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游子诗人与月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国人爱月亮,仰望明月勾起多少美妙的幻想;最爱月亮的是诗人,歌咏月亮的诗篇如璀灿的星光。而咏月的诗人大多是游子,他们诗行中的月亮多是忆国怀乡的月亮,多是思亲恋故的月亮。不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是游子;感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也是游子;吟出“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的白居易,正客居异地;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其时也远在他乡。为什么偏偏是月亮幸运地成了诗人游子痴痴以求,眷眷相思的对象?为什么恰恰是游子诗人一齐爱上了那轮高不…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1(男生):你会唱歌吗?主持人2(女生):会呀。我不仅会唱,还会用诗词来配歌曲,相当优美。主持人1:那不是既学了音乐,又学习了语文?主持人2:是呀。两全其美。今天我们就以(指黑板)“语文与歌曲”为主题,开展一次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放录音:“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朗读歌词)主持人1:如果将“荡起双桨”的“荡”字改为“划”字,好不好?(同学纷纷作答)主持人2:如果将“推开波浪”的“推”字改为“冲”字,怎么样?(同学纷纷作答)……(放录音:“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学生朗读歌词)…  相似文献   

3.
[题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古到今,人类从没放弃过对月亮的探索,而月亮更是美的化身。古往今来,它一直是人们不断吟诵的对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月亮的了解又加深了,相信每个同学都对月亮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请围绕“月亮”这一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和往常一样,我吃过晚饭,便拿着报纸浏览当日的新闻。 “叮铃铃……”我习惯性地从口袋掏出小灵通,一看,是个陌生的号码,是谁呢?我边想边接通了电话。“喂,你好!”“你好,你是科学老师吗?”一个稚嫩的童音传入我的耳中。“是啊。”“我看到月亮啦!”那声音显然很兴奋。“那太好了!我还不知道你是准呢!”“我是你的同学,哦……不是,你的学生,强炜丰。”“恭喜你,今天你是第一个给我打电话的同学。”“耶!我是第一!”  相似文献   

5.
自从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们似乎对月亮特别的关注和偏爱。而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诗人们经过丰富的想象,描画出了月亮那自然而纯美的万种风情。这种复杂的情感滥觞为绚丽灿烂的月亮文化。那些经典而优美的“月”句。被世人传唱不绝。  相似文献   

6.
谁是易小A同学的偶像?谁让易小A同学最心驰神往、充满仰慕?偷偷告诉你吧,那就是金庸金大侠《鹿鼎记》里的抚远大将军、一等鹿鼎公韦小宝!按照易小A的想法,要是评选“清朝十佳少年”,韦小宝绝对能够排进前三名。“可惜的是,  相似文献   

7.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的一首《蝶恋花》将月下美景写得淋漓尽致。 相信没有人会要那支离破碎的人生,都是想要幸福美满的,就像月亮一样,人们看到圆月都是很欣喜的,不是吗?  相似文献   

8.
中秋的月儿可还圆? 看了题目,也许有人会说:“中秋的月亮什么时候不圆过?”当然,这仿佛是一条真理,深深烙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只是,每当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之时,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欣赏过她,与她在精神上对话过? 我觉得,现在的中秋之月是孤寂的。忙碌生活的人们连抬—下自己的头也懒了目光不再融合于柔美的月光,也很少与月的笑脸对视了。唯有那包装越来越精美,做工越来越精细的月饼,堆满了中秋,让人们总算嗅到了一丝中秋的味道。人们不再需要对月寄托思念至亲的忧伤,电话“义务”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月亮孤零零地留在漆黑的夜空,淡去。  相似文献   

9.
“望子成龙”先要“教子做人”吴素芹“孟娜被评为十佳少年啦”,这一消息随着新闻媒介的宣传,像长了翅膀似地迅速飞遍了鞍山钢城。而我这“十佳少年”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下子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抚摸着女儿胸前亮闪闪的金牌。奖章,望着那一大摞证书,回想...  相似文献   

