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坚持科技创新 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人类开启可持续发展新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国家基本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表率。20年发展历程表明,可持续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创新在以下4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1)在保障人口健康、食物安全和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满足人类发展的合理需求、提高人类的福祉水平;(2)在海洋和空天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等方面,消除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3)在提升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绿色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等竞争能力方面,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巩固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4)在形成先进的环境伦理和发展观、构建国家科技-文化-体制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提升战略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等方面,助推社会进步与文化建设进程、增强发展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背景下雄安新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目的是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京津冀地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分析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应该注意到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理念所面临的科学问题:(1)京津冀地区的气候将怎样变化;(2)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变化;(3)海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其人类用水的影响;(4)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开发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纪之交,本区社会经济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效率与公平、保护环境与维护民族及国家利益、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四大发展目标。作者认为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必须遵循“需求、限制、平等”三大原则,确保人口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三方面呈良性运行和发展;应采取人口有序发展、比较优势资源开发、防御型环境保护、局部区域突破发展和经济社会开放等综合模式,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高原人口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区域与产业等多重关系之间的协调机制,提出了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战略产业选择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协调发展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人口膨胀是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根源,是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中国来说,人口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根本上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要手段,促使三者的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循环经济是全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机制和能量梯级利用规律而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和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从而以最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分别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系统论、经济学、价值工程、哲学和技术进步等角度来看,循环经济都表现出一定的特质,从而使其在本质上成为:(1)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自循环经济;(2)环境友好型经济;(3)全生态仿生经济;(4)良性超非线性经济;(5)实现技术资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综合优化配置的可持续性经济;(6)全功能、低周期寿命成本(高价值)经济;(7)方法论经济;(8)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的理想路径,人类技术经济思维方式革命、技术经济范式革命和环境保护范式革命。对于循环经济本质的认识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环境视角和中国的实践,区分出三种发展模式:"粗放式"发展、"底线式"发展和绿色发展。并通过梳理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式"发展到"底线式"发展的演变历程,未来还将进一步转向绿色发展。运用非参数方法构造生产者减排行为模型以刻画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定量测算"底线式"发展和绿色发展模式下的环境排放和经济产出差异,模拟发展方式转变对中国环境经济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的中国实践,从能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对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等施政路径和外部制度环境进行评估与反思。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将使得中国的排放水平较当前减少约16%~22%。样本区间内,环境效应保持了总体平稳上升的趋势;(2)经济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将对中国经济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挤出"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由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明显大于"挤出"效应,从而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这一经济效应约占GDP的3%~10%,但呈现出逐年衰减的态势;(3)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财政分权和外商投资均对发展方式转变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式转变呈"U"型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且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在发展的进程中尤其重要。工业化是中国走向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发展阶段,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约束。要解决这一现实与潜在的矛盾,只能在强化科学技术与教育地位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源高效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赵建安 《资源科学》1997,19(4):27-33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且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在发展的进程中尤其重要。工业化是我国走向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发展阶段,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约束。要解决这一现实与潜在的矛盾,只能在强化科学技术与教育地位的工业化、科学技术、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正> 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优先项目计划(第一批)。“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被列入优先项目计划(第一批)。 《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它将成为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制定中,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得到具体体现。优先项目计划是从《中国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中分解出来的可操作项目,将集中解决国内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的一些紧迫问题,推动产业部门和  相似文献   

10.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与控制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繁荣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人口转变进入新阶段,即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过去30余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亟待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来获得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驱动力的、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形成新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可持续经济增长源泉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改善这一生产率来源的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中国"未富先老"的特点,从人力资本培养、应对老龄化和调整生育政策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资源科学》2018,40(4):655-66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华玉 《科技风》2011,(15):249-250
随着近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指出了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应对中国资源环境基础脆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内涵,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沿海11省份海洋经济增长中海洋资源消耗的回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06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量随海洋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2006-2014年海洋资源消耗量增长趋势减缓,海洋经济增长正逐步实现与海洋资源消耗的脱钩。(2)1997-2014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辽宁、河北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弱脱钩为主,上海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强脱钩为主,海南、广西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到2014年脱钩显著的区域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3)规模效应、人口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正向作用,而强度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抑制作用,着力提高技术效率、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调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是实现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胡焕庸线"是我国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呈北东—南西走向延伸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其形成和发展与自然条件诸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密切相关,更与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相关。面向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胡焕庸线""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三大问题。文章基于空间信息和相关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通过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提出了"胡焕庸线"应该破及其依据、"胡焕庸线"可以破及其理由、破解"胡焕庸线"的科学思路3点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破解"胡焕庸线"的4点建议,即:(1)多方并举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三业"联动铸就西部大发展新模式;(2)打造中国绿色新能源基地,构建耗能密集-节水型高新技术产业;(3)"群""带"结合走西部城镇化之路,挖潜革新促东西部均衡发展;(4)打造以人为本环境吸引各路人才,构建利益均沾机制保障创新供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国际比较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资源环境现实基础表现出明显脆弱的特征。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世界人口超过1亿以上国家中,目前中国国家资源环境的安全状态仅略优于日本,处在10个人口大国倒数第二的位置上。更严重的问题是,未来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已十分脆弱的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基础产生着巨大的压力。若在此问题上出现认识和发展政策上的失误,便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中国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此,建议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应定位在:确保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考虑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中国未来国家资源环境安全战略的政策调整模式可以考虑为: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严格人口控制×(推进资源深度化加工 加大科技投入 扩展资源国际化 改善环境基础 强化全民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中国人口超过12亿。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人类对生育的选择将决定世界的未来。我们四川省巴中市是一个拥有120万人口、而仅有84.2万亩耕地的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大市、人多地少、底子薄,资源、区位缺乏优势。近年来,我们在全市农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把优生优育同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密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众多环境问题。工厂企业的大规模成立,各种资源的消耗增加,"三废"的大量排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新时代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我国19个典型城市采用面板数据和全局主成分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底层指标与科技(T)、资源(R)、环境(E)、经济(E)和社会(S)五个子系统的适配关系及权重,运用模拟仿真确定了最佳协调度模型,凝练了协调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子系统的特征,并根据模糊均值聚类法揭示了协调发展演化路径,最后分析了典型城市协调发展综合水平。研究表明:(1)城市协调发展总体呈上升水平,但发展短板和发展短视导致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2)城市协调发展具有"东部高-中部和西部中等-东北部低"的时空分异特征;(3)城市协调发展受资源、区位、交通、政策的联合影响,实现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进行动能转换与短板补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相适应的中国人口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