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电视节目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构建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话语,经过具身传播实践,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跨媒介的多模态具身传播实践包含生产具身传播内容、创设具身传播场域、推动具身接受实践,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时代,媒介技术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阅读行为也在这一时代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在媒介技术与情感的双重促进下,个体的阅读行为在延续了身体媒介时期的具身性之外,又进一步统合了更多的感官元素,使得感官更深入地参与到阅读行为之中,因此将其称之为具身阅读。而在社交媒体多样化的内容和多模态的信息呈现方式的助推下,媒介不断吸引个体阅读,而个体也在技术所提供的便利下主动参与阅读,这就呈现了当下人与媒介相互征用的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阅读史中的听觉浮现,从口语时代的公共朗读到数字时代的有声阅读,挖掘有声阅读的传统基因.阅读关乎意义,本文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有声阅读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有声阅读的具身体验影响着读者的意义建构,基于身体的阅读行为形成对意义的把握、感知和阐释;另一方面,从身体意向性到具身化记忆,阅读行为发生了转义,读者在公共的听觉空间中实现阅读意义的共享.有声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唤醒受众的阅读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对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阅读疗法的"离身认知"原理基于身心二元理念,构建了"阅读—认知心理"之间的直接关联,由于排斥人的身体经验和环境作用,此原理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性。阅读疗法的"具身认知"原理则基于身心一体理念,试图揭示"阅读—具身体验—认知心理"三者的关联,为阅读疗法实践中的书目选择、过程引导和环境设置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教育教学的视角,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肉体,它是认知和情感形成的基础性核心,是我们和环境互动交流的支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身”体验,将身体、动作融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效果。科普场馆中的一些互动展品,是真实情境的直接反映或模拟,是典型的具身认知环境。本文以具身认知理论和活动设计为主线,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分析具身认知理论对科普场馆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挖掘其教学价值;其次通过阐述具身教学的基本内涵,分析具身教学的要素并提出具身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仿生机器人制作活动为例呈现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具身教学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灵、身体、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的认知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在实践中,潜在的身体经验对认知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听书是时兴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看书相比,即使阅读的文本相同,阅读效果也有差别.由于读者在与两种媒介进行交互时所处时空环境不同,身体姿态体验也不尽相同,最终会对阅读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伴随传播系统和阅读公众的嬗变,建基于社交媒体技术的社会化阅读,业已形成自身的阅读模式和阅读方法.阅读行为中的“具身性”,使其具有智能化感知、生理性体认和虚拟式互动的独特属性.即视性、情境化的意义建构方式,既延续了经典的话语理解方式,又在认知原则上重构着阅读的价值功能.把握社会化阅读机理,是建设健康阅读文化的基础性前提.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身体范式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文章基于“离身困厄”到“具身体验”的转变,揭示了具身性档案展览的运行机理,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身体、环境、认知三位一体”的逻辑理路,提出建构具身性档案展览应注重受众的具身性体验以及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重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关注受众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档案展览效果。  相似文献   

9.
