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中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知识中融人情境,就像汤中溶人盐味道更鲜美一样,也会给课堂带来活力和美感。但我们在听课中时常发现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下面笔者就一节相同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中两个不同的情境创设导人为例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低年级数学教材图片丰富,形象生动,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然而数学语言和思考过程在书上却不多见。教师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材特点,抓住数学的本质,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引领孩子们用心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品味数学的魅力,让低年级的数学课也充满浓浓的"数学味",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通过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提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数学思考低年级学生数学知识比较匮乏,他们所具有的就是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虽然低年级的数学知识比较简单,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领学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汲取智慧、分享成功的幸福乐园。教师要立足幸福课堂,烹制出数学课堂的"儿童趣味"、"数学味"、"生活味",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4.
一、正视目前"生活味"过浓的数学课在新课改的鼓舞下,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正在努力营造一种"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的新型课堂。可是,一些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数学情境的  相似文献   

5.
尹健 《广西教育》2012,(9):72-72
"数学味"是指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本质特点。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凸显"数学味"呢?笔者觉得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需从数学本身出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凸显数学本质和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特有的文化魅力。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把握数学本质创设情境是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  相似文献   

6.
张秀荣 《学子》2013,(11):56-57
数学是生活的提炼,是实践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是思维的体操。有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深奥难懂、枯燥无味,那是因为他没有发现数学的奇异之美,没有领略数学的和谐之妙,没有认识数学的对称之奇,没有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绝。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把"金木水火土"请进课堂,来还原数学的美丽。一、"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堂数学课上,我们先不要急于讲授数学知识,可以先和学生开一个座谈会。大家在一起谈一谈"什么是数学?""数学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数学?"通过座谈,让同学们知道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座谈,同学们发现  相似文献   

7.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按照大师的话,我的理解是特别是小学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就要让小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小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及其富有生命力。因此,只有让小学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8.
潘智 《生活教育》2014,(1):67-68
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重要还是数学化重要,一直是课改以来的争论焦点之一,还有的研究学者提出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观点。不论哪一种理论,笔者认为都要从课堂、学生的角度加以认识:数学味与生活味都是课堂中需要添加的味道,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的规划与设计及适当的操作,在"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架起一台适宜的天平,让教师、学生和课堂都达到一种平衡,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课堂需要不断创新,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引入、数学资源的整合,再配以生动、风趣的语言,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好玩起来,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从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上开展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在课堂上更积极更充实地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用数学”中使课堂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课堂上,总能看到表演、绘画、唱歌等有趣好玩的情景,但深入思考,总觉得缺了一点数学味。数学课堂应真正体现出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思维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教学、情境设置、教师语言等各方面做到求"趣"更求"味"。  相似文献   

12.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刚学数数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都是用的现实中的例子,他们能现学现用。因此据我了解,学生厌倦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既包括课堂上,也包括课外)太少,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第三,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课的认识,真正实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还得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学生的心中,数学课堂似乎大多给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所学的数学知识与他(她)们的生活情境没有太大的联系。因此笔者从调查入手,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倡教师用生活化的数学去"融化"冰冷的数学课堂,不再让学生因为数学的枯燥、乏味而远离数学课堂,从而慢慢地爱上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离开了生活这个源泉,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只有让数学课堂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拥有活力和生机。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眼中的数学成为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平时的课堂上的一些简单做法。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朱乐平在一次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指出,我们需要"安静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数学课堂需要适当的"静"。一、静思,让课堂充满智慧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学生回答得十分流畅,要么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演练了很多次,学生早已熟记  相似文献   

16.
数学情境"生活味"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以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先讲述了教师应如何调制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味"以及如何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数学味",最后有效地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创设出高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17.
《学周刊C版》2016,(25):122-123
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在数学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进步和收获。它不但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而且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采用营造学习氛围、创设生活情境、探索学习过程、组织合作学习和设计课堂练习等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数学课堂更显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平台。智慧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智慧地学,教师智慧地教,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课堂。让数学课充满智慧,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建构自我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并具有独特个性的集成智慧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让数学课充满“生活味”,让“生活味”弥漫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了我们的共同的追求。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如何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感受生活数学.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在“生活数学”的理论支撑下,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生活同课堂练习有机统一,在课堂练习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将枯燥的练习同生活结合,变机械的重复为快乐的接受,让练习蕴涵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尝试。然而在充满生活化的课堂中,我们也不可忽视数学课堂的严密性与思维性,不能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来冲淡“数学味”,应努力寻找“生活化”与“数学味”之间的平衡点,让“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