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报业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不少的近代报刊,就是从香港创办起来的.可以说,香港的报业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孕育下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是像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华早报>)西文报纸在香港报界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像<明报>这样的中文报纸也深受西方文明和新闻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季静 《兰台世界》2016,(16):81-83
报刊是研究日本侵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重要资料,《盛京时报》作为近代以来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资料价值尤为可贵。分析1906—1911年《盛京时报》有关沙俄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侵略报道,其中主要包括分析沙俄对内蒙古东部地区侵略方式的转变、俄军保护下的俄商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掠夺和调查、沙俄与蒙古王公的债务等问题,构建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言论平台。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摘     
香港报刊概况香港报业在中国报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857年在香港出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第一家单张报纸,两面印刷的近代中文报纸。1858年11月创刊的《中外新报》是第一家用铅字排印的中文报纸。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是1900年在香港创刊的。据统计,至1992年底,香港注册出版的报纸共67种(包括四家英文报纸以及停刊而没有取消注册的)。每日发行的有中文报纸23家,其中有16家为综合性报纸,有3家为财经性报纸,其他则为娱乐性报纸。此外,还有23家每周只出版两次的关于跑马、博…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近代中文报业肇始于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9世纪,西方传教士创办了近200多种报刊,所办的宗教报刊成为早期中文报刊的主流.传教士为使其创办的报刊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家",在形式上也采用中国线装书的方式进行印刷和装帧.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文报业发端于外国传教士之手,并且在其后数十年里都与英文报纸或西方人士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通过阐述19世纪中文报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中西交流对中文报业兴起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决定了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其新闻思想的演进也被打上了社会变迁的时代烙印。媒介(报刊)功能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下,与政治舆论环境的建构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通过研究梁启超在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论著来对他的报刊角色观进行分析,并尝试总结梁启超报刊角色观演变的深层动因以及其对梁启超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勇 《新闻实践》2011,(11):72-76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9期刊发《美四大机构五项调查:谁在使用ipad?》一文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并关注国内报纸怎样在ipad上呈现的问题。据悉,苹果平台期刊服务商“中文报刊”2010年7月初上线后,目前通过其上架的报纸近60份,其中有南都报业、解放报业、宁波报业等推出的ipad报。业界普遍关心的两个问题是:“ipad报”能否承继报纸版面语言特有的魅力,让有读报情结的人保持原有的阅读体验?ipad报何时不再是免费午餐,传统报纸能否藉此走出收费阅读的瓶颈?本刊特约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田勇撰写此文,以ipad版《宁波播报》为例,对上述问题作了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8.
本刊今年第9期刊发《美四大机构五项调查:谁在使用ipad?》一文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并关注国内报纸怎样在ipad上呈现的问题。据悉,苹果平台期刊服务商中文报刊2010年7月初上线后,目前通过其上架的报纸近60份,其中有南都报业、解放报业、宁波报业等推出的ipad。业界普遍关心的两个问题是:ipad报能否承继报纸版面语言特有的魅力,让有读报情结的人保持原有的阅读体验?ipad报何时不再是免费午餐,传统报纸能否藉此走出收费阅读的瓶颈?本刊特约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田勇撰写此文,以ipad版《宁波播报》为例,对上述问题作了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变的一百年中,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并存,资本主义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各种政治思想不断更替,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整个中国陵谷沧桑,社会变迁跌宕起伏。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产生并发展,完成了从近代报刊向现代报刊的过渡。本文选取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对我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做一个梳理,旨在分析近代社会变迁语境下报纸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一个报业的开拓者。本文只打算简要地就他的新闻思想作一个较全面的评述。一、报刊使命自近代报业产生以来,各阶级、政党无不赋之以特定的使命。而这种使命也往往成为人们研究报纸倾向的重要依据。作为我国近代舆论界的先驱,梁启超赋予报刊的使命是什么呢?纵观梁启超的论述和实践,其核心就是以报纸为耳目为喉舌,通中外之故,通上下之情。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其通塞而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17)
《遐迩贯珍》是香港第一份铅印中文期刊,其新闻栏目《近日杂报》在编辑理念、新闻写作和编辑策略等方面的革新,对近代报业影响重大,是近代中文"报刊"分流归位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董浩原  万宇 《新闻窗》2010,(5):61-61
早在唐代,便有确证在中国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但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古代报业却迟迟没能完成近代化,其近代化最终的实现也不是自发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中国古代报纸没能自发实现近代化,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自身没有实现近代化,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导致中国古代报纸在外国报纸的作用下完成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李磊 《现代传播》2003,(4):37-39
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外报外刊占据了主要的部分,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起过不小的作用.近代天津的<京津泰晤士报>中文版作为一家以外报为后台依托的中文报纸,曾在天津的近现代史上发挥过一定的舆论影响力.它的中文报纸形态和华人经营服务对象,使其努力贴近读者,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外商所办的中文报刊如何在华经营,我们可从中文<京津泰晤士>的办报活动中发现其端倪.  相似文献   

14.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于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关键阶段.报业在清代前、后期有截然变化,文所指清前中期是清朝建立至鸦片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一时期的传播活动还属于前报纸时代的古代新闻传播活动.清代报业沿袭明代制度,续在全国范围发行邸报.这一时期,于新闻传播主导地位的依旧为邸报、京报等古代报刊,间小报作为一种满足社会新闻需求的必要补充形式而存在.清代作为封建末世,建政体成熟,代邮驿制度的完善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加之清初盛世的繁荣,古代报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相似文献   

15.
百余年以降,中国报刊维系国计民生,近代报业发展以其与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新闻发展史的密切关系尤为令人瞩目。近代报刊主要有两大范式:商业报刊、政党报刊。本文将在明确二者概念的基础上概括各自特征,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重点揭示其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鸦片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逐渐传人中国.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成为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他与魏源致力于译报活动,为国人自办报刊的创办打下了基础.中国人自办近代化报纸,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办的<昭文新报>,成为国人国内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自办传媒的真正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漫步澳门街巷,销售报纸、杂志的报摊随处可见,五颜六色、印刷精美的报刊种类繁多,竞相争奇。它们像一扇扇窗口,传递着全球资讯,把小小的澳门与世界各地紧紧联系起来。据了解,在面积23.5平方公里,人口约45.5万的澳门,当地出版的报纸日销售量为9万多份;港台销澳的报纸有40多种,日销量约2万多份。香港出版的日报每天早晨由喷射水翼船运送到澳门,几乎与香港当地同时销售。 澳门的中文报业已有100年的历史。1839年,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创办了报纸——《澳门新闻纸》。这份报纸主要翻译英文《澳门月报》中有关澳门、广州的消息及外商活动情况,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之为一份真正的近代报纸,但它却是本澳中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报业走向市场苏联解体后,走向市场的俄罗斯报业呈现出哪些特点呢?第一,多种报刊并存。俄罗斯新闻出版法颁布以后,俄境内很快出现了上千种不同类型、不同名称的报纸。其中既有政府报纸、不同党派组织的报纸,也有同仁报纸、私人报纸,甚至还出现了用俄文出版的外...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文报刊经过多次版面革新,完成了从书册式到现代版面的过渡。版面是报刊传播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版面革新的过程则反映着传播理念的不断变更。以《时务日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所进行的版面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开动我国日报改进之机,奠定了现代报纸版面设计的基础,也体现出近代中国新闻传播理念的阶段性演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