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心概念,历代君王多倡"以孝治天下",同时孝道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头",可以看出孝道思想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的地位。《孝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儒家孝道思想的著作,《孝经》在其成书之初便取得了"经"的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但是在先秦时期有著述不留名的习惯,致使许多先秦的著作不知其作者是何人。《孝经》亦是如此,对于《孝经》一书的作者前人和时贤从各自的角度做了大量的考辩,但是到现在都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本文在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孝经》的作者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2.
贾立霞 《文教资料》2011,(13):87-88
《孝经纬》是两汉之际出现的一部文献著作,宋时已亡佚殆尽。从现存佚文来看,它主要是借助于对《孝经》的解说,以及对"孝"的阐释发挥来表达某种思想观念。除此之外,它又包含诸多看似与经文完全不相干的天命人事、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甚至于宗教迷信等。本文即从《孝经纬》的佚文入手,对《孝经纬》的原始面貌作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3.
汉代盛行“《春秋》与《孝经》相表里”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流行实与西汉董仲舒对这两部典籍内在义理的解释有关。过往的研究者多认识到董仲舒与河间献王对话的《五行对》是解释《孝经》的重要篇章,但除此之外,《为人者天》《立元神》亦堪称是两篇“《孝经传》”,其中对儒家的德政教化思想做了精彩阐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贯注于他对《孝经》的理解中,以此为基础,他对于当时所争议的尧舜禅让、汤武放伐之间的冲突做了有效的调和,为汉家政治合法性做了论证。他以《孝经》的“博爱”贯通《春秋》和《孝经》之义,对儒家仁学做了进一步发展。但其以五行思想为基础提出的“圣人之行,莫贵于忠”,不仅歪曲了《孝经》“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而且其形上化色彩使得忠君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孝的真义。  相似文献   

4.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心概念,历代君王多倡"以孝治天下",同时孝道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头",可以看出孝道思想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的地位。《孝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反映儒家孝道思想的著作,《孝经》在其成书之初便取得了"经"的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但是在先秦时期有著述不留名的习惯,致使许多先秦的著作不知其作者是何人。《孝经》亦是如此,对于《孝经》一书的作者前人和时贤从各自的角度做了大量的考辩,但是到现在都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本文在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孝经》的作者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5.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蕴含的孝道精神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而且"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依然适用。但是在《孝经》中,除去父母之孝,还包括君臣之孝,国家之孝,所谓"孝"之思想蕴含众多。  相似文献   

6.
杨佳 《考试周刊》2015,(30):15-16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虽然篇幅最短,内容最浅,却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关于"孝道"的问题上重视程度与理解方式存在差异,由于中国今日社会与古代封建社会对"孝"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在将《孝经》进行英译时,教师应采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孝经》所阐述的孝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重其对现代生活的启迪作用,更需承认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一事实,用崭新的观点和恰当的翻译技巧,实事求是、公正公允地将中国孝文化精髓传播到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7.
《孝经》是儒家学派阐述其孝道思想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有所争议。本文从人名称谓不符、思想内容相悖及先秦孝道观发展流变等角度出发,认为《孝经》非曾参所著。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之首德。《女孝经》规定了女子孝道的责任范围及道德规范。唐朝以后,《女孝经》成为民间教育女子的重要修身教科书之一,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女子教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析《女孝经》中关于传统女子孝道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对现代女性孝道教育与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在汇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以及孝道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构成了关于孝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对“孝”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融合了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秩序,是先秦儒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今天,传统孝道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人伦价值的道德观,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孝经》孔、郑注,在流传过程中有失体统,自南朝以来,代有学者不断论争。开元初政,唐玄宗有感于《孝经》师说纷纭,颇不利于弘扬"孝道"的现实,命臣僚论辩《孝经》孔、郑注的真伪、优劣。刘知幾、司马贞等人,各抒己见而莫衷一是。唐玄宗基于不纠结于"小疵"而发挥"异说",不纠缠于"门派"而弘扬"大义"的考虑,诏令搁置真伪之论而并立学官,从而在推进经术统一、"以孝治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挚虞《文章流别论》提出有的文体“原出于五经”,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提出文章“原出于五经”,萧统则提出“文”的“随时变改”,认为诸种文体不依托五经,是随时代独立产生的,萧统的论证及选文实践是梁代“文”的自觉与“文”的独立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过去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他们只重形式,忽视内容。本文通过萧统和萧纲、萧绎文学思想的比较,认为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和萧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有文质并重的思想,只是由于时代文风的影响,萧纲、萧绎没有象萧统那样把文质并重的思想贯彻始终,而和萧统走上了不同的美学追求道路。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1929年写作的<萧萧>描绘了一个天真纯朴、心智混沌的湘西少女萧萧的成长经历.萧萧经历了嫁做他人妇、性意识的初萌、怀孕生予后走向了成人期.但这种成长蜕变却未能实现萧萧心智上的成熟,萧萧的成长一直被悬置和延宕.这折射出沈从文对待湘西少女和现代文明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丽”是萧纲、萧绎对文学形式的根本追求,两人不仅从理论上倡导,而且贯彻到各自的宫体诗赋创作实践中:韵律流丽和谐,对仗精工整饬,色彩香软华靡。二萧的宫体诗赋虽有内容狭窄的一面,但其香艳、绵软、流芙的文学形式美,确实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其独特的美学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望京楼是繁盛于宋代的一种建筑,它的修建是末人表达忠节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他们对君臣关系的重视。望京还与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紧相关连。望京现象也反映了宋人对贬谪的惧怕,对京职的留恋,对中原化的眷恋和对落后地区的畏惧与鄙视。  相似文献   

17.
"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中成为心性修养的重要方法,考察其嬗变的历程有助于在坚实的历史根基上把握"敬"的思想,文章以先秦至宋明为探讨范围,通过对不同时期"敬"思想的考察和解读,从而厘清"敬"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修订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比较中国和日本中学生的过剩适应特征。将日文原版过剩适应问卷进行编译后,对中日1588名中学生(656名中国初中生、932名日本初中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与测量模型拟合度较好;五个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在0.60~0.80之间;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另外,差异检验表明,在过剩适应特征上,日本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抑制”和“自卑感”得分较高,而中国的中学生“努力达成他人期望”和“顾虑他人”得分更高。结论: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过剩适应存在文化差异,日本的中学生更容易自我压抑,自卑感更强,而中国的中学生更容易听从周围人的意见,对他人期望的屈从度更高。因此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过剩适应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山海经>产生于何时何地,众说纷纭.本文主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从先秦社会发展演变入手,探讨<山海经>各部分的特点,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其中<五藏山经>所记诸神多是比较古老的原始自然神,而<海荒经>中所记诸神,多是战国中后期由方士把历史人物神话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民族语言的教育。京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和任务呼唤京语教育的实施。作为回应,应在传承京族文化的目标下,发展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通识型和研究型并行的京语教育,培养更多能掌握京语的京族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