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探索美国超验主义代表爱默生的诗学精神对皖籍现当代诗人的影响。爱默生的民主观、自然观、个性观对安徽诗坛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深入梳理安徽现当代诗人对爱默生的作品的接受状况,阐述其诗学精神对皖籍现当代诗人创作的影响,并详细分析和探讨影响发生的根源和途径,探寻接受过程中变异现象的存在及原因,以期为人们更深入的了解爱默生诗歌精神的传播情况,为当下诗歌创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鉴镜。  相似文献   

2.
想像,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诗歌中,诗人把头脑中原有的各种印象、图景、经验等调动联系起来,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通过分析、比较,进行剪裁、取舍,重新加以组织,渗入自己的真挚感情,注入自己的主观见解,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意境的过程便是想像。它既是诗人对生活深刻理解与思索的结果,是形象思维的飞翔,是感情的升华,也是诗歌的主要特征。正如诗人艾青说:“没有想像就没有诗。”那么如何体会诗歌的想像呢?一、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精心设计朗读,认识诗歌中的想像我们在朗读诗歌时,…  相似文献   

3.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学习重点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  相似文献   

4.
对阅读材料的可读性进行科学的判定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本文从词汇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回生词、抽象化的词、专门化的词、俚语、古词与新词、多义词、上坐标词以及词的外延与内涵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阅读材料的可读性。这对如何选编外语阅读材料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诗人对古代汉诗,特别是对古代汉诗诗体特性及诗体演变特点的误解,如以为古代诗体都是相当格律化的定型诗体,古代诗体的演变总是处在由格律化向自由化转变的诗体解放历程中,因此百年间现代汉诗与古代汉诗总是多对抗少,导致了新诗诗体建设的偏激,使新诗体要么极其自由化和散化,要么极其格律化,出现了诗体自由与诗体规范之间的极端对抗。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如在学习诗歌时要“想像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欣赏文学作品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死亡的言说和言说的死亡──当代诗歌中死亡主题的哲学观照缪克构在当代的诗歌创作中,弥散着一种死亡主题。在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中,似乎每一位有丰富内涵的诗人都深刻地涉及到了死亡这个主题。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关于死亡的各种命名几乎都可以在新时期诗人诗作中找到对...  相似文献   

8.
诗人艾青说 :“所有意想 ,意境 ,象征都是通过想像而产生。”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像 ,同样 ,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像。无论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诗人情感的领悟 ,都需要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 ,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 ,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 ,更要在想像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感受诗情画意。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想像的欲望情感是想像的动力。诗人“情动而辞发”引发出“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相似文献   

9.
三点导读     
《老树》是中国现当代诗人胡昭为纪念一位朋友而作的。它以“老树”为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以树喻人,借一棵老树在一个夜晚倒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像老树一样坦然面对死亡的形象。读后,你会被那质朴字背后的厚重情感所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10.
蒋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2):77-80,89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11.
济慈的诗极具特色,其创作的理论根据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理论.济慈运用该理论,展开丰富的想象,实现了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完美结合.这与部分中国古典诗人的创作实践与美学主张存在着精神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为比较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诗论中存在着许多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反映了现代诗人探索诗歌特性的各个侧面,主要有“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我生活着,故我歌唱”,“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诗是经验的传达”和“以哲理做骨子”等五种命题。对这些诗歌本质论的清理与论述,对于现代诗学体系的建立和当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不无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湖畔”诗人专写情诗,他们少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较轻易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写出了关于爱情的浪漫想象,其诗中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爱情至上的态度和对女性的尊重。“新月”诗人的情诗,则在清纯的旋律上增添了缠绵的情调,专写青年人细腻的体验和热切的恋爱告白。他们追求意境的美和意象的生动,开创了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现代情诗的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济慈是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唯美的艺术空间为显著特点,追求"真与美的统一",为后世称道。选取济慈颂诗中的代表作—《夜莺颂》,着重从文体学的角度,从语音、词汇、修辞、主题等角度分析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探讨其诗歌的美学魅力,以及其深邃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5.
孙双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1):66-68,106
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玄学派诗人。他的诗以奇思妙喻闻名于世,主题丰富,同时又交揉在一起。其中关于"死亡"的主题表达了他对死亡的认识并与宗教息息相关。邓恩对待死亡的态度反映出一种既叛逆又乐观的矛盾心理,因此他的诗歌有时会比较怪异,而他自己也在寻找答案。文章主要探讨邓恩诗中死亡的意象,与其他诗人相比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屈原,作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汨罗江畔的奋力一投,为后人留下了言说不尽的生命价值追问.而同为诗人的王国维,两千年后也同样选择了自沉.屈、王之死,都完成了个体生命对生命形式的超越与升华.从二人之死出发,联系西方诗人多自杀的现实,可以运用中西文化对照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层面上寻找答案.并藉此为出发,将时空拉至当今,探讨屈、王诗人之死的现代启示,从缺失与重构两个维度上,再次言说理想、价值与坚持,再次开掘孤独意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启蒙运动前,虽然也有部分学者、诗人认识到了想象的重要性,企图给想象以应有的地位,但是总的看来想象是处在被压抑的角落里,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想象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它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而对现代性进行反抗。  相似文献   

18.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9.
Since ancient times,large numbers of poets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elaborated their outlook on life and death through their works.Among them are Emily Dickinson and Alfred Tennyson,the outstanding poetess and poet in the 19th century,who have a unique and thorough meditation on life and death.From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ir view on life and death we could extract a good deal of spiritual treasure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锡德尼、华滋华斯、琼生都是英国诗歌史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三位诗人分别移情于明月,渴望童心永驻,用秋波向恋人祝酒,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形象思维过程中的些许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