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3年5月31日是个周末。这天出版的《财经时报》一版头条的标题是“陷身问题贷款‘上海首富’确被扣查”。 同一天,只有另外一两家全国性的财经类报纸比较详尽地报道了这一后来为海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新闻。而《财经时报》是最早证实事件的主角周正毅已经被警方扣查的媒体。 “前一天我们一直工作到凌晨,时间主要耽搁在标题上。第一,是‘扣查’二字,因为涉及到事件发展到什么程度,特  相似文献   

2.
香港的报纸曾经载文,说上海人一般最喜爱看的报纸中有《报刊文摘》和《联合时报》。《报刊文摘》汇萃各报刊文章之精粹,以其数百万份之发行量,影响自不待言。那么《联合时报》究竟是以什么取胜的呢? 且先请看近来报纸中的一段文字: “前些日子,上海新闻界曾在报上公开披露了某局副局长违反‘八条规定’的问题。朱镕基市长根据中央规定,对未经他同意即作公开报道的做法,在一  相似文献   

3.
手头有两份报纸,分别是2002年5月8日的××时报B1版和××晚报A3版。在这两份报纸上有一篇内容相同的社会新闻稿件,但细细比较之后,却发现这两篇报道大相径庭。××时报B1版题为《抓二奶找错了门无辜市民遭耳光》的报道称:“昨日,家住南京栖霞区吉祥花园的宋女士在自己家中被闯进来的陌生老太婆扇了一记耳光,待事情真相大白才知道,老太婆从江西赶到南京抓‘二奶’找错了门。”××晚报A3版题为《抓“二奶”找错门》的报道称:“昨天,一名千里迢迢来南京抓‘二奶’的女士,却敲错了房门,结果闹出了一场大笑话。该女士姓…  相似文献   

4.
张港 《新闻三昧》2005,(3):56-56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  相似文献   

5.
马立诚同志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  相似文献   

6.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7.
曾经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报纸,在最近几十年间,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报纸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悲观的预言。“未来学家及《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把报纸称为‘媒介恐龙’。更加剧了人们对报纸前景的恐慌。《华盛顿邮报》  相似文献   

8.
辛妍 《传媒观察》2005,(9):11-13
“你找‘法晚’?这报纸在北京卖得可好。我家原来订了另一份报纸,现在改订‘法晚’了。”去《法制晚报》采访的路上,热情的北京的士司机如是说。  相似文献   

9.
1996年1月1日,严冬的济南街头出现了一批穿红马夹的卖报人。《济南时报》的编辑、记者手捧着刚刚创刊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穿行在大街小巷。“卖报,卖报,《济南时报》……”一声声叫卖,兴奋中夹杂着忐忑,羞涩中饱含着期待。红马夹的出现,给了济南人一份惊喜,“咱济南人也有自己的晚报啦!”人们奔走相告。创刊的当日,《济南时报》发行量就达6.7万份,被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喻为“全国新创刊报纸中罕见的奇迹”。一年后,《济南时报》发行量又达到15.6万份。中国晚报协会特批《济南时报》于去年9月加入了中国晚报协会,使之成为144个协会成员中唯一的一家“时报”。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国广播界的一些同志,常常用列宁讲的“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这句话,来说明广播的特点。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刊登的《广播特点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对此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该文说: “‘不要纸张’和‘没有距离’这两条,实际上就是列宁对广播特点的高度概括。‘不要纸张’,指的是声音的特点;‘没有距离’,指的是无线电的特点。”又说: “广播特点大体上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述,  相似文献   

12.
也谈“评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评论价值”?潇雨同志提出:“‘评论价值’就是指新闻中是否蕴含了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的、重要或新鲜的思想观点。蕴含了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有‘评论价值’,没有蕴含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没有‘评论价值’。”(《“评论价值”刍议》,见《新闻战线》1984年  相似文献   

13.
今年元旦前夕,宜宾“白毛女”罗昌秀辞世。1月4日至6日,一篇消息来源和署名各异,但表述文字和内容竟大致相同的报道陆续登上天南海北的各类报纸,其中竟有多家报纸说罗昌秀是喜儿的原型。北京一家报纸称:“大型歌剧《白毛女》主人公的原型、80高龄的四川宜宾‘白毛女’罗昌秀去世”;另一家报纸上罗昌秀照片下的说明为:“曾为‘喜儿’原型的罗昌秀”。上海和广州各有一家报纸的标题为《“喜儿”辞世》、《“白毛女”原型罗昌秀去世》;广州另一家大报在报道中也有“喜儿原型罗昌秀”之说……罗昌秀是喜儿原型吗?澄清“其然”并不…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读《水浒》,是在14岁那年.其时,报纸、广播仍在不断地公告一位八旬老人的指示.“《水浒》好就好在投降”.所以,从高官到平民,都被要求批《水游》.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了广播以后弄不懂,就问儿子:“连‘水壶’也是‘坏东西’了么?还准用不?”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随中国报业代表团赴美进行了以报纸发行为主的考察。考察团先后走访了《洛杉矶时报》、《华盛顿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并对街头零售点、自动售报形式进行了解和观察。现介绍一下这几家报社的发行情况。《洛杉矶时报》是美国三大报纸之一(一说是五报)。创刊于1881年12月。我们参观的这座本部大楼建于本世纪30年代,没有大门脸儿,而且有些老旧。负责发行的部门叫做“顾客市场  相似文献   

16.
读卖新闻有一个专栏叫《人生响导》。记得1981年秋刚到日本的时候,已故关田范雄先生就指着报纸告诉我:“这是读卖新闻的名牌‘商品’。”同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总在第一版下部、总是700字一样,《人生响导》总是登在第13版左下方,总是1000字左右,每天一期,长年不变。读报习惯,商业新闻是很重视这一点的。日本新闻史、新闻理论研究的鼻祖小野秀雄先生,在他的专著《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曾经说过,报纸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定期地、连续地出版,使读者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在报纸  相似文献   

17.
有人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1942年4月,由于当时的主观原因,我党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对国际新闻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19.
泔水油事件引起的杭州媒体大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 ,杭州各都市类报纸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有关泔水油的报道。泔水油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即通过提炼阴沟里的污油而获得的食用油 ,这种油往往被用来煎炸油条等。围绕这一事件 ,杭州的《都市快报》、《今日早报》、《青年时报》甚至展开一场大战。考察整个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东西。剑拔弩张4月9日 ,杭州《都市快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妖魔化泔水油》 ,并配有眉题“世上本没有这种被用来煎炸食品的毒油 ,媒体‘揭露’得多了 ,大家就觉得真的有了这种油”和辅题“一场建立在想象力和浮躁情绪上的冤案”。该报用3个整版的篇…  相似文献   

20.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华创办的历时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从1906年10月18日创刊至1944年9月14日改为《康德新闻》奉天版《,盛京时报》垄断东北报业长达38年。虽然对于《盛京时报》已有研究,但鲜有人关注到该报对“皇姑屯事件”的呈现。张作霖的日籍顾问町野武马认为,皇姑屯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开端,更是太平洋战争的远因”。①分析《盛京时报》对“皇姑屯事件”的报道,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日办华文报纸为日本侵略利益代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