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下层信仰,李绍强、李修龄试图通过对山东方志中有关资料的分析,揭示明清时期山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秦海滢认为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虽然明确规定了允许进入正祀、杂祀和淫祀的神。但是,山东各地民众信仰既有在国家规范下的活动,又有自身需要所奉祀的多神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代洪亮以泰山信仰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民间香社与明清山东乡村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香社是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明清时期山东范围内,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宋代乡兵中的“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可先生《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85年第1期)一文,概述了从西周到明清两三千年间“社邑”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各个朝代“社邑”的特点。但是,因为该文的时间跨度很大,不可能对每一个时代的“社邑”都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论述。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述“社邑”》中有关宋代的一些问题,分两个专题做一些补充说明;其一是《宋代乡兵中的“社”》(即本文),其二是《宋代的秘密社会》(另文论述),聊为《述“社邑”》的续貂之作。其间或有异同,则姑备一说而已。  相似文献   

3.
社邑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自先秦"里社"以来,一直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稷坛抒情     
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它和坐落在南城的天坛遥遥相对。古代的帝王们.在天坛祭天,在社稷坛祭地。祭天为了要求风调雨顺,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祭天祭地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五谷丰登,可以“聚敛贡城阙”。五谷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相似文献   

5.
北京中山公园内有“社稷坛”,曾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土地之神和农业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它与天安门东侧的太庙同是依据皇宫“左祖右社”的旧制建造而成。社稷坛是以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高台,坛上铺着15.8米见方的土壤,共五种颜色,因  相似文献   

6.
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由“社”产生出“稷”,“稷”是五谷,也指“五谷神”。因为土地、粮食关系到国家兴亡、百姓安危,所以从夏代开始便有“立社”(筑社稷坛)的风俗,并规定时间祭祀社神。祭祀社神的日子称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几天举行,分别称春社、秋社。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有“箫鼓追随春社近”的诗句,写出了当时江南农村春季社日活动的热闹景象。社戏是社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演给“神”看的,一类是演给“鬼”看的,其实都是演给人看的。后来,有许多社戏并不在春、秋…  相似文献   

7.
汪金友 《地理教育》2010,(1):126-126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存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符物神的地方叫作“稷”。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一直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社稷的场所。从整体构造来说,这个社稷坛是一座三层的方坛,用汉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层收缩。  相似文献   

8.
社邑(社)是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社邑文书指的就是这一社会团体在进行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文书,主要包括社条、社司转帖、社历、社文、社状谋等,对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宁可、郝春...  相似文献   

9.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神:天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社:传说中的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后来作为祭祀社神之所。《礼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祖: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声。”祀:祭,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祝: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  相似文献   

11.
《敦煌社邑文书辑校》评介李正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宁可、郝春文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手写影印,精装一册。目录49页,前言27页,凡例5页,正文749页,附录(包括“与社邑有关的文书”、“涉及社邑的文书的有关部分”、“敦煌莫高窟社邑...  相似文献   

12.
社邑(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它源远流长,从先秦直到近代,在社会生活中始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传世文献中有关这方面的纪载较少,且很零散,使人们难于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敦煌遗书中保存的近四百件社邑文书为研究者提供了生动而又具体的材料,人们不仅可以据之对唐五代宋初社邑(主要是私社)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细致的描述,还可以借助从这批文书中获得的认识对汉至唐及唐以后社邑发展的脉络做进一步考察。今人遗憾的是敦煌写本社邑文书的绝大多数没有留下确切年代,在我们搜集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东皇太一的原型是苗族椎牛祭祖的主题歌》和《东皇太一双重神格考》中对东皇太一的主祀神及其神格进行了论述,认为东皇太一与苗族先神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认为东皇太一的主祀神是苗族祖先神,实际上东皇太一的主祀神是“苗族社神”,他包括苗族祖先神、图腾崇拜神及自然神祗等,那么苗族社神是怎样演变成楚国保护神的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东皇太一是楚国社神 《东皇太一》是《九歌》的首篇,是楚巫举行祀神活动的恭请主神东皇太一降坛的请神词。他是一位怎样的神祗?很难作更多的比较研究。有幸的是,长沙马王堆西汉第三号墓出土了一幅《社神图》,可以作为理解东皇太一的重要材料。此图正中上方画的主神,头右方有一行残缺不齐的文字,虽已残缺,但其中的“大一”二字,清晰可辩,只是“大一”上方有无“东皇”二字,无法看清。“大一”即“太一”,古字相通。东皇太一,就像我们称“皇帝圣上”、 “总统阁下”一样,是对“东皇”的尊称,这便是“东皇太一”得名的由来,因此,此神应即“东皇太一”。此神左胁还注有一个“社”字,说明“太一”亦即“社神”。马王堆汉墓是西汉早期的墓,西汉初立,还来不及创造典型的汉文化。这幅帛画是沅湘间先  相似文献   

