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熊英 《新闻界》2013,(13):66-69
抗日战争中创办的《大公报》汉口版,依靠丰富多样的广告表现形式、规范的广告经营组织制度、分层细化的广告价格策略、与"四不"主义编辑方针相统一的广告经营理念,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报纸的成功发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报业广告经营经验,显示出《大公报》人杰出的报业经营才能。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3.
四不方针的提出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大公报》是唯一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中国独立报刊的杰出代表,1941年,《大公报》与《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朝日新闻》等报纸一样,获得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奖章,后来联合国又推选《大公  相似文献   

4.
覃林 《新闻三昧》2007,(9):55-56
张季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舆论界无人不知的一位骄子。他主持《大公报》笔政15年,成就辉煌,社评影响巨大,开创了大公报时代。《大公报》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新闻行业的一面旗帜,国内举足轻重的舆论重镇。  相似文献   

5.
张颂甲 《传媒》2002,(5):40-41
现在人们可能只知道我国香港有一张《大公报》,而不知道当年《大公报》是从天津起家,“文革”前的北京《大公报》曾是中央一级全国性的经济报纸。现在人们大都知道我国有一张权威性的经济报纸《经济日报》,而不知道这张报纸和当年的《大公报》有着某些历史渊源。那么,《大公报》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报  相似文献   

6.
1959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先后撰写15部武侠小说的金庸,近日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在回答“你从《大公报》出来,35岁时自己创办《明报》.重要的缘故是什么”的问题时,金庸回答:我在《大公报》工作时,《大公报》还是独立、自由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生活书店首创“全国出版物联合广告”,很好地解决了一些小出版社(书店)的困难,深受出版界的关注和读者的欢迎。这种联合广告包定全国著名大型报纸包括《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第一版全版或上半版.用作图书广告宣传。他们精心设计,将版面分为大小若干块,其中除一部分用于登载本版书的广告外,其他部分用来刊载同行业的出版物的广告。  相似文献   

8.
近代报纸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新闻出版史、思想史、文化史、经济史极其重要的原始资料。文章以民初长沙《大公报》为个案,探讨报纸与舆论的关系,并重点阐述长沙《大公报》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和壮大起来,成为民国时期湖南魅力持久的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9.
施喆 《新闻大学》2002,(3):64-71
回顾20世纪中国新闻史,新记《大公报》(1926-1949)是必须提及的一张报纸。它以“四不主义”确立报纸的风格,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在1941年获颁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而成为当时中国报纸的翘楚。但对《大公报》的性质,除了以前带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批判之辞外,学界的观点并非一致,或将《大公报》视作“职业化报刊”的尝试,或将其定性为“文人办报”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刘欣  侯文韬 《兰台世界》2016,(6):119-121
本文探讨《大公报》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的影响。《大公报》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一贯重视体育报道。《大公报》的体育报道,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宣传、推介、促进的作用,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大公报》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发行范围广、影响大的一份中文报纸,是中国新闻界的重镇。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公报》也是中国新闻史教学一直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对于高校新闻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仝力 《传媒》2002,(7):47
《大公报》是民国时期的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宗旨,秉持民间立场,并期望以自己的舆论来影响中国社会的进程。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一书,汇集了表现昔日《大公报》的风貌的大量照片,同时较多地选载了  相似文献   

13.
《大公报》是解放前一张很有影响的民办报纸,本文着重介绍了创办人英敛之的生平及初创时期的大公报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15.
《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份著名的文人报纸 ,一贯奉行“言论报国”的宗旨 ,在长期的办报历程中 ,逐步形成并巩固了个性鲜明的“敢言”传统。这一传统贯穿于《大公报》的整个言论实践之中 ,成为《大公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试图勾勒出《大公报》“敢言”传统的基本面貌 ,为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是迄今为止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我们一般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大公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晚清时期,(1902—1911年)这一时期就是《大公报》英敛之时期;  相似文献   

17.
唐琪 《新闻世界》2010,(8):170-171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是一份具有典型维新派特征的报纸,主张君主立宪,向往自由平等。作为一份敢言独立之报纸,英敛之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新闻言论的文章。本文对英敛之的开启民智、推行白话文、提倡新闻道德、呼吁新闻自由等新闻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王金福 《现代传播》2014,(4):155-156
新记《大公报》的《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以下简称科学类副刊)以"普及科学"为主旨,详实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科学传播的内容和特点,是研究近代综合类报纸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关于《大公报》副刊的研究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尝试以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为例,探寻我国近代史上综合性报纸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概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以期为探究近  相似文献   

20.
在《大公报》的百年沧桑中,其最受争议的发展阶段是新记公司主持阶段。本文通过书籍查阅和知网文献搜索,对新记《大公报》的历史研究成果按新闻、评论、广告、专刊和副刊五个类目进行分类归纳,目的在于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新记《大公报》的变化以及改革后的《大公报》对社会乃至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