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跳高运动员尹学利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台摄像机JVC9800对山东省20届田径运动会男子甲组跳高冠军尹学利跳最好成绩2.11米时的起跳技术进行现场同步拍摄,运用爱捷运动反馈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分析,并与国外优秀跳高运动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尹学利的最后一步步长和内倾角过大,起跳脚着地和离地瞬间内倾角过大(离地时为外倾),垂直加速距离短,腾起瞬间起跳腿的三关节没有充分蹬伸,膀起初速度的垂直分量小,水平分量较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收集的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比赛时的技术参数与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前6名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我国选手的助跑倒数第1步水平速度低、摆动腿离地时身体内倾角减小,在快速助跑条件下完成好起跳的能力弱以及起跳腿蹬伸不充分,摆动腿的摆幅与摆速偏小,导致H1和H2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最终导致运动成绩低于对方。  相似文献   

3.
跳高起跳离地瞬间人体重心运动规律的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跳高技术两种姿势的比较,提出了跳高技术的发展应着眼于起跳速度和所需要的助跑速度,同时认为跳高的成绩取决于X体所越过横杆的高度,而这个高度要受到起跳时人体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以及过杯时人体重心高度和横杆高度之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目前我国9名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跳高选手起跳和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和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各个指标对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损失率指标对成绩的影响最大;在助跑阶段,x方向的速度绝对值大小是获得垂直速度的主要能量基础和资本,起跳缓冲阶段以x方向上速度绝对值降低为主导,为后面起跳蹬伸阶段运动员获得y方向上的最终垂直速度起过渡作用;在缓冲阶段,运动员所获得的垂直速度主要是由z方向降幅的速度转变过来的,向肌肉弹性势能转化的能量主要是以x方向的动能为主;而在蹬伸阶段,对成绩影响最大的指标仍然是x方向上速度绝对值的降幅.再次减少z方向上速度绝对值对成绩提高没有多大的意义;在起跳阶段,整个起跳阶段所用的时间对成绩有影响,最大缓冲时间与蹬伸时间之间的比例要合理;在腾空阶段,起跳离地瞬间至踝最高点时间对成绩的影响最大,教练员要特别重视运动员膝关节、头、重心达到最高点的时机训练.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广林  闫之朴 《体育学刊》2005,12(6):115-118
采用两台SONY高速摄像机对我国部分男子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进行赛场同步拍摄,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在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较低;起跳腿的髋、膝、踝3关节蹬伸不充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高度较低,助跑水平速度未能合理地转化为起跳的垂直速度.起跳的垂直速度是影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7名一级男子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男子一级水平的跳高运动员在技术上主要表现为助跑最后两步步长较短,助跑速度相对较慢,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动作幅度与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提高我国运动员跳高最后两步的助跑速度与摆动腿、臂的技术动作将有利于我国运动员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成绩和跳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主要由起跳腿的蹬伸技术与摆动腿的摆动技术所组成。目前,大多数人们集中于跳高起跳的"蹬伸"技术研究,对起跳阶段的"摆动"技术研究相对较少。文章运用现场技术录像和运动图像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摆动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最大缓冲幅度比较大;在起跳阶段摆动腿蹬离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变化较小。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的摆动腿缓冲阶段,身体重心的高度、摆动腿膝角的变化情况与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有显著性相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伸膝角度、伸膝速度与起跳腿着地时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摆动腿离地后的最大摆动速度都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生物力学方法、数理统计法和数理分析法分别从助跑速度、摆动效果、蹬伸实效性三个方面对中外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发现起跳的过程中垂直速度偏小和摆动腿角度角速度慢是导致我国跳高成绩落后的原因.认为决定跳高成绩关键因素是起跳时的垂直速度,如何充分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是当前背越式跳高技术训练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三维摄像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最后一步步长及质心水平速度、摆动腿的摆动速度、起跳腿的缓冲蹬伸方面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差距.此外,起跳腾起角较小,也是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助跑与起跳重心水平速度对三级跳远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两步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呈递减趋势,重心水平速度较小,但在单足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较高,导致了过大的腾起角。  相似文献   

