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 ,成书于建光元年 (公元 1 2 1年 )。全书共十五卷 ,收字 935 3个 ,其中重文 1 1 6 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 ,分为 5 40部 ,首创部首排检法。字体以小篆为主 ,有古文、籀文等异体 ,则列为重文。依据“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解说每个字的形、声、义。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中国收字最多的字典是由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编纂、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 ,1 986——— 1 990年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全…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作者总结先秦经传训活,博采通人之论,根据“六书”原则,有系统地分析汉字结构,指出每个字的本义,写出了这部自成体系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全书收9353字,重文1163字。《说文》问世以来,刻本很多,历代注释和研究《说文》的学者和著作也很多。清代成果丰富,重要著作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章太炎先生则是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最后一位小学大师。所幸的是,太炎先生通…  相似文献   

3.
许慎(约58—约147年) 文字是探讨和交流学术的基础,做学问须从掌握文字开始。清代学者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东汉许慎编辑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若要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史哲等学问,就必须研读《说文解字》。从编辑史的角度看,它是我国字书的先河,为后世编辑字典词典奠立了始基,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东汉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字书,是研究汉字的最重要典籍。《中国青年报》2002年8月14日9版《汉字是个好老师》5栏下数34行是这样说的:“萧启宏是不是沿袭写了《说文解字》的许缜等古代大家们?”实际上,《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而不是“许缜”。许慎.字叔重,古代人的名与字是有关联的,“慎”“重”就是同义互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涂建国 《图书馆》1989,(3):25-28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从汉字形体结构出发,依据“六书”的原则,编著了《说文解字》一书,把九干三百五十三个汉字系统摄于五百四十部首之下,开创了中国字书部首排检法的先河。《说文解字》是按小篆字形分析字义,取首归部的,小篆能较好地反映造字原理,因此《说文解字》的“据形系联”实际上就是按义归部。其后,辽时僧人行均撰《龙龛手鉴》,它的部首次序以“平上去入”四声为排列次序。金人韩孝彦撰《四声篇海》按三十六个字母顺序排列,每部又以字的笔画多少排列次第。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字书所采用的部首制,功用主要在于分析字根,只便于研究,并不便于一般人检索。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09,(11):61-61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韵书是《切韵》。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第一部字书是《字通》。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7.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3):117-121
《说文解字》为我国传统小学的根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的权威之作,研究者蔚为学林,形成了"段学"。段学,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其所形成的学派。对清代"段学"体系的有关研究著述进行辑录考略,为段《注》的研究者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指引,从而推动《说文》学和段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2):F0004-F0004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据六书理论、依五百四十部首编制的字典,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语言学巨著。清代段玉裁为之作注,“非但发明许著之要义,揭示其条例,亦且融入了段氏对音韵文字训诂研究之精髓”(徐复先生语)。《说文解字注》是公认的注释《说文》的权威著作,是阅读古籍、研究语言学必不可少的工具。许惟贤教授以清嘉庆二十年的经韵楼初刻本为底本,对《说文解字注》进行校勘、标点和补注工作,增加了1200多条附注。本书附录有关文献资料、新编索引,便于检索使用。  相似文献   

9.
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本文通过古书引用的一些材料 ,介绍了从东汉到六朝时期《说文》流传的情况 ,分析了现在所能够见到的《说文》最早的版本———唐写本《木部》残卷、《口部》残简的内容和大徐本以及小徐本之间的差异 ,认为《木部》残卷最接近许慎原书的面貌 ,并说明了现在能够见到的完整的《说文解字》即大徐本和小徐本的版本来源  相似文献   

10.
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本文通过古书引用的一些材料,介绍了从东汉到六朝时期《说文》流传的情况。分析了现在所能够见到的《说文》最早的版本——唐写本《木部》残卷、《口部》残简的内容和大徐本以及小徐本之间的差异,认为《木部》残卷最接近许慎原书的面貌,并说明了现在能够见到的完整的《说文解字》即大徐本和小徐本的版本来源。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顾名思义,就是解说"文"和"字".由于许慎撰此书的本意,在于驳正今文学家在文字形体结构方面的错误见解,因此他根据古文经的材料,参考秦汉各家的说法,以小篆为依据,追溯造字的本源,对九千多个汉字的形、音、义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解说时先释义,后释形,再注音,创立了比较系统的解说文字的方式,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第一部词典是《尔雅》(汉)。第一部韵文书是《切韵》(隋·陆法言)。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西汉·扬雄)。第一部字书是《字通》。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相似文献   

13.
字典的由来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对每个字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一种工具书。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旬编写了一部教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字书,可说是字典的雏形。今天所见是收录在《说文解字》中《史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的字书源远流长。举其要者不外三种类型,有讲文字形体的字典,如秦代的《三苍》、汉代的《说文解字》、南朝·梁的《玉篇》、宋代的《类篇》、清代的《康熙字典》,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华字典》。有讲音韵的韵书,如隋代的《切韵》、宋代的《广韵》、《集韵》、元代的《中原音韵》、清代的《音韵阐微》等等。至于讲训诂的词典,从《尔雅》起,代有专书,如旧题汉·孔鲋的《小尔雅》、三国·魏·张揖的《广雅》、宋代的《埤  相似文献   

15.
古文是经学和文字学上的重要概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古文和小篆、籀文并列,视为三种字体中最古的一种。到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提出古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民国初,王国维进一步认定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近几十年来,因为战国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王国维的古文六国文字说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人所谓古文作了全面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汉代经注中的古文以及《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引的经书古文。《说文》古文和石经古文的考察合为一章,按《说文》字序排列,分析字形或用法,与出土古文字尤其是战国文字作对比;汉代经注中的古文包括《仪礼》古文、《周礼》故书以及《周礼》郑注、《礼记》郑注、《毛诗》郑笺中注明的古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中国古代辞书中分别采撷字书《说文解字》和辞书《尔雅》两部古代颇具代表性的语言文字学著作,从其编著、内容、体例、功用等方面加以介绍,同时对两部书的影响力加以评价,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重要辞书的编撰与发展的轨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许慎著作的《说文解字》存在一些在析形、释义方面的失误,而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客观原因有文字自身的发展、撰著《说文》的目的、文字学理论水平所限,因此我们不能对此一味指责,而应该理解地去纠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写文化渊远流长,有关中国书写文化的信息散落在历代各种文献中.《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其中包含大量方域词,即以地域范围来界定的词汇,这些方域词不仅反映了词汇的变迁,还反映了词汇中隐含的地域文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文化流派的形成.文章以《说文解字》的方域词"筆"来探求与此相关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文献记载可知:秦代李斯等人为"书同文字"而编撰了《苍颉篇》等三部字书,汉时乡间书师为教学童而将秦代的这三部字书并为一书,亦称为《苍颉篇》。由于这两部著作都早已散佚,学术界一般以为它们是性质相同的两部著作,二者的不同仅在于篇幅的多少上。根据现今可以找到的考古、辑佚材料,我们认为它们实际上是名同而实异的两部《苍颉篇》。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的官方识字课本《苍颉篇》流传广、影响大,是东汉许慎编纂《说文解字》的重要依据。唐宋之际,《苍颉篇》亡佚不传。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的秦汉简牍文献中重新出现了《苍颉篇》的残篇,成为研究《说文解字》以及上古汉语的重要资料。本文用出土简牍文献《苍颉篇》与《说文解字》做对比研究,旨在发掘其对于研究上古汉语、中国古代字书发展历史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