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公民意识缺失、责任权利义务混乱的现象,这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又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及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实现。因此,要通过隐性教育方法、渗透教育方法和人性化教育的方法,把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家庭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家庭关系,切实改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3.
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有较强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和公德意识,但缺乏付诸实践,存在知与行的脱节。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缺乏对公民意识养成的落实,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意识养成的氛围,社会教育缺乏对公民意识养成的责任担当。只有扭转以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创建公民意识养成的良好社会环境,让公民意识在家庭中奠基、在学校中强化、在社会中升华,才能确保中小学公民意识养成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教育.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要遵循社会主义宪法、保障公民权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公民意识教育途径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宣传教育和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5.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龙应台一直没有停止关于教育的思考。在成名作《野火集》中,多篇文章批判台湾学校教育中缺失的公民意识与个性塑造。此后,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她对教育的思考日渐与社会现实结合紧密,提出家庭教育中,爱心、关注与对孩子的个体尊重至关重要;在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与素质教育中,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社会使命意识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很多社会人群,对公民意识存在模糊认识,存在偏颇乃至错误。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应当从匡正偏颇、错误认识入手,选择正确的教育维度,明确教育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8.
开展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构建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导向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的步调相协调、与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相融合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机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国家、构建公民具有国家归属感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应试教育、趋缓的体制改革步伐和旧有的历史认识误区是当前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可操作性强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方案,找出与社会生活相接轨、与普世伦理相衔接、与青少年教育规律相符合的教育方法,是当前德育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9.
秦小娟 《文教资料》2014,(17):112-113
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公民个体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将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不相适应,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和政治因素,又有教育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由政府主导,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结合社会实践,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国家和公民社会成员的一种主体意识,包括公民身份认同意识、法治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教育营造校园公民生活氛围,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教育过度"现象。家庭教育和媒体舆论也要发挥正面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事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从民主政治建设视域出发,在分析公民意识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针对公民意识缺乏问题,采取积极策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90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然而,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培养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从“90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研究入手,全面准确分析把握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查找症结,借鉴成功经验和案例,建构科学合理的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初中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反映了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上的不足。学校作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农村初中可在学校仪式、综合实践、校园治理、拓展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凸显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成熟公民社会建立的要求,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于在长期封建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公民受到“臣民”思想的惯性影响,也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公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体公民素质的发展水平。学校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探索高校《基础》课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对促进全体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力量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养成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就其正面作用而言,大众文化对当前文化格局的改变有利于青少年公民主体意识的养成,大众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青少年养成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大众文化的跨地域传播有利于青少年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其消极影响表现在:大众文化的肯定性容易养成青少年的犬儒主义人格;大众文化的感官性容易削弱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众文化的无国界特征容易消解青少年的民族国家认同。面对这一现实,学校教育应该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作出主动调适,才能在大众文化勃兴的文化背景下开展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良好的公民意识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和加强教育的必要性,论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增强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感,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公民责任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公民责任感的途径很多,当务之急,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和谐的公民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学生公民实践活动,唤醒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的认同。近一段时间,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对目前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访问与分析,感到一些忧虑……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积极要求上进,求知欲强,富有创造力,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但是由于西方化思潮的侵蚀、影响和公民教育的弱化导致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缺失和淡化。  相似文献   

19.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公民意识(公民状态)是指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政治或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即一个人拥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政治文明以及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多管齐下,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都应肩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道德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足、信仰意识缺失等.高等院校应在健全人格、公共意识与规则意识、生命伦理、信仰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