14.
秦安新发现一通"诸邑子石铭",通过与秦州地区有纪年造像碑的比较,判定其应开凿于北周保定至建德三年间(561—574)。该碑为邑社造像碑,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邑社组织情况,权、吕、仵等姓氏反映出北周时期该地区多民族杂居的特点,"邑头"一词为佛社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对相关造像碑的碑文也重新进行了校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秘密社会史可以直接上溯至宋代。但是,有关宋代秘密社会的参加成员、组织结构、基本活动、性质诸种问题,目前史学界尚论及甚少。本文不揣浅陋作一初步探讨。 1 “社”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基层组织。三代至唐,民间社邑见于史籍者多至不胜枚举,且都作为一种政府认可甚至依赖的民间基层组织而存至。发展到宋代,冠以“社”、“会”之名的这种组织更为普遍,如弓箭社、忠义巡社、湖南乡社、业咀社、西  相似文献   

16.
社神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自然崇拜。先秦时期,社神地位很高,社祭是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依赖程度有所减弱,认识水平也不断上升,社神的神圣色彩开始适渐消退。社神在百姓心目中不再是敬畏崇高而是亲切自然,地位呈适步下降之趋势。社神从神坛适渐步入民间,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得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秦汉时期的民间之社有乡社、里社及人们自发组织的私社。  相似文献   

17.
关于法社的性质,中外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或者把它看作由在家的与出家的佛教信徒组成的宗教团体,或者认为它是由出家的佛教信徒组成的宗教组织。本文依据北齐《天保三年四月八日邑社曹思等石像之碑》及其它有关材料,指出法社实际上是祟信佛教的传统里(邑)社,法指佛法,社指春秋二社。并对法社的活动内容与法社的理论依据《法社经》的性质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敦煌的历史,敦煌人民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敦煌历史上,曾广泛盛行一种以“社”命名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其特点就是依靠群众的力量和集体行动来维护成员的各种利益,使这些成员能在敦煌这块土地上得以生存和发展。敦煌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建郡,而敦煌的结社活动,据一些学者考察,从西汉昭帝元凤年间(前80—前75年),一直到宋、元时期,敦煌地区都有“社”的活动。其结社的组织形式,一般为十几人至四十几人。结社的名称甚多,有所谓“女人社”、“行人社”、“渠人社”、“兄弟社”、“亲情社”、“龙沙社”等等,其中有以性别为特征的,也有以职业为特征的,还有以同性宗族为特征的,以及以乡邻关系为特征的,等等。其结社的成员亦很广,有世家豪族与寺院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人物,也有一般地主、一般寺院僧侣和军队、官衙里的中级官员等中层社会的人们,但更多的是依附于寺院的常住百姓及各类手艺人等社会下层民众。然而不论是什么名称的社会,也不论其成员来自什么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秘密社会史可以直接上溯至宋代。但是,有关宋代秘密社会的参加成员、组织结构、基本活动、性质诸种问题,目前史学界尚论及甚少。本文不揣浅陋作一初步探讨。 1 “社”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基层组织。三代至唐,民间社邑见于史籍者多至不胜枚举,且都作为一种政府认可甚至依赖的民间基层组织而存至。发展到宋代,冠以“社”、“会”之名的这种组织更为普遍,如弓箭社、忠义巡社、湖南乡社、业咀社、西湖诗社、齐云社、净发社、耆英会、同甲会、真率会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宋代又广泛存在一种被政府严加禁止并明令取缔的“会”、“社”,他们有的“聚党数十,横行村落  相似文献   

20.
记得小的时候,我家附近的溪河旁边,有一座“社官庙”,大人们常去烧香磕头,求神保佑。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庙毁了,乡民们没有了烧香磕头的地方。随后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地上和地下的“牛鬼蛇神”一起被打到了。伴随着那些“火红岁月”的流逝,我孩提和少年时代对“社官庙”的记忆也逐渐淡忘。于是我以为,象“社官”这样的神神鬼鬼会一去不复返了。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常回家去看望恋乡而不肯到城里来住的慈母。母亲已年届八旬,垂垂老矣,步履亦已颤微,兼患有高血压,我们常常担心她一人外出会跌倒。但令我惊讶的是,母亲竟在原来“社官庙”的旁边,用几块破瓦片,搭起了一个微型的“社官庙”,不管天晴下雨,每天都去烧香磕头。那时,我对母亲的这种举动还缺乏理解,要不,就会花钱建个小庙让老人家去奉祀了。后来,因为与客家研究结上了缘,又与法国人类学家劳格文(John Lagerwey)博士合作开展客家民俗的田野调查,逐渐使我对民间信仰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在客家传统社会中,民间信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只要稍稍翻检一下客家地区的老方志、老家谱,大量关于神庙、神坛以及祭神祀神的记载便跃然纸上。我们在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时,也处处感觉到民间信仰的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