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岗 《高中生》2009,(10):63-63
1.报考空军航空大学的考生如何填报志愿? 答:考生填写《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志愿表》时.必须在提前录取院校栏目中把空军航空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同时,可兼报军队或地方其他院校。  相似文献   

2.
《河北自学考试》2011,(6):34-35
在高考招生录取过程中,每一录取批次原则上按考生志愿顺序周转电子档案,即先按照平行志愿投档规则,结合高校投档比例提供第一志愿考生电子档案,由招生院校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审核录取,并将拟录取结果上传省教育考试院审核备案。省教育考试院审核无误后,打印录取名册。  相似文献   

3.
1.填报志愿就是签“大学录取协议”吗? 答:考生所填报的高考志愿既是省(直辖市、自治区)招办投档的重要依据,又是招生院校录取新生的必要条件。现在各地一般所有批次的院校全部以考生统一填报的志愿(含征集志愿)为录取依据,省级招办按考生填报的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没有按省级招办统一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填报志愿的考生,不可能被院校录取。在招生政策范围内,只有考生与院校双方都同意的选择,才会圆满实现。因此,填报高考志愿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考生与院校之间按招生规则进行双向选择所签署的“大学录取协议”。  相似文献   

4.
填报好高考志愿,争取最佳录取机会,提高志愿“命中率”,升入理想的大学,是众多考生和家长共同的愿望.据统计,重点大学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被录取考生的95%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被录取考生的80%左右,而且多数高校的招生章程规定,第一志愿考生如果满足招生计划,就不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了.由此可见,第一志愿的填报十分关键.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第一志愿呢?我们认为,需要科学地运用相关资料,做到知己知彼,争取选准选好,尽量避免“眼高手低”和“高分低就”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院校级差     
如果一志愿招不满,对第二志愿填报本校的考生,有的高校会规定一个分数限带J(具体分值会在招生章程公布)。如考生王以650分的成绩第一志愿投档到甲大学,但落榜。假设王将乙大学填为二志愿,而该校规定级差为高于本校一志愿录取最低分(或平均分)50分,王的考分减去50分后高于前述的最低分(或平均分)。则王的档案才可被投入乙大学。此50分的分值就是乙大学针对二志愿考生的院校级差。但应注意,  相似文献   

6.
《招生考试通讯》2012,(5):17-18
招生高校在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时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则。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10种。 章程这么说情况1:《东北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当第一志愿(或按平行志愿投档)考生档案不足或招生计划尚未完成时.  相似文献   

7.
郭小川 《高中生》2011,(6):48-49
规则摘录 河北金融学院招生章程 三、录取规则 3.对所有进档考生.专业安排按照考生志愿优先的原则,首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第一专业志愿满额时,按其第二专业志愿录取,依次类推。如所报专业志愿录满,考生同意调剂,可安排在相近专业;如不服从调剂.将作退档处理。  相似文献   

8.
高考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具公平性的选拔性考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一直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出于方便招生管理、保障高校利益的需要,目前在众多地区实行的志愿优先招生方式中,第一志愿优先实际上成为首位的录取原则。录取时,招生部门是按招生计划根据招生学校第一志愿上线人数向招生学校投放档案的。如果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超过了学校的招生计划数,学校就不再要第二志愿以后的考生档案了。换言之,在不同志愿顺序之间,其实并无分数的平等。这样,考生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是高校开展招生工作和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高校每年的招生政策都是以招生章程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填报志愿前,考生必须认真了解有关学校的招生章程.对其中录取规则等核心问题加强研究,使志愿填报更加有的放矢。然而,由于各高校的校情不同,政策各异.招生章程书写的体例也各不一样.考生和家长在五花八门的招生章程面前常常会不知所措。那么.高校招生章程一般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相似文献   

10.
宗和 《中国考试》2007,(5):58-59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调剂信息系统正式开通。第一志愿没被招生单位录取的上线考生,均可参加网上调剂。如第一次调剂没有成功,考生可二次选择调剂志愿。在获取调剂信息后,考生填写调剂申请并寄送给接受调剂单位,经接受调剂单位审核后发接收调剂函至考生原报考单位,原报考单位同意并转寄报考资料,最后接受调剂单位接收了考生的报考资料,调剂才真正成功。  相似文献   

