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基于现代公共关系发韧之初的大量原典文献,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和考察公关之父伯内斯的思想与实践,总结和批判了现代公关的哲学基础与民主悖论.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现代公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旨在通过告知和说服,整合公众态度和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形塑社会认同.伯内斯认为公关的告知、说服和整合在现代社会既是必要的——它避免了以暴力威胁和恐吓来建立社会秩序,也是不可避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必须从“大处思考”,引领大众,“设计认同”.而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批评者则提出,公关强化了社会控制,加剧了精英对大众思想的操纵和滥用,造成了商业、政治对公共领域的殖民.因此,现代公关的合法性危机不仅来自功利性传播的道德风险,而且根源于自由与秩序、自我与认同、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民主悖论.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对话被一再重申,成为众多理论研究、争端化解、共识达成的基本要义。对话作为公关理论的核心范式之一,被誉为“公关的元理由”。本文全面检视了对话理论的思想脉络,认为对话既包括形式层面的对谈与双向沟通,又包括伦理意义上的平等、承认与永恒;对话既是人与人之间“琴瑟和鸣”的可行选择,更是组织与公众之间达成认同的理想机制。然而,对话在给公关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想引领的同时,也存在天然的“逻辑悖论”。本文围绕“对话何以可能”这一主题,结合对话公关理论研究的既有成果,归纳总结对话公关的表现形式、价值追求与实践逻辑,并就对话公关的启示、困境与展望做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宏观社会历史视角考察"非典"十年以来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和变革,提出风险社会和重建现代性构成了公关事业演进的语境,而互联网时代的对话主义则主导了公关范式。"非典"昭示了现代性危机和风险社会的到来,致力于沟通、共识和信任的公共关系特别是危机管理在随后十年获得较大发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出路在于"对话以重建现代性",尤其是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支配式宣传到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化解风险、维系利益认同、再造意义共同体,成为"非典"至今公关发展的主线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取社会史和观念史框架书写20世纪80年代中国公关史。中国现代公关事业诞生于以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为主题的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由外而内、西学东渐"的发展路径。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新启蒙"和经济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公关于引进和发展之初即形成了"全民热潮";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理想主义的贬抑和功利主义的泛滥,公关行业的发展出现脱轨和异化。本文基于对学界和业界30位奠基者、引领者的口述史访谈,清理了这个时期中国公共关系学术和实践发展的轮廓、主线和一些关键性细节,并试图在宏观时代语境和社会思潮中寻找其动因、结构和秩序。  相似文献   

5.
徐媛媛 《大观周刊》2011,(16):86-86,73
东亚"威权政体"或称"威权主义",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期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政治体制。近几年来学术界对东亚威权主义政体的研究日趋关注,在东亚威权政体的定位、东亚威权政体产生的原因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我认为东亚威权主义的存在与产生是同这些国家和地区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国际等状况密不可分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东亚威权主义的成因,为东亚各国的政治转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入媒介行动主义理论关注中国的行动主义影像实践,认为中国行动主义影像的勃兴既是中国新民权运动和公民社会发育的媒介表征,同时也与全球影像行动主义息息相关。中国行动主义影像在影像维权与社会纪录片两个路径上引领着中国纪录影像发展的新方向,并作为全球影像行动主义的一部分,使中国纪录影像的发展具有了新的国际维度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明晰主导性新闻观念、确立明确的"新闻主义"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建立在"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在观念论视野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实现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促成新闻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闻主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当前新闻与公关职业关系的“囚徒困境”问题,分析了媒体-消息来源和职业社会学两个研究路径下新闻与公关的职业关系及认知现状研究.论文通过引入生态学的理论范式,论证了新闻与公关职业特性认知和职业生态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在生态学范式下,职业共生关系是新闻与公关走出“囚徒困境”的最理想选择,而“专业主义同构”是这种共生关系下最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民参与新闻传播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在新闻舆论场域也出现了一些伦理缺失、新闻失范的乱象,并导致一系列的国家法规动作。论文的问题是:来自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及其媒介伦理是否能够在当下中国发挥纠偏除弊的积极作用?其意义和价值又该如何引进?论文审视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伦理与当代中国的关系、新闻专业主义引进中国后的困境、公民参与报道给中国媒介伦理带来的挑战。论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伦理可能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和政府-媒介关系的发展,但媒介改革仍面临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聚焦当下新闻学的危机与变革,与多位学者展开思想对话.文章认为,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否会成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之外的第四维度,仍待观察;目前的新闻学研究较少问题意识和历时性视角,应更多地关注语言学、新政治史、新社会史和新文化史以及计量史学等新的研究动向;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既要看到它在推动中国新闻业成为社会公器的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它存在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关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现代传播手段的伴生物。大众传媒的独特性契合了并能够满足公关诉求的目标,所以一直是公关活动利用的手段与途径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划,"强势公关"时代来临,[1]革命性传播技术把大众传媒也塑造成极强势集团--一经济的巨人与舆论掌控的巨手。公共关系与大众传媒两者联合共谋利益的趋势以及强强联手产生的社会后果格外引人关注,对大众传媒的职业精神、专业理念、社会责任与行业运作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力。本文对这种  相似文献   

12.