当下,“信息噪音”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碎片化”阅读解构了人们的阅读行为.VR/AR图书带来阅读方式的变革,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全身心沉浸其中,人机高效互动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他们达到最佳的“具身认知”状态.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本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特征——“31”,即沉浸(Immersion)、互动(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提出VR/AR图书带来阅读方式的三大变革:沉浸式阅读体验、互动式阅读场景和想象式阅读思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讨论了阅读具身认知理论对阅读疗愈中指导的需求,选择有指导的阅读疗愈中比较典型的环节和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阅读疗愈的机理,认为阅读指导对激发读者阅读期待具有积极作用,阅读期待的激发有助于增强治疗对象目的导向的动机行为;阅读指导在团体交互式阅读疗愈中,交互环节的团体形式、议题内容及成员表现所释放的积极倾向和信息量是影响阅读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社会化阅读发展兴盛而复杂,刷屏是其典型表征,情绪表现备受关注.刷屏背后除了网络技术推动外,行动者实践更值得关注.文章从具身理论出发,研究社会化阅读刷屏现象.基于从上头条到求转发的内容生产逻辑转变,技术和情绪共同成为刷屏扩散的动力机制.刷屏现象是具身技术与具身情绪共同作用的表征,最终形成刷屏行动具身实践.文章超越现象,分析得出技术与情绪主体都是刷屏实践背后的行动者,共同构成行动网络上的重要节点.行动者网络视角颠覆了社会化阅读的技术立场,将技术和情绪嵌入整个社会之网,从社会联结互动中,形成网络逻辑下整合的社会化阅读观,刷屏是人和非人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生存再塑时空感促使“技术化的身体”的形成,耦合深阅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凸显的深度参与和意义构建属性,从而推断具身交互阅读成为数字化生存下深阅读复归的方式。文章从剖析数字化生存对读者的影响入手,探讨深阅读与数字化生存的耦合点,揭示具身交互阅读开启深阅读复归图景,指出实现具身交互阅读的路径。以读者自我教育为前提,以稳交互深开发身体感官为战略,剖析具身交互阅读实现的路径,勾勒深阅读复归图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意义]自Web1.0时代的图书馆发展至Web3.0阶段,技术与图书馆从相加到相融,双向协作促发展。通过拆解元宇宙技术创新思维及逻辑,以具身阅读为切入点,研究元宇宙图书馆的建设路径和创新功能。[方法/过程]以厘清元宇宙和图书馆发展逻辑共通点为起点,验证元宇宙图书馆的存在合理性,以结构主义范式分析元宇宙图书馆结构的整体、关系、主体、自调、转换等多重结构属性,聚焦具身阅读行为,辨析元宇宙图书馆溯源与认知、连接与断连、沉浸与脱离、公共与私域、再现与真空的多重关系。[结果 /结论 ]通过具身认知视角展开元宇宙图书馆中阅读认知行为的仪式、融合、社交特性的相关分析,探索元宇宙图书馆在原有图书馆功能基础上,进行多重建构认知视点的阅读认知、灵境泛在多维呈现的阅读融合、反哺个体拓宽社交范围的阅读社交、多元价值引导下虚实演变的阅读仪式、以图书馆为中心延展多边经济的阅读产业链方面的功能创造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与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空间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生产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基于元宇宙图书馆的空间性及其意义,从虚拟场景与具身性在场、情境构造与多样空间生产、可见性与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的社会化生产3个维度分析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生产实践,探究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生产中的视听具身、认知具身、想象具身等多重具身感知以及元宇宙图书馆空间生产中读者的情感凝聚、互动仪式和阅读升维。  相似文献   

16.
陈昊 《东南传播》2022,(4):12-15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规模迅速增长背景下,探究360度全景知识类短视频情境中的用户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间的动态交互机制,对有效提升其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从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编码框架。在此基础上以Bilibili网站360度知识类短视频用户发布弹幕为数据来源,使用认知网络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编码并构建用户认知网络,剖析具身体验与内容认知维度下不同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并基于时间序列探究用户认知网络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用户具身体验与视频内容认知关联,具身体验维度参与、在场与内容认知维度关注剧情、关注结果认知元素关联度最高。不同时间段内用户认知网络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过程中,用户明显增强了深层内容认知元素的关注和具身体验的调用,认知节点的关联深度与复杂度逐渐上升,体现了视频观看过程中认知建构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赵娜 《大观周刊》2012,(49):9-11,8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其核心要义是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具身认知的一般主张、理论基础、研究视域和应用研究加以梳理,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起到帮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燕  陈旭 《大观周刊》2012,(27):10-11
厌恶在很久之前就被划为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但和其他情绪相比,在很长时间内被科学研究忽视[1],随着具身认知的发展,具身厌恶逐渐成为情绪具身研究的新热点。文章对具身厌恶的概念及其与道德判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寻求其强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诸多可归为“身体转向”的理论路径中,现象学身体论与认知科学的具身化理论因共同肯定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而具有密切关联,但这无法掩盖二者在“身体”概念定位上的深刻错位。二者关系的张力将把我们带回作为存在论与意识经验的共同根的身体本“身”的维度上,而这显示的也正是身体概念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