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以和谐文化为引领,根据让每一朵浪花汇成和谐乐章的课程理念,着力加强学校和乐课程建设,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课程,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一个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目标,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合唱特色项目引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努力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学校连续多年坚持合唱团建设,推广普及合唱教育,注重音乐课堂合唱基础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生活教育》2008,(10):69-69
杭州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小学——杭州市东园小学创建于1909年。百年的办学历程中,通过积淀和梳理,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学校精神:理性、务实、包容、开放。学校以推进高质量义务教育为主要目标;以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坚持"整体改革、和谐发展"的思路和方针。重视学校文化在引领理念、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锤炼学校精神,凝聚人心,带动学校制度、师资素质建设。强调以整体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提升形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顺应时代发展,落实国家有关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要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以区域中小学音乐教育高水平发展为目标,以普及面广的合唱教育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探索音乐教育在教育强区的高水平发展,并力求改变城乡合唱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具体采用“外联内和”模式,努力构建合唱教育的外部优质发展生态,同时促进合唱教育的内部和谐生长。经过多年的实践,全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了区域合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它以优秀的教师文化为引领,以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为基础,追求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和谐发展。学校的风气基于文化,在建设优秀的教师文化的基础上培育敬业的教风,在敬业的教风引领下培养勤奋的学风,以教风、学风为基础形成学校文明的校风。一、建设和谐教师文化,形成敬业的教风。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主脉。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情绪反映等。一般可分为三个层…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4,(30)
正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行臻和教育谱奋进新篇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实验学校投资2亿余元,占地120亩,现有教学班64个,学生3700人,备有高标准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学校以"臻和文化"为统领,实施"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战略,造就富有爱心与责任的卓越教师队伍,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打造绿色质量,培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建设名牌学校。学校先后承办国家级图书现场会等教育教学活动,获得"国家基础教育实验基地"、"国家级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组织文化,是引领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存在.只有以先进教育价值观为核心建设学校的文化体系,学校的文化存在才有社会意义.同时,在建设和谐学校文化过程中,必须以先进性、主体性、发展性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美育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围绕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和育人目标,学校以美学校园环境营建,引领师生学会发现和感悟美;以审美为核心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在个性审美中提升美学素养;通过课本剧大赛、艺术社团活动等,引领师生体验与展示美育成果,促进师生教育生活的审美化。由此,以美学精神构建校园生活,成就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参考》2013,(11):F0003-F0003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地处风光秀美、政通人和的人和镇。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早已在人和大地生根、发芽、开花。根据这一地域特色,荣成三十五中早在2008年就确定了"和谐教育引领师生和谐发展"这一办学特色,即以和雅的育人文化为先导,以和顺的管理模式为载体,以和乐的互助课堂为抓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雅的育人文化。学校注重提升教育的艺术和品位,使校园成为真  相似文献   

10.
马永会 《辅导员》2011,(13):32+65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始终坚持"文化育人"的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并形成特色。我们以"红领巾兰苑"为载体,以"四好少年"为培养目标,努力打造学校文化品牌,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从而实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其建设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奏响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营造优质健康、和谐创新的育人环境;坚持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文化建设的效果和水平;坚持以制度建设和紧扣学校实际为原则,拓宽大学文化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参考》2012,(13):14-16
近年来.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以“共建共享”思想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人和个性精品”的办学理念推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准确定位以民族文化引领课程建设.以优质特色课程体系为学校生命力支撑,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特长、终身发展,促进学校优质、协调、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质量观、学习观、课程观、治理观四个维度对“绿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梳理,探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绿色教育以和谐、高效为价值遵循;通过建设绿色学堂,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确保素养与分数同步提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大课程观,落实新时期育人目标,基于“五育互育”理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基于“和谐共生”文化理念推进学校治理变革,形成学校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4.
学校要构建真正属于自我的办学特色,必须要创新载体,将学校文化生态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的学校文化生态建设还存在着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忽视学校精神的引领、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而忽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自然生态建设而忽视精神生态建设等误区。要提升学校文化生态建设的层次,就必须将"人—教育—环境"有效整合起来:承前启后,延续历史变迁脉络,拓宽未来发展视野;化虚为实,注重细节规范打造,引领师生精神成长;寓静于动,不断丰富传播手段,构建学校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方凯 《教育》2024,(9):106-108
<正>随着教育体系的持续完善,小学音乐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小学音乐合唱的技巧教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音乐合唱是对学生艺术启蒙的重要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从合唱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谈起,分析了小学合唱教学目前面临的困难,并探讨了提高小学合唱教学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大教学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养、营造学生合唱的浓厚氛围、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设置合唱社团、重视指挥技巧、打磨合唱表演、丰富合唱教材的内容、引入国际先进的做法等,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引领学生发自内心地歌唱。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它能引领着师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教与学;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它能熏陶浸染师生的心灵;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我校将进一步重视和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位、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胜出,只有和谐的学校文化才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学校和谐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而且是当今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而且引领着学校的各项建设,提升着各项建设的品位。因此,教育  相似文献   

18.
我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一直倡导"尊重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扬起隐形的翅膀;尊重家长,结成坚定的教育联盟;尊重教师,提升职业幸福感;尊重教育规律,引领学校和谐发展。尊重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生态、打造校园"文化软实力"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它在学校的各项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为学校各项建设注入文化内涵,提升品位,成为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生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教育、调适、激励、凝聚等诸多功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辐射型氛围.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合唱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文结合我校合唱教育的实践情况,对职业学校进行合唱教育的必要性及如何组建合唱队进行了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