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董桥是香港著名作家,他的散文追求学、识、情的融会贯通,结合散文创作,董桥在作品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理论,即知性与感性相融、文章“自然”说和辞意说。而董桥的散文理论与创作也同样做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解读与浅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苏轼,是如何把儒家的入世思想与释老的出世思想融会贯通合而为一,以及该思想对其散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衡穷数十年的功夫,在散创作理论上提出了“大事、大情、大理”的观念,在散创作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他的创作理论,达到了“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的散美。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从传统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大胆破除陈规,提出了“大散”的理论,为新时期本色派散的美学大厦添砖加瓦,他在散创作尤其是儿童学散的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5.
本借用社会心理学的角色概念与理论,分析、阐释解放区散家何其芳散创作的艺术命运,发现他的角色意识是从美的创造、抒写自我,经过展示苦难与评判现实,最后转变成讴歌光明、赞颂将领、嘲讽敌人、自我贬损的艺工作,角色意识的转变造成他以创作杂、报告学为主,自我抒情散逐渐萎缩,注重抒发对客观事物的实感,放弃了先前的审美精致与意境营造。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散研究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对于现代散理论的重新整理、对现代散与17年散创作的总结,以及对散作为一种体的本体论研究;二是90年代的散研究领域出现了对散体以及当时的一些创作现象的争论,这主要集中在对“散热”“大散”与“体净化”“小女人散”“化散”等诸多问题的论争上。90年代的散批评有了更加理性化、多维度的批评视角,但是也出现了命名的混乱、女性散批评的匾乏、对本细读的忽视、以及多元化批评方法的缺乏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二十世纪关于散认识的众多观点中,将散视为与小说、诗歌和戏剧并列的体的做法更多地是国人对西方艺理论观念的借鉴与移植,而且影响深远。人们在强调小说创作的虚构性的同时,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突出散的纪实性。中国古代散创作的理论争论中也确实存在着散创作要写实的观点。如“古之为诗,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实”(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之用有二,载道、纪事而己。载道上也,纪事其次也”(方孝孺《读崔豹古今注》)、“之事本一,而其用有三,日析理,日纪事,日抒情”(方宗诚《古简要序》)等,说法不一而足,皆指向散的纪实性质。而事实上,中国古典散创作中却的确存在着虚拟化的创作倾向。由于目前理论界对此尚无定论,故此姑称之为虚拟散。  相似文献   

8.
名学、散家董桥先生曾以“锻句炼字是礼貌”为题写过一篇专,谈到“写作用心大都字字如琢如磨”。“琢磨字是对拜读大作的人应有的礼貌”,“这种公德心更应该慢慢培养起来才是”。后来竞以该题,作为一本散集的名字广为刊行。是见此公对于眼下散漫潦草的风颇有意见。  相似文献   

9.
重庆作家许大立在从事小说、报告学和影视学创作之余,也努力进行散创作。在当今散挣破昔日的歌颂性抒情散创作模式之后,呈现出了丰富多样而又怪异芜杂的大散创作形态。许大立散在这大散格局中,占有自己的艺术空间。许大立散应定位于知青散和记散。这种散体现了对生活的强烈干预性。许大立散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美。  相似文献   

10.
董桥的散文多短章小品,但其行文翩翩然,逸致翩翩然,意蕴丰富,满纸烟霞,风格非常独特。董桥的语言是形成董桥风格的关键要素。他善喻善引,修辞极个性化。董桥又以其富有古典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话语系统构成文章的庄重基调,并用幽默谐趣的语言去化解那份书生气,使文章清丽雅致又智慧洒脱。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王统照最早支持了周作人倡导的美运动,最早提出了纯学散体概念,并把纯学散分作五类体式,虽然其范围较宽泛,但仍促进了纯学散或说促进了美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余秋雨历史化散的研究和评价,是以对时代语境的理解为基础.把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散作家在80年代已经拥有了自由创作的心灵空间,获得了话语权;其次,在80年代余秋雨完成了自己精神主体价值重心的重新贞立并完成了自己理论思维话语的重组再构,为创作历史化散做好了主体精神的准备;再次,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化散客观上抒解了中外受众的历史情结,满足了他们对历史的需求,其成功后面活跃着市场经济的面影。  相似文献   

