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语文教育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主要是基于语言与文学这两大学科而开发的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之一.语文教学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应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并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程少波 《福建教育》2009,(11):25-27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一词的解释包含有“语言和文学”这一义项。李海林教授在“语文是什么”的讨论中提出“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认为“第一层是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是文化,第三层是语言”,并进而指出“文章和文学”是语文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主要涉及语言、文字和文学三个方面,我们从文化学角度分别加以审视可以看到:语言是文化的存在;文字是文化的凝结;文学是文化的阐释。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中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使语文教育更具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与当前文化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语文教育,语言教育是基础,文学教育建立在语言教育这个基础之上。学校语言教育社会语言环境制约,脱离外部环境的语言教育成效较小。外部除了语言环境,还有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是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从文化环境看语言环境,从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看语文教育。当前,是文化环境大变动的时代,文学艺术大变革的时代,也应该是语文教育大变革的时代。 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变革、文学大变革,语言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怎样学习语言 ?他们接受语文教育并不是只在课堂之内,除了课堂内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语文…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的本体建构问题,是语文课改必然遇到的问题。本文从如何构建语文的本体出发,对语文中语言系统与文章系统、文学系统、文化系统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认为语言系统与文学系统的组合构建符合语文学科课程的原样与自身,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根基或主体,并重点对其进行了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说到语文,总会联想到很多内容,历史、写作、考试等等,但是人们对语言的定义是极为片面的,语文其实不止是一门学习必考科目,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统称,其中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无严格规范,简单易懂,书面语却有诸多语言与语法上的辞藻和讲究,语言是一种说话艺术,文学文化则涵盖了人类文明延续至今所有领域内的历史与现象,不同地域和政治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学文化虽不尽相同,却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瑰丽珍宝。而教学中的语文定义则相对狭隘,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外在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文章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特质的侧重点 “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言语、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多元体系”。言语是口头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字是书面语言的初步应用;文章是组成篇章、书册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应用;文学是非实用性的艺术鉴赏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化因素则渗透在言语、文字、文章与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内涵中。言语、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就这样构成了由浅到深的语文多元体系。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程序,任何“陵节而施”的语文教学只会导致学生语文素质的残缺。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分为各有侧重的五个阶段:学前言语教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主要涉及语言、文字和文学三个方面,从文化学角度分别加以审视可以看到:语言教育是文化存在的教育,文字教育是文化凝结的教育,文学教育是文化阐释的教育,从而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即文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习惯认为,语文包括语和文两个方面,语即语言,含书面语和口头语;文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就这样解释语文: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这样的理解不无道理。从教学角度看,作为课程的语文也是围绕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几个要素来展开的。但人们似乎忽略一个前提:什么是课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样解释课程: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其中核心词语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的结合,它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两大特点。语文教学既要渗透文明文化的传播,又要提升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但职业院校语文教学重阅读、轻读写,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语文。动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解释的文章分析,肢解了语文的美,学生反感语文、远离语文。没有生活,学生写作生造虚拟,一味敷衍。  相似文献   

11.
高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语文",渗入对语言文字和文学审美的感悟、分析与表达;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和文化诸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学会欣赏文学精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语言、文化和文学的简称,是初中基础教学科目之一,是对中学生开展文学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学的重要学科。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对审美教育不了解、不重视,无法有效地提高语文科目审美教育的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提高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下中学语文教育重点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王凤云 《辅导员》2009,(4):52-5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法作文”等多种理解,而我认为,“语”就是语言、语法;“文”就是文字、文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语法与文字、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等论述为我们考察语文的本质属性提供了方向。语言和文学两大学习领域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  相似文献   

15.
郑尚芬 《成才之路》2013,(29):67-67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体现语文的特点,语者,语言也;文者,文学文化也。从文字、文学、文化这三板块还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味。以课题研究促进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将语文的学习推进课题研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黑龙江特级教师董一菲倡导并践行"诗意语文",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及"智慧与幽默"来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她坚持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美的母语、一个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诗意语文"是一种大语文、高境界,它立足于心性的修炼,追求文学的诗意和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悟人生智慧,充满文化和理性。董一菲认为,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语文课堂必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首先是致力于民族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母语教学,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性区别。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就是揣摩作品的语言,体味作品中提供的审美内容。因此,言语素质和能力成为文学审美活动的先决条件。职高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就是从揣摩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开始,在感知的基础上,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感情,从而掌握表达的技巧,获得审美享受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相似文献   

18.
高考语文科命题精神语文命题研究小组一、语文知识部分“语文知识”包含“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两个组成部分。文学常识包括文学体裁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与文学作品有关的文化知识。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性强,学习方法以记忆为主,考核方法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文学常识...  相似文献   

19.
正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目前使用人数最多、得到评价最高的教材。重新审视近年来教材的特点,我们从中发现了语文本应有的东西,那就是"语言"和"文学"。而我们的语文教育通过文学气息浓郁、文化内涵丰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窗口,开始真正地走向完善,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一、语言与文学并重语言是之于人的"外在交际",人只要生活在世上,就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单指向最终的高考,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语文,即语言与文学,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作文最能体现学生的文化素养状况,因此,作文要彰显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其自身的一个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