11.
孙恒 《中国考试》2005,(6):4-6,30
高考志愿填报是在高校招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生填报志愿对国家的选拔人才.对考生的今后的学习、就业都起着重要作用。考生要了解当年高校招生录取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熟悉各类院校招生的具体要求.根据自身条件和志趣爱好.选填好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较切合实际的志愿。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准确填报。但考生、家长如果在填报志愿时能够全面考虑、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志愿填报中的一些关系.那么无疑会对考生的志愿填报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多年从事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经验.希望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正确处理的以下关系。  相似文献   

12.
1.院校级差。如果第一志愿招不满,对以第二志愿填报的考生,有的高校会规定一个分数限制(具体分值会在招生章程中公布)。如考生小李以650分的成绩由第一志愿投档到甲大学,但落榜;而小李将乙大学填为第二志愿,该校规定级差为高于本校第一志愿录取最低分(或平均分)50  相似文献   

13.
《吉林教育》2008,(15):3
我省调整高校招生政策 考生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 (本刊讯)经省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我省对2008年高校招生政策和措施进行适当调整,高考填报志愿时间调整为公布成绩、全省排序、确定本科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后进行。志愿设置上也力争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提前批次录取志愿栏设置3个学校志愿,以后各批次除设第一志愿外,其余志愿均为平行志愿。在第一批次(重点院校)录取志愿栏,设置4个平行志愿;  相似文献   

14.
在填报志愿之前,考生有必要认真研究各个高校的招生章程,因为这是学校在录取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录取规则主要包括:提档比例的确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的政策、加分因素的选用、是否有男女比例限制、专业调剂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15.
高考填报志愿,对于考生和考生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由于受不熟悉招生办法、时间紧张、手头资料欠缺、没有计算机等因素影响,志愿填报不如意的考生不在少数,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录取,等到补报志愿时往往会出现无可奈何之状况。下面笔就多年的招生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指导考生填报高考志愿。  相似文献   

16.
我省2007年普通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开始。如何科学、合理地填报好院校与专业志愿,关系到每个考生能否顺利地被录取到理想的院校和专业。随着高考志愿填报日期的临近,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已成为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话题。《2007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最主要的依据,《2007年在辽宁省招生高等学校招生章程》是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时了解招生院校录取规则,办学性质等相关信息的最重要资料。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填报好高考志愿,省招考办副主任于涛同志.就我省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基本情况、志愿设置、填报志愿的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做如下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策划动机 在填报高考志愿前,考生需要搜集各种资料,研析各类信息,只有做好这些必要的前期准备,才能科学、合理地填好高考志愿。有关填报志愿的资料可谓浩如烟海。其中。高校的招生章程与招生计划是受考生关注度最高的两项内容。作为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重要载体.招生章程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而招生计划。则堪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正> 二字诀志愿即考生选择的高校。在同一个批次内,考生可以同时选择几所高校,第一志愿即第一选择,第二志愿即第二选择,依此类推。考生可以选择的高校数目由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决定。在同一批次内,录取顺序按志愿的顺序进行,因此,第一志愿最为重要。若第一志愿落空,教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规范高等院校的招生行为,保护广大考生的利益,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发布文件规定,招生院校必须制定《招生章程》,并且在每年5月之前向社会公布。《招生章程》就成了大学录取考生的依据,也成了考生填报志愿的必读。考生应该认真阅读自己向往高校的《招生章程》,特别是录取规则中的“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专业录取方式、是否有专业级差……”等内容,这样才能防止因为不了解或对这些内容误解而给自己的录取带来损失。《招生章程》该如何去读,有哪些值得考生注意的关键点?请看各大学招办主任的点拨——  相似文献   

20.
录取规则是高校《招生章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投档比例的确定、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对加分或降分考生的处理、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性别与语种限制等。是考生填报志愿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考生如何正确理解、掌握录取规则,关系到能否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但由于目前各高校录取规则形式多样。其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且说法又各不相同,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考生的理解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