13.
受着某些条条框框和理论的影响,散创作曾经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其中“形散神不散”的影响就很大。影响所及,弄得我们的学生。一谈到散。就说它是“形散神不散”,除此,便再没有了语言。  相似文献   

14.
我看董桥     
倒不是因为柳苏先生的那一篇《你一定要看董桥》的文章才去接触董桥的作品的,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挺厚的《董桥文集》。《董桥文集》收录了董桥的大部分散文,拿起这本书,通常一次翻上三四篇,就打住了,因为不太易于吸收与消化。有人说他的文章在遣词造句间苦心经营,精致得可怕,这种说法倒是太过分了些,他的散文的确精,  相似文献   

15.
杨燕 《现代语文》2006,(9):41-43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官至浙江、四川按察使。时人呼为“宋荔裳”、“宋观察”。众所周知,宋琬是清代一位颇具盛名和影响力的诗人,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人们论及宋琬总是习惯于从诗歌的角度出发,而往往忽视了他的散创作。其实,宋琬散的艺术成就绝不逊于同时代的散家。但名久为诗名所掩,与其诗歌相比,宋琬散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宋琬散主要收入了《安雅常集》、《重刻安雅堂集》、《安雅常书启》和《安雅堂未刻稿》中。本仅选取宋琬康熙七年湖州交游和散创作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宋琬此年、此地散创作的分析探讨见出其散创作海底冰山之一角。  相似文献   

16.
通感是散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在散创作中作家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通感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意觉等相碰撞,蹦射出美丽的通感之“花”,进而铸成一个和谐的、自成一体的“世界”,以此来渲染并深化散的意境,勾起人们美好的联想,表现着散深邃幽远的通感美,展示着散创作的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方芥舟 《师道》2003,(1):44
这个题目是董桥先生的。初看之下,怦然心动,似乎拨动了我心中那根乡愁的琴弦。董桥的散文我读之不精,唯独这篇文章,我作了认真的阅读。董桥这篇文章所写的童年没有了那种清纯与无忧。二次大战以及其后的影像科技让孩子们在悲欢离合的真假故事中早熟了。人类进入没有童谣的年代。波兰女演员毕特的童年旧事、《今日美国报》记者威尔逊在飞机上邂逅10岁小杰夫所受的启迪,都在诉说着人类没有了童谣的感伤。相信每一个读者读了这篇文章后都会有无穷感慨,看来孩子失去天性不仅仅是在中国。我记得作家红柯写新疆的事,说那个地方人的淳朴厚…  相似文献   

18.
级数是数与函数的一种重要表示形式,是微积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级数敛散性的讨论中,调和级数的应用很广泛,关于调和级数发散性的各种方法,对级数敛散性的学习和研究是有益的,特别是在其证明方面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本文对调和级数发散性的证明方法进行了整理,其中有些采用了与原证不同的叙述,但比原证更加具体明了。  相似文献   

19.
段佩 《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3-204
级数是数与函数的一种重要表示形式,是微积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级数敛散性的讨论中,调和级数的应用很广泛,关于调和级数发散性的各种方法,对级数敛散性的学习和研究是有益的,特别是在其证明方面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本文对调和级数发散性的证明方法进行了整理,其中有些采用了与原证不同的叙述,但比原证更加具体明了。  相似文献   

20.
散文散谈     
散是一种最贴近人们生活感表,日益为人接受和喜爱的一种学样式,散是创作的根柢和基础,又是学创作的极致,本从散的几个基本特征;实与虚,形与神,小与大,情感与自我诸方面,随笔而谈,试图探新世纪散发展的新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