伦理和道德是公关运作得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如果说,伦理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层次的伦理,那么在公共关系中诉求伦理就可以帮助组织证明其社会存在的合法性,而诉求道德则可以帮助组织建构其在公众心目中的美好愿景,进而对公众形成感召,激励他们去争取美好生活,这是公关能够履行的最高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胡锡进微博受攻事件实为《环球时报》的遭遇,可作三方面解析:从维系国家利益上看,《环球时报》传承了发展新闻学的特征,但却是不完备和分裂的;从新闻伦理上看,《环球时报》的市场追求更胜于其新闻专业主义气质;从国家和社会的对立上看,《环球时报》和受众在爱国语境上的差异使其成为政治怨恨的放矢之的。本文通过以上解析意在对为什么而新闻提出追问。本文认为,新闻可以是维系国家的,但必须平衡处理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新闻的成功不应以市场为尺度,而应获得专业尊重;新闻必须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14.
新新闻主义概述 新新闻主义的应用最早可以追寻到19世纪后期的新式新闻事业。当时,普利策和赫斯特在办报实践当中已隐约采用了新新闻主义的方法来采素材、写作稿件。等到20世纪60年代初,在成熟的美国新闻事业和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的相互酝酿之下,新新闻主义名正言顺地勃兴起来。昙花一现之后,在70年代初,新新闻主义由于自身的致命缺陷而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新闻奖的设置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奖这两种看似不在同一层面新闻奖的比较研究,考察媒体如何尝试在"中国新闻奖"为代表的价值标准之外另辟别途,寻求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进行价值彰显的策略。本文在国家话语体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之中,为赋予了多重价值取向的媒体寻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可行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12):28-31
公民记者的出现引发了新闻信息播报系统的重要的变革,但其隐含的先天性缺陷,也带来了新闻职业伦理的降低、新闻信息整体质量下降、新闻专业要求的削弱等负面影响。本文从生发机制、理想追求和精神核心三个层面,讨论了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记者在本质追求上的契合,并提出从新闻行为构建、新闻文本构建、行业规范构建、人才培养构建、制度规范构建五个层面对本土化的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共关系的话语形态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把公共关系视为一种管理职能、沟通手段,还是关系再造的方式、修辞的可能性,话语建构始终是公关研究的核心问题。从特定意义上看,百年现代公关史就是基于公关自身发展规律,因应技术、市场和文化变革,不断调整和优化话语形态的过程。本文首先清理公关话语形态的历史轨迹,进而分析当下流行的社会责任型公关或者说公关对社会责任话语的建构,最后以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探讨公共关系-社会责任话语形态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王璐 《新闻世界》2014,(7):368-369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诞生于西方,20世纪初传入我国,开始了它的本土化探寻,虽然这个过程历经波折甚至一度中断,但是至今,新闻专业主义中的某些理念对我国当代新闻界仍具有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我国的发展脉络,探寻其对当今新闻业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刚 《当代传播》2004,(4):86-87
学界对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关系有颇多讨论。李金铨教授将新闻专业主义放到了新闻实务和记者素质两个层面上加以考量。他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在理论上大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追求报道的客观公正,一是职业的伦理道德.这种职业的伦理道德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发现和传播新闻信息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颇具争议的新闻写作方法,新新闻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消失之后,90年代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本文简要介绍新新闻主义的含义及其争端,重点表达笔者对新新闻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