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华 《教书育人》2001,(24):37-39
谈到道德教育,我们通常会想到“知”、“情”、“意”、“行”。由此可见,道德认知在道德教育的这四个层次处于最基本的地位,是实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鉴于道德认知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道德认知是什么,它对道德的意义何在。一、道德认知的特点道德认知和一般学科知识的认知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说它们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说它们不同,是因为道德不完全是一种知识,它更是一种信念和修养。它的这点特殊性就决定了仅靠一般学科的认知方法来“教”,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  相似文献   

2.
沈晓阳 《天中学刊》2003,18(3):53-56
随着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社会伦理也迫切需要实现由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的转化。这种转化主要应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道德价值上,从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统一;在道德关系上,从扬公抑私走向公私兼顾;在道德准则上,从单向奉献走向双向服务;在道德层次上,从单一层次走向多元层次;在道德手段上,从“软性约束’”走向“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3.
王星霞 《教育科学》2004,20(3):46-48
教育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教师应以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们的成长。可是教师的教育并非全部是道德的,文章描述了存在于个别教师中的非道德性教育的一系列表现,阐明了非道德的教育对学生发展造成的伤害,并对这种现象进行归因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希望教师都能用一种人道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达到那种“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栽歌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针对研究孔子道德思想多在道德范畴上兜圈子的倾向,本文对隐含于《论语》语录体形态中不甚明朗的孔子道德思想体系进行阐释,其体系构成,一、道德判断原则,其作用是解决大的道德价值取向问题,具体包括对于“行”与“言”,“义”与“利”。“公”与“私”三个判断原则,二,三层六个道德范围,“仁”,“义”为最高层次的范围,“忠”“信”次之,“孝”“弟”又次,道德范畴的作用是约定人人之间较为具体的道德规则。三以“中庸”和“礼”为标尺的道德理想度,其作用是解决对复杂的道德关系如何把握适度的问题。四,道德方法论原理,以“性近习远”的人性论为基点,演绎出以“近取譬”为道德体验方式,以忠恕之道为道德行为的准则,以“御不善”,“自善”“使人善”为道德修为的三级目标。  相似文献   

5.
刘惊铎 《中国德育》2002,(3):20-21,27
既往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基本上是一种“知性论”的道德教育样式,因其“遗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和自然界,而丧失了其魅力源头。但它作为人类道德教育第一次解放的成果,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而今已失去其存在的土壤。回应这一挑战,必然要求道德教育走向第二次解放,即从概念化的道德理性王国走向生活世界和自然,构建道德体验范式。道德体验论主张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突出道德教育的关系性、实践性、活动性和情境性,促发人的切身体验。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在体验中发展人的充满自由个性的德性。道德体验从实践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有两大有效途径,四个实施原则。有关实验学校的成功探索证明, 在道德体验中体验者感悟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6.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道德教育研究的创新之源,是道德教育实践的践行之地。此次参加江苏省邗江中学的“‘道德课堂’沙龙”,有一个令人兴奋的感受,即与上半年举行的“‘道德课堂’研讨会”相比较,课题组老师们在对“道德课堂”问题思考的深度上,在对与“道德课堂”相关的教育问题认识的广度上.在将“道德课堂”实践于课堂教学的力度上.以及在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追求上,  相似文献   

8.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0.
“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从语境、语义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中的“诚”进行客观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在内涵上包涵四个层面,即作为道德状态的“诚”、作为道德目标的“诚”、作为道德手段的“诚”和作为道德实体的“诚”。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引发了道德领域的变化。我们必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和态度来分析、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领域的影响:第一,应当承认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有的道德观念没能随之调整而呈现的“失范”和“无序”状态;第二,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道德是对传统道德的“扬弃”;第三,要严格区分貌似一致而性质相反的两种道德观念;第四,应看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并不是同步进行的;第五,不能低估消极道德现象对社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智慧的四重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安春 《教育科学》2005,21(2):22-25
道德智慧是一种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道德智慧分为宇宙道德智慧、生活道德智慧、生命道德智慧、人生道德智慧等四种不同的形态,其间的价值运作原理是道一德一得相通。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根基。本文对此进行了扼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道德叙事,就是教育者对道德事件的讲述或重叙,它是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德性、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道德叙事负载着两种价值——原初价值和附加价值,每个道德叙事都有一定的价值载荷。在学校德育中,道德叙事是道德知识、规范的传递者,是道德行为图式的储蓄所,是道德情感的传达者,是道德经验的转述者,是道德思维的传承者。道德故事的遴选、聆听视角的建立、道德故事的重叙和价值立场的形成是学校德育的“四部曲”。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的过程,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缘此而提出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探究性道德学习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探究性道德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调查探究,表达交流、评价反思,课外延伸、实践探究。探究性道德学习方法主要有事例研究法、问题讨论法和社会调查法。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回报     
道德崇的是奉献,新时期谈道德回报是不是道德的一种倒退?今天在社会上广泛推行“道德银行”载体,加强公民的道德文明建设,这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作者通过对“道德回报”的分析和论述,目的在于回答新时期倡导“道德回报”的必然性,探索公民道德建设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其确立的依据有四个方面,即人民创造历史的原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道德的性质和方向、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其基本要求是确立“人民本位”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危害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相似文献   

17.
“次道德”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滁州学院学报》2004,6(4):49-50,59
“次道德”肯定了人性的本真态;有助于发挥“次道德”行为者的自律作用;有助于实现道德正义;以及有利于社会安定,使社会公众受益等。允许、引导直至鼓励违背道德或犯法犯罪的人发扬“次道德”精神,是必要的,但这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我们面向全体人群提倡的还应当是社会的主流道德。  相似文献   

18.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依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治国方略。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是实现“以德治国”的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的伟大工程。必须强化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思想理念,构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共同目标,探索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使“以德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中心主义”是一个涵义不确切的概念。在道德的社会调控意义上,历史中国是“以礼治国”——“政治”、“德治”、“刑治”并举的国家,并不存在“道德中心主义”或“以德治国”的问题。封建统治者将道德“抬到吓人的地位,搞道德中心主义”,虽然只是一种历史假象,却养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生活的传统;这种传统与“道德中心主义”不可相提并论。儒家的“仁政”主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今人对此应当持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