属性一样久经曲折才逐渐走进人们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认同的视阈。而有关媒介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零星开始,到今天更是成了一大研究热点,相关研究论文大量涌现,而这一切大都是沿着媒介为何产业化、如何产业化、产业化路在何方这一思路展开。  相似文献   

3.
重提媒介产业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对“媒介产业化”这一概念的由来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了详尽、深入的梳理与描述。全文分四个部分:一、“媒介产业化”概念的提出;二、“商业化”、“企业化”与“产业化”;三、媒介产业化的动因:市场、规模与资本;四、产业化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4.
认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的历史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传播研究的历史上,“媒介权力”(mediapower)是各种问题产生的核心。虽然研究者尚未有意识将一些重要理论整合成关于“媒介权力”的学说体系,但是他们为建构理论而设定的研究方向、认识对象和问题意识,都趋向于“媒介权力”这一思想的核心点。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从西方“媒介权力”研究的主要历史断面上,观看传播研究的思想内核及建立在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批判/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探讨我们可以借鉴的,可称之为方法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媒介有机体”和“媒介系统”构成了传播生态理论的两大概念基础。这一理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持续生存能力和依存关系作出了独特的解释,并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三大特性:生命陛、独立性和依存性。  相似文献   

6.
媒介公信力与视听率,发行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以说,早先就有很多类似于“公信力”的提法,如 “可信度”等,但实际上,公信力的内涵与外延比可信度要大得多:可信度主要是强调媒介刊发新闻的真实性而言,而公信力则不仅局限于此,它还体现了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多重特征。“公信力”这一提法的出现,客观上讲,是随着各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尤其是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和完善,媒介集团争相树立自身形象而出现的。从普遍意义上讲,我认为媒介的公信力是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成的,是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  相似文献   

7.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引用次数多,使用范围广的流行理论.本文就发表在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上的70篇相关论文做出分析,分别从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解读、对特定媒介使用者的动机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相关性预测各种不同因素、对影响媒介使用的社会和心理特点进行了验证、“使用与传播”理论的自身探讨等四个方面对该理论进行综述,并最终得出结论,研究者应更多关注理论自身建构,使理论本身能提供更多知识,使其成为系统的实证性理论.  相似文献   

8.
娱乐化:媒介产业边界拓展的主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笑 《视听界》2006,(2):41-43
一、娱乐的泛产业化与其花费许多精力去探讨“新闻娱乐化”的合理性和适当尺度,倒不如客观地来分析一下娱乐本身的合理性,进而理解包括新闻娱乐化在内的媒介产业娱乐化的必然趋势。当我们把娱乐不仅仅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同时也作为一个经济现象来看待时,我们会发现:不仅媒介产业如此,众多产业的娱乐化取向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娱乐是人类的普遍意愿,这一意愿本身就可以直接转化为“愉快情绪体验”的特殊商品,同时也可以作为任何其他现有商品的附加价值而存在,具有极其广泛的文化和经济适应性。最重要的是,娱乐所提供的“独特附加值”是以价值共…  相似文献   

9.
陈鹏 《视听界》2005,(4):33-35
在报业媒介初尝产业化甜头的今天,作为我国主流媒介之一的电视媒介却走在了后面,改革面临坚冰,电视业亟需破冰而行。就此,本文分析了作为破冰之举的“制播分离”制和节目公司化运作,对“制播分离”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实施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并立足于实践意义而理清了理论线索,提出了“制播分离”实施的三大架构,对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予以了预见,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冉华 《现代传播》2002,(2):126-128
关于媒介产业化问题的讨论 ,伴随媒介产业化发展的实际进程 ,已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从目前情况看 ,不是媒介的发展应不应该产业化 ,而是如何产业化 ,成了问题的中心 ,深入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寻仍在继续。一、媒介资源的产业利用与媒介的产业发展取向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 ,我国媒介目前经营收入来源大体分布如下 :广告经营 6 9% ,发行或节目 2 1% ,多种经营8% ,其他 2 %。① 这表明目前我国媒介产业发展的大体取向。笔者认为 ,在我国媒介产业化发展初期 ,早已习惯于在公共资源补偿机制下生存的媒介 ,一旦被推向市场 ,既一时难以适应又无产业…  相似文献   

11.
郭毅 《新闻通讯》2013,(8):17-18
传播学术研究离不开传播理论,因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传播经验中的‘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无不深谙此理。只要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以“传播学解读”或“传播学分析”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跃入眼帘的成百上千篇传播学研究论文的共同特点,就是借助西方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当下的媒介现象。那么,国际传播学界最“偏爱”哪种传播理论呢?最近,这个问题有了最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传播学理论关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在传播行为中,媒介对于采访对象的影响也同样值得仔细考量。当我们以那些长时间介入到被摄者生活内部的纪录片为样本,分析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摄影机以及摄制组近距离地“指向”和“包围”一个人的时候,给这个人精神,心理、  相似文献   

13.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上购物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选择某种媒体时都会根据一定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从这一理论分析"网购"的火热现象,探讨消费者为什么选择网络这一媒介作为购物的渠道,试着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雯 《新闻窗》2012,(3):53-54
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讯息”印证了网络时代的本质,在虚拟网络中传播的“讯息”并不是媒介想要传递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诚然,不断出现的新媒介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经预言“技术将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刘涛 《今传媒》2016,(6):19-20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更多新型媒介和新型“信息机器”进入人们的生活,主体势必面临新的生成“场域”。正确理解“信息机器”与主体的复杂关系以及对主体的重构已成为当今批判理论的新课题。美国新一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的“信息机器”理论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是美国 1 990年前后出现的新的理论 ,美国媒介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公共新闻”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同时也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梳理 ,分析了它的理论价值、现实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郝雨  马蕴 《今传媒》2006,(2):23-24
我国的媒介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做大做强”成了各媒介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这个时候提“媒介批评”,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那是学者们、批评家们的事情,与媒介经济发展何干?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介批评能促使媒介经济沿科学化、理性化之路发展;另一方面,媒介自身的管理者也应成为合格的媒介批评家;而且,媒介批评最终应形成理念,成为媒介经济发展自觉遵守的规范,促进媒介经济良性循环。一、媒介批评的内涵和外延要说明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  相似文献   

19.
“浅阅读”现象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瑜 《新闻传播》2006,(5):24-25
青少年媒介素养一直是传播学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就必须要从培养他们独立批评、自主判断的能力入手。而“浅阅读”现象的泛滥则是在逐渐地剥夺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辨别、批判的意识,也就是说“浅阅读”成了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所以在谈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时,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浅阅读”,并试图对其在青少年成长及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闻法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它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媒介审判”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媒介的片面报道会影响法治原则,损害司法权威。新闻学界和法学界普遍将“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概括为媒介越位和司法缺位。然而认真分析2007年的“彭字案”、2008年“许霆案”及“哈尔滨警察伤人致死案”等近年来典型的“媒介审判”案件,新闻媒体和司法部门都做了它们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媒介审判”现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分析“媒介审判”现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