11.
对参加201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全运会预选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5名健将级运动员三跳中起跳时间与腾空时间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国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与腾空技术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改进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起跳与腾空技术、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金玲破女子跳高室内亚洲纪录时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非接触测量手段,对女子跳高运动员金玲破室内亚洲纪录的起跳技术进行高速摄影,并与世界纪录保持者科斯塔迪诺娃的起跳三个高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H2和H3的值与科斯塔迪诺娃完全一致,H1略低于科斯塔迪诺娃,若金玲个别技术环节加以改进,将有可能在大赛中再创佳绩。  相似文献   

13.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法,分析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的变化规律,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身体重心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垂直速度是由小到大不断加速增大,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中完成的,起跳垂直速度是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下的“双动力”起跳中获得。弧线助跑起跳最大的优越性是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早积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0年8月在沈阳举行的辽宁省第11届运动会女子跳远决赛前七名运动员起跳技术录像的解析,将运动员起跳缓冲和蹬伸阶段的时间、重心速度及个别关节的角度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制约辽宁省优秀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力量素质的薄弱。由于力量薄弱造成起跳腿着地瞬间膝角偏小、最大缓冲时膝角偏小、蹬伸时间加长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上,缓冲时间和蹬伸时间的合理分配,摆动腿的有效摆动都对起跳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如何提高素质、改进技术给出建议,为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2013年全运会辽宁女子跳远项目后备运动员提供训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点位置和成绩的相关关系.以二级以上背越式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基础理论求导出背越式跳高起跳点位置与成绩的归因及合理的座称系,为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影响跳远成绩诸多因素中,起跳技术是各个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就起跳技术及起跳腿对跳远运动员创造成绩所发挥的作用,在理论与实践中加以探究,并提出一些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起跳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远属于斜抛运动,根据斜抛运动远度公式S=V~2sin2a/g可知,跳远的成绩与腾起初速度(V)和腾起角(a)有关。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跳远技术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提高成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提高绝对速度,同时适当降低助跑速度利用率,改进助跑最后几步的节奏,二是增大着板角和离地角,减小扇角,提高腾起角。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ossible changes at step pattern and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long jump approach run in seven young long jumpers by modifying the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long jump runway versus track lane) and the nested actions (run-through with take-off versus complete long jump).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tep pattern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approach run are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context and nested task constraints.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context, it appears that practising the training routine of run-through followed by take-off on the long jump runway allows athletes to simulate competition conditions in terms of step regul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acy. The task of run-through followed by take-off on the track lane failed to initiate visual perception, step regul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at the steps preceding the instant of take-off. In terms of nested task constraints, when run-ups were followed by jump for distance instead of only a take-off, a higher level of consistency was achieved and step regulation was based on perception–action coupling. Practising long jump run-up accuracy at a setting not containing the informational elements of the performance environment fails to develop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skill.  相似文献   

19.
男子跳高一二级运动员髋关节肌力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等速测力实验等研究方法,对男子跳高一二级运动员髋关节肌力进行测试分析。发现两者表现出以下肌力平衡特征:一级运动员髋关节的肌力特征与跳高起跳技术用力特点相一致,即摆动腿髋关节屈肌力显著大于起跳腿,屈肌缺失值和伸肌缺失值较大;摆动腿髋关节屈伸比大、起跳腿小。而二级运动员髋关节肌力矩未表现出此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23人起跳技术影片的解析,并与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有关环节运动学参数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小,从而获得的垂直分速度亦较小,腾起角度相应偏小,运动员的起跳能力较差,在快速助跑中跳不起来。提高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应是我国跳远速度训练的重点;正确处理“跑得快与跳得起”的矛盾,仍是我国跳远技术训练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