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是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图形认识”中指出:“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测量”中指出:“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角的度量”更是学生在三角形分类活动中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背景: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角,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五部分内容: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角的概念,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画指定度数的角.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四、关于“角”与“平行和相交”本册教材在直观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和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上,继续认识角。学习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学习周角、平角的概念以及它们与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学习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在“平行和相交”单元,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上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学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材在编写时主要考虑了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册教材在直观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和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上,继续认识角。学习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学习周角、平角的概念以及它们与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学习用三角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A没有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而是随意放置,然后经过一次相减得出角的度数.同桌的学生发现后立即向老师报告说学生A的量法与课本上讲的不一样,是错的.而学生A却立即反驳  相似文献   

6.
正角是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图形认识"中指出:"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测量"中指出:"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角的度量"更是学生在三角形分类活动中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基础。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渗透分类思想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必须对角进行分类,理清锐  相似文献   

7.
对小学生来说 ,“锐角”和“钝角”是两个比较枯燥的概念。在教学时 ,可以先出示下图所示的硬纸板做的“角”教具 ,让学生照样子用剪刀剪下这两个“角”学具。接着 ,学生用右手首先执∠1学具和∠2学具 ,分别戳一戳左手 ,比较哪一个戳人的感觉疼一些 ,想想为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 ,教师指出∠1比∠2尖锐 ,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与“锐”意思相对的字 ,即“钝”。然后 ,教师出示一个直角 ,将∠1与直角比较 ,指出∠1小于90度 ,看上去尖尖的 ,它是一个锐角 ,也就是说 ,我们把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教师再把∠2与直角比较 ,并用量角器比…  相似文献   

8.
眼见为实吗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我和学生遇到了下面这道题: 判断下图中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的类型。 绝大多数学生只看了一眼就判定为直角,个别学生犹犹豫豫,在直角、锐角、钝角三者之间徘徊。在思考了几秒后,班长李俊泽要求用三角板去量,我很高兴地说:“好啊.老师的要求你记得很清楚,判断一个角的类型,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活学活用啊!”我在投影上将图放大,他量完后坚定地宣布:“就是直角!”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13~114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角的画法探讨过程,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准确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2.让学生在对角的自主分类过程中,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加深他们对这些角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分类意识。3  相似文献   

10.
量角用量角器,在小学阶段都学过,当然我也不例外.应当是三四年级学过的吧,我记不清了,教我的老师是怎样讲的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对于会用量角器量角我一直认为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因为当时班内好多同学都不会,时常把一个钝角量成锐角的度数,而我一直都不会出错.因为我总是在量角之前先看一看这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然后再选择用哪一圈的数字来表示角的度数.正是因为这点"小聪明",所以在量角度数时总觉得比其他同学技高一筹.也总是把自己的方法讲给别的同学听,并因此有了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三角形内角和”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记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中只有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的道理;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进行“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和“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的计算;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材简析:通过上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并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本节课,旨在使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够根据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并利用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哪种类型的角.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进行数学交流.另外,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教“锐角、钝角和平角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直角 ,同学们列举了桌子角、书本角、黑板角……正准备转入下文 ,有个学生答道 :“老师 ,我举手回答问题时 ,举的手也是一个直角。”我定眼一看 :以肘关节为顶点 ,学生手的形体正是一个“活”的直角 ,于是我因势利导 ,先让全班同学仿照刚才那位同学举手的样子 ,做出一个直角。然后 ,启发学生思考得出 :如果肘关节向内收缩 ,所形成的角就比直角小 ,这样的角叫锐角 ;如果肘关节向外伸 ,所形成的角就比直角大 ,这样的角叫钝角 ;如果肘关节继续向外伸 ,直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所…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学《角》一节时,对角进行静态描述后,为使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加深记忆、理解,用自制教具(用两根木棍,固定一端)边转动一根边叫学生正确地说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之后,木棍继续转动,这时有位学生提出:“老师,大于平角而小于周角的角叫什么角?”当时我被这位学生所提的问题难倒了,只好告诉这位学生:这类角确实应有一个名称,可老师暂时还未弄清这类角叫什么,待老师弄清后再告诉你。  相似文献   

15.
5.角的度量片断实录教师要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王小红没有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而是随意放置,然后经过一次相减得出角的度数。有位同学发言说,他的这种量法与课本上讲的不一样,是错的。王小红立即反驳说:我量出的度数和大家量出的度数一样,怎么说是错的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教师对此不作任何评价。她布置学生各自画出两个相邻的角,并量出它们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用零刻度线对准一条边的方法量角、画角,量角器要放两次,而用王小红的方法量角、画角,量角器只需放一…  相似文献   

16.
课前思考:“锐角和钝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了直角,并能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的编排是先从现实生活中的斜拉桥提取出三种角,然后认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接着是折直角、用活动角摆出锐角和钝角,最后是几个相关的练习,分别是在实物上找角,辨认三种角,画三种...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教师可以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引发思考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  相似文献   

18.
【片断一】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认识了哪三种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你能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吗?(学生画,上投影展示) 2.师:在认识这三种角时,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研究的?(观察、比较、小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电教手段教学“角的度量及画法”曲靖师范附一小王丽端角的度量及画规定度数的角,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其主要原因是教具量角器上刻度小。学生认识量角器的中心、两圈刻度及数度数有困难。学生看不懂量角器.量角时便不知量角器应怎么摆放,也不知该如何读出刻度。如果...  相似文献   

20.
一、困惑——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材上给出的是描述性概念:锐角比直角小的角;钝角比直角大。这样的概念是不够严密的,尤其是钝角的概念.当学生如果提出大于或等于180度的角时,我们该如何解释,比较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