10.
王丽 《现代语文》2006,(7):30-30,33
月亮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解不开的情结,中国人甚至还专门为月亮设立了一个节日——中秋节,这是合家团圆的一夜,是把酒赏月的一夜,“幕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月朗星移,明月如盘,这样一个夜晚总是会引起人许多暇思,于是嫦娥奔月成了千年相传的话题,吴刚伐桂成了流传至今的感慨,玉免捣药成为亘古不变的无奈,“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亮的故事伴着一代代人成长,月亮的神话,随着历史一年年流传,因此,月亮在中国人心中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位置,没有了月亮,黑夜将是多么可怕,所以古时中国人会把“月食”形成的原因认为是大狗吞月,会在月食时敲打锣鼓以希望把天狗吓走。这样,在中国人眼中,月亮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月亮了,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与中华民族的传说走向息息相关,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惩者的精英——古代诗人,更是与月有着不解之结。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问题要新颖有趣。教师所提的问题,在内容上应是学生未知的,在形式上应是灵活的。干篇一律,重复提问,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易出现思维定势。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提问:“什么是新月?”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新月就是新的月亮。”教师故意追问:“那什么又是旧月亮呢?”同学恍然醒悟自己答错了,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新月”在课文中的含义。这种欲正放误、欲直放曲的提问新颖有趣,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张吉焕 《考试周刊》2009,(44):216-217
一天夜里,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儿子没说错,因为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而在中文当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  相似文献   

13.
在这里发表李佳同学的文章,意在向少先队小干部们推荐,学习李佳同学热爱工作、善于工作的品质。当你被同学选上或是轮流担任了少先队各级小干部后,都应学习李佳同学的良好心态;当干部就是为同学们服务,冷静地思考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设计一套力所能及的完整工作方案,调动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引导大家一起制定“规矩”、自觉遵守“规矩”,实现自我教育,提倡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工作方法。 当干部就是要提高自己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这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之一。 我们盼望你和李佳同学一样,把你工作的好经验,好方法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14.
校园逸趣     
月亮更有用两个同学在谈论着太阳和月亮。一个同学问:“它们哪个更有用呢?”另一个同学回答说:“当然是月亮了,因为月亮在黑夜里出来,能给人照明,而太阳是白天出来的,这时候天都亮了,谁还需要它?”  相似文献   

15.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中有这样两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有圆缺,人人都知道。可为什么太阳没有圆缺,而月亮却有呢?因为太阳是自己发光的,而月亮自己却不会发光。月光实际上是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光的反射。观察过月食的人都知道,月全食时什么光也没有了,那是因为月球正好进入地球产生的阴影内。如果是月偏食,则是月球的一部分进入地球的阴影内。这就是太阳光照射月球产生月光最好的证明。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月亮在农历月中总是天天发生变化。月初是镰刀状,称之为新月;月中是圆圆的,称之为满月或望月;而到了…  相似文献   

16.
1月18日晚上,我来到快乐作文班,刘老师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了2003年1-2期合刊的《少年作文辅导》,翻到第八页问道:“宇航,这篇《我也受贿了》是他抄你的,还是你抄他的?”我一看,天啊!这不是我写的那篇登在2002年第11期《作文报》上的作文《我受贿了》吗?除了题目多了个“也”字之外,文章内容几乎一字不差。顿时,我急得直摇头,气得直摆手,大声说:“是他抄我的,上面还有您亲笔改的地方呀!”刘老师笑了:“你回座位去吧。”唐丹阳同学,你为何要这样?你为何要这样呀?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  相似文献   

17.
嫦娥奔月     
阴冷的广寒宫,高大的桂花树,可爱的玉兔,外加美丽的神仙姐姐——嫦娥,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月亮。这些对月亮的遐想其实反映了人们千百年来的一个梦想,那就是上九天去揽月,看看月亮到底是啥样子。而如今,“嫦娥”真的要奔月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三座里程碑——“嫦娥工程”已经启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甚于太阳,这是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生产生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国的农历就是以月亮的运转周期来计算的。中国人爱月,又最爱中秋的圆月。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自然地成了中华文明中极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  相似文献   

19.
近读南唐后主李煜的《乌夜啼》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深味了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流露出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难奈心绪,月有圆缺,人有离合,看来,此事真是“古难全”。又读李清照的《一剪梅》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故地重游,同是“西楼”,同一个“月”;一个“如钩”,一个“满”,景因人异,情随景迁。无言的月亮从南唐的夜空驶向了北宋、南宋,朴素的月亮成了词人们再现心事的窗棂,而那让人揣想的“西楼”,又是如何装载得下那许  相似文献   

20.
心中的月色     
几千万年来,月亮挂在空中一直未曾改变,然而人们笔下的月亮却各不相同。古书中有段话:“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此物也。”还有那“天狗食月”的传说。当时,在人们看来,月亮是个怪物,神秘莫测。在许多神话小说中,白天,有太阳镇压邪气,夜晚就有群魔乱舞了,黑 的天空中,浮着几朵乌云,那钩幽幽地闪着光的暗红色的残月,正配合那恐怖的气氛。在不少人眼中,月亮是蓝色的。自从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月宫便成了一个寂寞的地方。“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