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修愐 《新闻传播》2009,(10):38-39
自1903年现代公共关系诞生之日起,公关就与政治、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解决的问题多逃不过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这两大范围。因此,对于公关的理论研究也就基于这两大范围。相对政治范畴,产生了公关“宣传说服”的理论体系:相对经济范畴,产生了“管理”的理论体系。而政治的高低阶层性与经济的资本不均等性,都导致了一种阶级性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代晓冬 《编辑之友》2012,(7):120-122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道德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与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儒家文化所建构的民族认同镜像被击得支离破碎.面对这双重危机,五四启蒙思想家们以《新青年》为核心阵地,树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以“科学”解决道德信仰危机,以“民主”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掀起了现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企图重建现代中国的认同镜像.这种重建民族认同镜像的努力,因其所内含的矛盾,没有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双重危机,但深刻规约了现代中国的重建现代国家的历史实践,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对话被一再重申,成为众多理论研究、争端化解、共识达成的基本要义。对话作为公关理论的核心范式之一,被誉为“公关的元理由”。本文全面检视了对话理论的思想脉络,认为对话既包括形式层面的对谈与双向沟通,又包括伦理意义上的平等、承认与永恒;对话既是人与人之间“琴瑟和鸣”的可行选择,更是组织与公众之间达成认同的理想机制。然而,对话在给公关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想引领的同时,也存在天然的“逻辑悖论”。本文围绕“对话何以可能”这一主题,结合对话公关理论研究的既有成果,归纳总结对话公关的表现形式、价值追求与实践逻辑,并就对话公关的启示、困境与展望做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传播生态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社会舆论调控机制失效、政治权威认同性整合效果减弱、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社会舆论场复杂化等导致社会认同性整合环境发生变革.为此,主流媒体应该具有社会担当,成为现代社会"粘合"的工具.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主动介入公共事件、找好国家主张与公众利益的"结合点"、策划媒介活动建立"想象共同体"等方式,提高社会共识度,促进社会认同性整合.  相似文献   

5.
说服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霍夫兰"说服模型"揭示了说服效果生成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本文借鉴霍夫兰"说服模型"及与说服相关的理论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服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说服策略,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郭静 《青年记者》2017,(18):22-23
西方大众社会理论出现于19世纪,被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称为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外最有影响的社会理论.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变,西方工业革命、政治革命以及思想革命不断推进,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全面凸显各种现代性问题.于是,西方很多社会学家,如斐迪南·滕尼斯、古斯塔夫·勒庞、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赖特·米尔斯、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汉娜·阿伦特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现象与问题.尽管他们的立场、角度、观点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在庞杂的大众社会理论中,有一条清晰的理论逻辑,即现代社会中个体以何种方式存在、个体如何聚集,以及民主或极权何以产生.  相似文献   

7.
胡百精  杨奕 《现代传播》2013,35(1):38-44
自20世纪初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商业利益集团和文化族群越来越自觉地通过公关论述自身的合法性,以之为利益和价值表达的手段,而公关自身的道德合法性却始终被认为是可疑的和不牢固的。本文在考察20世纪社会思想史的基础上描绘现代公关史,进而在现代公关史图景中清理其伦理史纲。本文提出,进步主义与居间协商、实用主义与社会责任、社群主义与对话转向构成了现代公关伦理的逻辑和历史框架。最后,本文总结并发展了对话主义公关伦理,认为公关即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规程化的对话:在事实层面,对话促进信息传播和利益互惠;在价值层面,对话推动信任生产和意义分享。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表述和目的指向差异使得一个完整的社会记忆呈现出了层次性,国家记忆指向的是政治认同,地方记忆指向的是社会整合,精英记忆指向的是人生意义,基层民众记忆指向的是群体认同,而这种层次最终叠合在一起使社会记忆呈现出完整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自产生起便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对于政治民主的影响,更是起到告知民众、教育民众、提供舆论平台与导向、监督政府和政治机构、传播政治观点等作用,其间有利有弊。我国作为后起之秀还应有选择地使用大众媒体,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并最终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0.
朱国庆 《东南传播》2012,(12):164-166
本文主要分析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祭孔活动作为一种"媒介仪式"的文化认同的悖论问题——在联接群体成员的同时存在一种异质的离散的力量。就如何弥合文化认同与文化表演二者之间的鸿沟,本文提出应该以建立文化认同的社会思想基础为后盾,完成从符号性认同到建构性认同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互联网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公众提供了意见的自由市场,拓宽了普通大众参与政治的渠道,由此打破了原先的政治权力格局,大众政治迅速崛起.以微博问政为代表的大众政治具有民粹主义的倾向,充分运用"名人效应"、社交化的情感动员模式传达大众的声音.大众政治是迈向民主政治的关键一步,但不能说大众政治就是完全的民主政治,大众政治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媒体角色与功能逐渐多元化,媒体环境日新月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急需对媒体政治传播作用于政治认同的效果、方向、机制等进行深入考察,为媒体政治传播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共识提供有益的参考.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政治传播与政治认同危机 关于政治传播效果的研究表明,媒体政治传播与政治认同存在密切关系,而我国的媒体传播实践也在促进社会整合与政治认同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在不少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比如祝建华用1980年代中后期采集的受众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的媒体在政治动员和教育民众方面具有强大效果.①但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开始出现新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传播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告知性传播和说服性传播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引起受者的态度、行为的改善.思想教育作为说服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原则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说服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品竞争强度与传播环境的变化,广告功能观在由告知、说服之后步入了诱导阶段。由于偏离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轨道,广告诱导功能观带来了诸多负外部性,削弱了广告公信力.中国两城市消费者大样本调查证实,信息告知型广告比诱导型广告更可信、具有决策参考价值,诱导型广告的决策参考价值评价处于较低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之间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传播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传播学分类”,即根据对象人数是“一”还是“多”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对象是否特定,将“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分为“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播、“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传播、“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际传播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公众社会向大众社会的转变,公众舆论研究中出现了大众舆论研究的新现象.由此,近现代以来的欧美学者围绕着公众与精英之间的关系、公众和公众舆论自身的二重特质两大问题发生了较大的争执,本文将这些争执概括为公众舆论主体问题之争.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关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现代传播手段的伴生物。大众传媒的独特性契合了并能够满足公关诉求的目标,所以一直是公关活动利用的手段与途径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划,"强势公关"时代来临,[1]革命性传播技术把大众传媒也塑造成极强势集团--一经济的巨人与舆论掌控的巨手。公共关系与大众传媒两者联合共谋利益的趋势以及强强联手产生的社会后果格外引人关注,对大众传媒的职业精神、专业理念、社会责任与行业运作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力。本文对这种  相似文献   

19.
继伊见钟情》、《经视婚典》之后,2010年10月25日湖北电视台又推出了一档新节目——《调解现场》.开播之初,武汉各家报纸争相报道,使得该栏目借着传统媒体造势的东风,成功地获得了大众的注意力.在开办的过程中,《调解现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认同,逐渐把栏目时间变为社会时间(即观众每天都在栏目播出的时段等侯在电视机前观看),同时也受到政府关有关部门认可.这个新办栏目为什么在短时间内获得多方重视,可以从各方面分析.本文从现代社会心理疗治这个层面进行三个方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随着非语言符号在大众传播中的日渐广泛与深入,对大众非言语传播展开研究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王亿本的《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即是至今少有的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之一.以对对内的社会认同营建与对外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等现实场景应用为出发点,该书探讨了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塑造媒介真实、参与情感传递、塑造媒体形象、舆论引导说服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以及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隐喻表意与协同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